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了青海湖,才明白了青海省得名的原因
看到它之前,曾聽人談論青海湖
,說,那寺,那鮮花,那小舟上光著腳丫的蕩漾……于是,在我的心目中,就一直以為青海湖只是炕桌上的一面小鏡子,可以把玩,可以臨摹,可以照影,可以嬉戲。然而,見到之后我才明白
,青海湖根本就不是可以散發(fā)弄扁舟的小溪小水,她的宏大、她的雍容、她的清粹……讓你久久合不攏嘴。那種美,是清涼的,是幽深的,是圣潔的,是透徹骨髓的。如果要用季節(jié)來描摹她的話,我只想說,她是屬于秋或者冬的,秋則應是清秋,冬則應是白雪皚皚的冬。我感受過黃河的厚重、長江的奔騰
我無法想象
著鮮艷藏服的老人小孩
沒有寺廟,沒有經幡
。只有無垠的天高遠著,只有無垠的地平坦著。站在高原之上卻看不到高原在這里,你無法找到時間運行的痕跡
悄悄地,不要叫喊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讀著佛家
站在青海湖邊,沐著清風和陽光
站在這里
拋開喧囂,遠離浮華和塵埃
一個人
成都草堂,那一間茅屋
去成都是抱著補救的心態(tài)匆忙前往的
對于不同的人而言
其實,之前的之前
,對草堂的向往,本是懷著仰望拜謁的情感的。然而,當我站在那被秋風所破的茅屋前時,那一瞬間,詩人的一生遭際、顛沛流離、艱難輾轉讓我熱淚涌動,感同身受。那個瞬間,我面前的不是名冠今古的詩圣,而是鄰家的老人,在怒號的秋風中,老而無力那些環(huán)繞在詩人身上的一切光環(huán)全部消逝
我沒有走進茅屋
,我知道那里早已不復舊時模樣。我只是站在門前兩米多遠的地方,靜靜地站著,聽憑“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詩句在心頭翻騰,聽憑靈魂深處的那股潮濕,那股為諸如“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等許多熟悉的詩句所洶涌的心,熱辣辣地酸楚著。據說,草堂是詩人人生歷程中唯一有亮色的地方
,唯一可以稱其為居所的地方。可它也被秋風秋雨席卷浸泡,苦寒至此已極矣。然一聲“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這就是詩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圣原來就該是超越自我遭際
、痛及天下或人類的情懷。只是,公元761年怒號的八月風早已不見
,茅屋頂上的茅草早已不再隨風狂舞,只發(fā)出風雨不動安如山的色澤。而浣花溪的水,也是清澈透亮,寧靜安謐。那個曾經在這里喜悅過、憂愁過的詩人詩人一定是硬瘦的
可硬瘦的外表并不代表內心的枯瘦。即使居無定所
,即使飄飄似天地一沙鷗,但詩人的心卻是濕潤豐盈、充實富裕的。他對家國親人,對天下所有被時代所左右的生命,對他們的愛及關切之情,豐裕著他的人生。他那瘦及骨肋的身體,在顛沛流離、食不果腹中,以仁愛的目光將唐朝以及唐朝之后的所有時空覆蓋。離亂的朝代,動蕩的時局
,并不缺少夜夜笙歌的歡飲甘肥真的會使人眼界狹窄?
可硬瘦的詩圣卻不知曉
我不明白生于中原的你何以對水如此鐘情。是不是前半生的經驗使然
?或許是你覺得無論多么洪大浩蕩的水,總是有方向的,總是執(zhí)著向前的黃昏開始降臨,成都的細雨亦開始輕輕飄落
成都草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3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