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
憍泄者①,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②。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③,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④,凡在言也。巨涂則讓⑤,小涂則殆,雖欲不謹(jǐn),若云不使。
[注釋] ①憍(jiāo驕):同“驕”。泄:同“媟”(xiè泄),傲慢。②偋:同“屏”,卻。五兵:古代的五種兵器,刀、劍、矛、戟、矢。③之:當(dāng)作“以”。④危足:側(cè)足。⑤涂:道路。讓:通“攘”,擾攘。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①;博而窮者,訾也②;清之而俞濁者③,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見憚?wù)?,貪?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④:此小人之所務(wù)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注釋] ①忮(zhì志):忌恨。②訾(zǐ紫):詆毀。③俞:同“愈”,更加。④剸:同“專”。剸行,不度是非,剛愎自用。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憂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觸虎①,乳狗不遠(yuǎn)游,不忘其親也。人也,憂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憂以忘其身,內(nèi)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 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②。將以為智邪? 則愚莫大焉。將以為利邪? 則害莫大焉。將以為榮邪?則辱莫大焉。將以為安邪? 則危莫大焉。人之有斗,何哉? 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③,則不可,圣王又誅之。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人之有斗,何哉? 我甚丑之!
[注釋] ①宋浙刻本作“乳彘不觸虎”。②狐父:古代地名,傳說那里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戈。钃(zhú燭):刺。 ③屬:歸。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①,不畏眾強(qiáng),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②,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③,猛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④,是士君子之勇也。
[注釋] ①辟:同“避”,回避,躲避。②恈恈(móu謀)然:形容非常貪婪的樣子。利:當(dāng)為衍文。③振:當(dāng)為“很”字。④橈:同“撓”,屈從。
鯈魾者①,浮陽之魚也,胠于沙而思水②,則無逮矣。 掛于患而欲謹(jǐn),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注釋] ①鯈魾(tiáo qiáo條瞧):魚名。 ②胠:通“阹”(qū區(qū)),遮攔。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材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jǐn)守其數(shù),慎不敢損益也,父子相傳,以持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 孝弟原愨①,軥錄疾力②,以敦比其事業(yè)而不敢怠傲③,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于刑戮也。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陶誕、突盜④,惕、悍、憍、暴,以偷生反側(cè)于亂世之間,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慮之不深,其擇之不謹(jǐn),其定取舍楛僈⑤,是其所以危也。
[注釋] ①弟:同“悌”。原:同“愿”,誠實(shí)。 ②軥(qú渠)錄:勤勞。軥,通“劬”。③敦:治。比:通“庀”(pǐ匹),治理。④陶:同“諂”,夸誕。⑤楛僈:輕率。僈,同“慢”。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①,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②,必遇其所惡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愿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狈虿恢渑c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dāng)③,而小人注錯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④,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xí)俗之節(jié)異也。仁義德行,常安之術(shù)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⑤,常危之術(shù)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注釋] ①疾:極力。②成:終。③注錯:安排措置。④雅:通“夏”,華夏,指中國(中原地區(qū))。⑤污僈:污穢奸詐。僈,通“漫”。
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yǎng)①,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梢詾閳颉⒂?,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nóng)賈,在勢注錯習(xí)俗之所積耳②,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③。則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佚,為工匠農(nóng)賈則常煩勞。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 曰:陋也。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變故,成乎修修之為④,待盡而后備者也。
[注釋] ①養(yǎng):通“癢”。疾養(yǎng),痛癢。②勢:無實(shí)義,當(dāng)為衍文。③以上三句當(dāng)為衍文。④修之:此二字疑為衍文。
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君子非得勢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nèi)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禮義?安知辭讓? 安知廉恥隅積①? 亦呥呥而噍②,鄉(xiāng)鄉(xiāng)而飽已矣。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③,惟菽藿糟糠之為睹④,則以至足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芻豢稻粱而至者,則瞲然視之曰⑤:“此何怪也?”彼臭之而無嗛于鼻⑥,嘗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體,則莫不棄此而取彼矣。今以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tǒng),以相群居,以相持養(yǎng),以相藩飾,以相安固邪? 以夫桀、跖之道,是其為相縣也⑦,幾直夫芻豢稻粱之縣糟糠爾哉! 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 曰:陋也。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 告之示之,靡之儇之⑧,鈆之重之⑨,則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⑩,愚者俄且知也。 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11)? 桀、紂在上曷?lián)p? 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如是者,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也哉!
[注釋] ①隅積:指大道的局部和整體。②呥呥(rán然):咀嚼的樣子。噍(jiào叫):咀嚼。③芻豢:牛羊豬狗等。芻,吃草的家畜?;?,吃糧食的家畜。④菽藿(shū huò叔獲):豆和豆葉。⑤瞲(xuè血)然:吃驚的樣子。⑥無:當(dāng)為衍字。嗛(qiàn歉):快,滿足。⑦縣:同“懸”。⑧靡:積。儇(xuān宣):積。⑨鈆(yán沿):通“沿”,遵循。下同。 ⑩僩(xiàn現(xiàn)):同“閑”,寬大。(11)湯:商湯,姓子,名履,又稱成湯,率部滅掉夏桀,建立了商朝。武:周武王,姓姬,名發(fā),周文王之子,后打敗了商紂,建立了周朝。
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①,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蓄雞狗豬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②,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篋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是何也? 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后而恐無以繼之故也③。于是又節(jié)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是于己長慮顧后,幾不甚善矣哉! 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大侈,不顧其后,俄則屈安窮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④。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tǒng),《詩》、《書》、《禮》、《樂》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慮也,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后而保萬世也,其?長矣⑤,其溫厚矣⑥,其功盛姚遠(yuǎn)矣⑦,非孰修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⑧。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圣人之言。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 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廣之而可通也,慮之而可安也,反鈆察之而俞可好也。以治情則利,以為名則榮,以群則和,以獨(dú)則足,樂意者其是邪?
[注釋] ①不知不足:當(dāng)作“不知足”。②囷(qūn逡):圓形的谷倉。窌(jiào叫):地窖。③幾不: 當(dāng)為衍文。④瘠(zì自):通“胔”,未完全腐爛的尸體。⑤?:古“流”字。 ⑥溫:通“蘊(yùn)”,積蓄。 ⑦姚:通“遙”,遙遠(yuǎn)。 ⑧“孰”前當(dāng)補(bǔ)一“順”字。孰:通“熟”,精熟。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慤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則農(nóng)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故或祿天下而不自以為多,或監(jiān)門、御旅、抱關(guān)、擊柝而不自以為寡①。故曰:“斬而齊②,枉而順,不同而一?!狈蚴侵^人倫。《詩》曰:“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蒙?!?(③))此之謂也。
[注釋] ①御(yà訝):通“迓”,迎接。柝(tuò拓):打更用的梆子。②斬:通“儳”(chán蟬),不齊。③“《詩》曰”句:見《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共,同“拱”,法度。駿,通“徇”,庇護(hù)。
【鑒賞】 從本質(zhì)上說,人的天性并非“我善故我在”,而是“我欲故我在”。荀子認(rèn)為,所有人的心底都有著難以滿足的欲望,不僅“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而且“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自誕生之日起,貪婪的欲望就像沖不破的漩渦將我們層層包圍。我們不停地向人群索取關(guān)愛,向自然索取資源,向社會索取名利,每一次的得到都使我們變得愈發(fā)貪婪。人們妄想著能夠“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紛紛將生存的世界當(dāng)作繁華名利場,在其中趨鶩追逐,窮年累月,永無止境。自私的欲求是人類靈魂中無從抹去的烙印,倘若再身陷一個顛覆禮法、蔑視教化的狂亂年代,我們更會親眼目睹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是如何在頃刻之間翻云覆雨地枯萎與凋零,而唯利是圖的小人又是怎樣不知疲倦地鑄造罪惡與陷害忠良。
在諸雄爭霸、烽火連天的戰(zhàn)國時期,曾有過多少“白骨蔽平原”的慘象呈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而另一個看不見的戰(zhàn)場,更是悄無聲息、不分晝夜地潛伏盤旋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叭赵掠?,浮云蓋之;河水欲清,沙石穢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淮南子·齊俗訓(xùn)》)追根究底,天性中的貪欲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為了調(diào)節(jié)無節(jié)制的人類欲望與有限的世界資源之間的持久矛盾,為了避免世人由不知收斂的放縱與狂妄任性的奢求而墮入禽獸不如的恥辱深淵,“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眾生各司其職,各得其宜,并行以仁義之統(tǒng),這便是倫理道德的最初緣起,也是荀子心目中一個和諧穩(wěn)定社會的基本模型。
道德的標(biāo)準(zhǔn)一旦確立,榮辱自然也就有了區(qū)分。荀子認(rèn)為,榮辱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當(dāng)一個人處于貴賤窮通輾轉(zhuǎn)不定的時刻,他最重視的究竟是“義”還是“利”?好榮惡辱是人類本能的心理反應(yīng),無論他是君子還是小人。但面對不可揣測的命運(yùn)時,各人的表現(xiàn)則會有明顯的差異。繆塞在《一個世紀(jì)兒的懺悔》中曾經(jīng)寫道:“暫時的痛苦使人褻瀆、指斥上蒼,而巨大的痛苦則既不使人斥責(zé)也不使人褻瀆上蒼,而只是使人聽天由命?!北绕鸱▏娙说臒o奈與蒼白,荀子在《榮辱》篇中則展現(xiàn)了更多中國哲人的自制與豁達(dá):“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命運(yùn)不相信眼淚,亡羊可以補(bǔ)牢,跌倒可以重來,怨天尤人只是情緒上的泡影,從來都于事無補(bǔ)。再翻過歷史的簡冊,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更說:“仆誠已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他超越凡俗的發(fā)憤之語,讓我們見到了真正蕩氣回腸的堅毅與勇氣。面對世間的屈辱,生或許容易,如果生只是為了自私的欲望;死或許也容易,如果死只是為了逃避失敗的難堪:“怯夫慕義,何處不免焉?”最難得是能像司馬子長那樣,為了完成一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更可以在血淚之中守住自己被踐踏的尊嚴(yán)而終成偉業(yè)?!暗溎獞斢谟?,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如果生命已經(jīng)走到了痛心絕望的極致,還有什么痛楚與屈辱是我們不可以去忍受與擔(dān)當(dāng)?shù)哪?只要心中有光明,黑暗就不會是永恒的宿命。榮耀與屈辱有時是相對的,或許今生的忍辱負(fù)重,正是為了萬世的無上光榮。歲月流徙,如今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可能早已與春秋戰(zhàn)國“蕭條異代不同時”,但荀子的某些箴言卻仍然有著它不可磨滅的光輝,值得我們長久地反思與銘記:“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狈魅デлd塵埃,這段言辭中的義無反顧,依舊如同他當(dāng)初落筆時那般誠摯動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4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