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蘇武書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
,榮問休暢遠托異國
自從初降
與子別后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
,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
,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zhí)事者云云
,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jié),滅名不如報德也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
且漢厚誅陵以不死
,薄賞子以守節(jié),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
,漢亦負德嗟乎
譯文
子卿足下:你努力發(fā)揚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時候建立功名
我遠遠地寄身外國
自從投降匈奴
我和你分別以后
哎呀子卿
!人們相互了解,可貴的是彼此知心。上次信寫得倉促,未能把我心中的話說盡,所以現(xiàn)在再簡略地談一談。以前先帝撥給我步兵五千,出征遠國,五位將軍因故誤了會合的時間,我獨自遭遇敵軍和他們作戰(zhàn)。我?guī)Я诵熊娙f里的軍糧,率領徒步前進的軍隊,出征到漢朝以外的地方,進入強大的匈奴的領地。靠著五千士兵匈奴打了敗仗以后
,舉國動員,另外挑選精兵,強大的部隊人數(shù)超過十萬,單于親自臨陣督戰(zhàn),指揮部隊包圍我軍。敵我雙方,力量已經(jīng)不能相比,我們步兵和匈奴騎兵的勢力,又相差極大。我們疲勞的士兵再次作戰(zhàn),一個當一千人用,仍然是互相攙扶著,或者用戰(zhàn)車裝著受重傷的戰(zhàn)士,爭先恐后地拼命戰(zhàn)斗。戰(zhàn)死的、受傷的積滿原野,剩下的不滿百人,而且都是身染疾病,連兵器都扛不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從前高皇帝率領三十萬士兵
然而漢朝辦事酌人卻議論紛紛
,隨隨便便地責怪我沒有死掉。我沒有死,是有罪的,但子卿看我李陵,難道是一個茍且偷生的人和一個怕死鬼嗎?哪有背棄君主父母、拋棄妻子兒女,卻反認為這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呢?我沒有死掉,是準備有所作為的。本來打算像我在上次信中說的那樣,是想尋找機會,報答君主的恩德呀。我確實認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節(jié)操,毀滅聲名不如用行動報答恩德。從前范蠡沒有為在會稽蒙受亡國的恥辱而死去,曹沫不因為蒙受三次打敗仗的恥辱而死去,最后他們終于分別替勾踐報了仇,替魯國雪了恥。我心中深切仰慕的正是這些舉動。哪里料到壯志未立,可怨恨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計劃未能實現(xiàn)足下又說:“漢朝對待功臣的恩情不薄
況且從前你以一個輕車簡從的使節(jié)身份,出使到擁有兵車萬乘的匈奴
漢朝對我沒有死去給予沉重的處罰
我雖然辜負了漢朝的恩情,漢朝對我也喪失了恩德
哎呀
作者介紹
李陵(?—前74年)
李陵被認為是五言詩創(chuàng)始者之一:“其五言
《漢書·藝文志》所錄《李陵集》二卷,新舊《唐書》仍見記載
,至《宋史》則不見著錄,是該集宋時方告亡佚。今所存李陵名下之作,有文四(內有令、表各一為殘句)、詩二十二(內有四篇為殘句),除《漢書)所載之外,其余詩文,后世多有學者指為偽作。宋以前評價李陵詩文,似非僅就現(xiàn)存之作,而是根據(jù)《李陵集》中所有作品。賞析:胡地玄冰思漢聲,夜不能寐寸草心
天漢二年(前99年)
,李廣利率軍伐匈奴右賢王,武帝召李陵負責輜重。李陵請求自率一軍,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為其后援,各路按兵不動,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對數(shù)十倍于己的敵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信中戰(zhàn)斗場面寫得極有聲色
,是要說明,當時因為雙方兵力懸殊,己方將帥的不顧大局,以及后來武帝處置失當(誅殺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進而使讀者產(chǎn)生同情;此外,屢用強烈對比,如身處異域而懷念故土,以寡兵深入眾敵而浴血奮戰(zhàn),蘇武持節(jié)榮歸而他居人籬下,由此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這篇文章
,學者多認為系后人偽作。但《文選》中收入,當系選自《李陵集》中,所以該文的寫作時間最遲不應晚于漢代。在許多時候,李陵為人所記住可能并不是因為他本身
,而是因為司馬遷。當年李陵投降了匈奴,司馬遷挺身為他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結果遭受宮刑。對于李陵,千百年來的讀者似乎是非常糾結的。一方面,他到底是一個投降的人,在許多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