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訪錄·原君 黃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許由、務(wù)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quán)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漸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chǎn)業(yè),傳之子孫,享受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jīng)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以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chǎn)業(yè),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chuàng)業(yè)也?!逼浼鹊弥玻脛兲煜轮撬?,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dāng)然,曰:“此我產(chǎn)業(yè)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shè)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guī)規(guī)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dāng)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豈天下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天如父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dǎo)源于小儒乎!
雖然,使后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chǎn)業(yè),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既以產(chǎn)業(yè)視之,人之欲得產(chǎn)業(yè),誰不如我;攝緘縢,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遠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昔人愿世世無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創(chuàng)業(yè)時,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廢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wù)光非絕塵也。不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欲,許由、務(wù)光所以曠后世而不聞也。然君之職分難明,似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注釋〕許由、務(wù)光:相傳堯想將天下傳給許由,湯想把天下讓給務(wù)光,他倆都不接受,所以稱為去之而不欲入。漸:一點一點地進行。某業(yè)所就孰與仲多:語見《史記·高祖本紀》。即“我所成就的家業(yè),與二哥比誰多?”當(dāng)初,劉邦的父親認為劉邦是無賴,不如其二哥劉仲能干活。劉邦得天下之后,以此話問其父親。這里,劉邦把天下作為自己的家業(yè)。畢世:一生。屠毒:宰割、殘害百姓。肝腦:使百姓肝腦涂地。意指給百姓帶來慘烈的痛苦。花息:利息。寇仇:強盜,仇敵。獨夫:指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統(tǒng)治者。語出《孟子》。規(guī)規(guī)焉:淺陋拘泥、小心謹慎的樣子。腐鼠:腐臭了的死老鼠。喻最不值錢之物,語出《莊子》。至廢孟子而不立:明太祖朱元璋讀到《孟子》“民為貴,君為輕”一章,下令毀孔子廟中孟子的牌位;他在洪武二十三年、二十七年兩次下詔修訂《孟子》,書中凡含有民主思想的章節(jié)全部刪去。攝緘縢(téng):攝,扎緊;緘、縢,均是捆扎箱子的繩索。固扃(jiōng)(jué):扃,門栓,,鎖鑰,兩句的意思都是為了防人入室開箱盜物。但是遇到大盜,他會連箱子一起搬走。比喻統(tǒng)治者為維護統(tǒng)治設(shè)立了許多法律,但也不可能永遠保住天下。毅宗:明崇禎帝朱由檢。李自成進入北京時,毅宗揮劍殺其女兒,曰:汝奈何生我家?摧沮:沮喪。絕塵:超脫塵俗。俄頃:短暫。
(儲玲玲)
〔鑒賞〕《明夷待訪錄》是明清之際偉大思想家黃宗羲寫作的一部膾炙人口的政治哲學(xué)名著。
《明夷待訪錄》的初稿(后被稱為《留書》)一卷八篇,寫于清順治十年(1653年),時值作者參與的浙東抗清斗爭失敗之后。作者自稱寫書目的是要總結(jié)歷代“治亂之故”,為后人治國而留言。時隔十年,即康熙二年(1663年),作者進一步探究“治亂之故”而“條具為治大法”,在原稿基礎(chǔ)上擴充為二卷二十六篇,定名《明夷待訪錄》。后來刊刻時,其弟子又剔除其中有強烈反清內(nèi)容的五篇另行抄錄而刊行了一卷二十一篇本的《明夷待訪錄》(即今傳本)。
在《明夷待訪錄》中,黃宗羲把批判矛頭指向了秦、漢以來統(tǒng)治中國的整個君主專制制度,從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提出了有民主啟蒙思想傾向的政治大綱,從而奠定了黃宗羲作為“偉大啟蒙思想家”的歷史地位。
《原君》篇是《明夷待訪錄》之首篇,也是最富批判性的一篇。作者以古今對比的手法表現(xiàn)其托古改制的政治態(tài)度,嚴厲批判了“天下君有”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弊害,闡明了“天下(人民)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全文可分三個部分去賞析:
一是贊美古代(主要指堯舜禹三代)之治世,提倡“天下為公”、“君為民”的公利主義的“服務(wù)”思想。作者認為,自私自利是人之本性,好逸惡勞是人之常情,但天下(社會、人民)是有公利需要興、有公害需要除的,這就需有人出來領(lǐng)導(dǎo)民眾興利除害。這種領(lǐng)導(dǎo)者(即“人君”)勤勞無私,其職責(zé)是為天下人民興利除害,其典范就是古代的堯、舜、禹。他們使天下人民“受其利,釋其害”,所以得到了人民的擁護與愛戴。
二是批判“三代”以后之亂世及其根源——君主專制制度,提出了反專制主義的“君害”論思想。作者認為,三代而下(自春秋至清朝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都處在“一亂之運”、“有亂無治”(見《《明夷待訪錄·題辭》),而造成這種亂局的根本原因是后之人君“以我(君)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視天下為可以“傳之子孫,受享無窮”的私產(chǎn)。他們在未得天下以前,不惜屠毒天下、離散人民而殘酷爭戰(zhàn),既得天下之后,則“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殘酷剝削和壓迫人民。所以,作者的結(jié)論是:“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边@是對兩千年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制度的根本否定。
三是揭示出君與民的責(zé)權(quán)關(guān)系,提出了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作者認為,古代理想社會的君民關(guān)系是“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jīng)營者,為天下也”。這里的“天下”即指民眾(人民),“主”即主體,是主宰者,是權(quán)力的來源;“客”即客體,是為主體服務(wù)者。君的天職是畢生為天下人民興利除害,而非“以為天下利害之權(quán)皆出于我……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
雖然,黃宗羲在本篇及《明夷待訪錄》全書中還沒有“民為主”、“主權(quán)在民”這樣的語言文字,但在其“君害”論和“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中已經(jīng)隱含著“民為主宰”、“利害之權(quán)皆出于民”的思想。其實,在中國思想史上,最早提出類似“主權(quán)在民”的“民主”思想的人是與黃宗羲幾乎同時同地區(qū)的明末紹興文人張岱,張在所著《四書遇·孟子·丘民章》中闡述孟子“民貴君輕”主張時說:“予奪之權(quán),自民主之,非‘貴’而何?”這與黃宗羲的“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伸張民權(quán)、抑制君權(quán)”的思想在當(dāng)時有蔚為思潮之勢。所以,侯外廬先生在所著《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中高度評價《明夷待訪錄》說:“此書類似《人權(quán)宣言》,尤以《原君》、《原臣》、《原法》諸篇明顯地表現(xiàn)出民主主義思想。”這一評價是相當(dāng)中肯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4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