《度正·充養(yǎng)堂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廣平程正與取后溪先生勉之之言①,名其堂曰充養(yǎng),正嘉其善于自擇也,因發(fā)其義而為之銘:
維皇上帝②,降衷于人③。仁義禮知④,其性也均。惟氣運行,有清有濁。雖曰生知⑤,何嘗不學。反求諸心,其端甚微。學者于此,充之養(yǎng)之⑥。充其所知,益加存養(yǎng)。養(yǎng)之既至,所充宜廣。如火始炎⑦,如泉始達⑧。茍能充之,光輝發(fā)越⑨。如木斯萌,如苗斯長⑩。養(yǎng)而無害,塞乎穹壤(11)。于斯二者(12),互用其工。行著習察,圣人同功。惟昔孟子,嘗言其端(13)。勉哉來者,請事斯言(14)。
【注釋】
①廣平:即邯鄲。后溪先生:劉光祖(1142—1222),字德修,號后溪,一號山堂,陽安人。歷官太學正、侍御史、顯謨閣直學士。有《后溪集》十卷、《山堂疑問》一卷。
②維:作語助,用于句中或句首。皇:大。
③衷:善,福?!稌a》:“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④知:通“智”。
⑤生知:生下來就知道?!墩撜Z·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⑥充:充實。
⑦炎:燃燒。
⑧達:到。
⑨發(fā)越:散發(fā),散射。《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郁郁菲菲,眾香發(fā)越。”李善注:“郭璞曰:‘香氣散射也?!?/p>
⑩斯:作語助,用同“是”。
(11)穹(qiong)壤:天地。
(12)斯:此。
(13)《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p>
(14)斯:此。
【譯文】
廣平程正與取后溪先生勉勵他的話,給他的房子命名為充養(yǎng),我賞識他善于自擇,便發(fā)揮它的含義而給他寫銘:
偉大的上帝,給人們以善良的本性。仁義禮智,人人的性情中都有。只是精神境界的表現(xiàn),有清有濁。雖說是生下來就知道,何嘗不學習?反過來探討自己的心,仁義禮智的萌芽甚微小。學者對于這一點,必須充實培養(yǎng)。充實自己的知識,更要加強修養(yǎng)。修養(yǎng)達到了應有的程度,充實的知識更廣。像火剛冒火苗,像泉水剛從地下冒出。如果能充實,就會光彩煥發(fā)。如樹剛發(fā)芽,如苗正在長。修養(yǎng)沒有害處,浩然之氣塞滿了天地。于這充養(yǎng)兩點,互用它們的工夫。對于自己的行為有透徹的了解,對于自己的習慣有明確的認識,與圣人達到同樣的功效。從前的孟子,曾經(jīng)說過仁義禮智的萌芽。勉勵啊后來的人,請遵循這句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8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