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義·史德 章學誠
才
夫劉氏以謂有學無識,如愚估操金
,不解貿化,推此說以證劉氏之指,不過欲于記誦之間夫有君子之心而所養(yǎng)未粹
,大賢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猶患于心術,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當也。以此責人,不亦難乎?是亦不然也。蓋欲為良史者
,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茍允知之,亦足以稱著書者之心術矣。而文史之儒,競言才學識而不知辨心術凡文不足以動人,所以動人者氣也
;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氣積而文昌,情深而文摯;氣昌而情摯,天下之至文也夫文非氣不立
夫氣勝而情偏
韓氏愈曰:“仁義之人,其言藹如
夫《騷》與《史》
夫子曰:“《詩》可以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闭f者以謂興起好善惡惡之心也
〔注釋〕良史:指能秉筆直書
,記事信而有征的史官。劉氏子玄:即劉知幾。練:詳熟、熟悉。擊斷:果敢、堅決。愚估:估,同“賈”,愚賈即愚蠢的商人。貿化:買賣財貨。處士: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死節(jié):為保全節(jié)操而死。闕:缺誤、疏失。素行:一貫的品行。魏收:北齊巨鹿下曲人,累官中書令,兼著作郎,受詔著北魏史。時人認為他的《魏書》是報怨酬恩,記史不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儲玲玲)
〔鑒賞〕歷史研究,是對客觀歷史的一種認識活動
應該看到
章學誠對前人的這些理論和觀點加以總結和概括
在《史德》篇中
章學誠的“史德”論
,并不是對自孔子、劉知幾、胡應麟等人以來強調史家必須據(jù)事直書、書法不隱等觀點的簡單重復,而是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和解釋,這就是他進一步闡明了史家主觀與歷史客觀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認為,所謂“著書者之心術”的“史德”,其內容不只是據(jù)事直書、書法不隱而已寫歷史要“辨天人之際”,這是司馬遷最早提出來的
。但司馬遷的“欲究天人之際”,是希望通過分析歷史事實,探究人類生活與天道、自然的內在聯(lián)系;而章學誠提出的“慎辨于天人之際”,重點是探討史家主觀與歷史客觀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兩者的側重點是完全不同的。特別是章學誠更進一步提出史家應當盡量做到“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這是要求史家在分清主觀與客觀關系之后,要盡量尊重客觀史實,如實反映客觀史實,不要隨心所欲地把自己的主觀意圖摻雜到客觀史實中去。只要抱著這個態(tài)度去努力,即使還有不足之處,也可以稱得上有“著書者之心術”了,即也就是具備“史德”了。當然
,章學誠也深知事情并不那么簡單,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史實是復雜的,“史之義出于天,而史之文不得不藉人力以成之”。而“天與人參,其端甚微,非是區(qū)區(qū)之明所可恃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可見
應當看到
當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