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江《都塔拉的云》散文鑒賞一年四季,有三分之二的時光,都拉塔是在晴天朗日中度過的。頭頂一汪藍瓦瓦的天,藍得讓人生疑,像人為的涂刷,太濃了,幾乎要滴下汁來。這樣的天空,藍是一種霸權,容不得其他顏色,薄紗般幾縷淡淡的云,也被趕到天外。除了朝霞晚霞,說實話,大多時候,在都拉塔看云,也是一種奢侈。偶來都拉塔游玩或小住幾天的人,時常仰起酸脹的脖頸,呆愣愣在天上找云。難道,這里的天空不會生云?沒有云的天還叫天嘛?!
天是云家鄉(xiāng)。外來人不知道,都拉塔天藍少云,除了戈壁灘的氣候特征外,這里幾乎沒有污染。方圓幾十公里無工業(yè),冒煙的,除了近郊農家升起的炊煙,再就是男人嘴里的香煙。遠望都拉塔,低的草坪,稍高的灌木,再高的喬木,密密匝匝,織成一道綠色帷帳,將城、城里人結結實實圍起來,掙不掉、擺不脫。城外,是兵團連隊的萬畝農田:高稈的玉米,矮棵的甜菜,不高不矮的棉花,向城內源源不斷地輸送生命之氧。在貨場打工的陳先生自豪地對來自內地某鋼城的貨車司機說,都拉塔每一口空氣里都透著蜜與奶的味道。這句話說得司機師傅汗顏,不自主想起了家鄉(xiāng)的粉塵、黑煙、霧霾,抬頭看看天,深吸一口氣,慨嘆道:真是金不換的地方,要不是工作需要,真想把家搬到這兒。
一年之內,三分之一的時光,都拉塔的天空被各色各樣的云裝飾、點綴,豐富、滿足各式各樣的眼球、思想和心靈。
在都拉塔看云不同于別處。這是伊犁河谷最西端的一座邊境新城,從頭到腳活力迸發(fā),一副蓬勃之氣。南干大渠宛若一根蜿蜒的臍帶,日夜不停給她提供新鮮血液。科古爾琴山和烏孫山又如兩只巨大的手掌,將她小心翼翼捧在手心,呵護著、疼愛著,視為掌中之珠。鑒于這些特質,從都拉塔上空游蕩的云,它的籍貫的確不好鑒定,說不上來自山區(qū)、大漠,還是綠洲。更有趣的,一片云恰好停在邊境線上,一半國內,一半國外,身份就有了懸疑,叫它“國民”好呢,還是叫它“外賓”好。反正,挺費心思的。
都拉塔的春天絕少有雨,即使有,也吝嗇得像鄉(xiāng)下老太調菜擱香油。哪年的春雨能下個地皮濕,算是老天爺開面了。雨少,云就少,麗日和藍天是天空的一對主角。也有客串的一兩朵云出來跑跑龍?zhí)?,活躍一下氣氛,由于表演蹩腳,得不到賞識,一副抑郁寡歡的窘樣。我相機里存有這么一張滑稽的照片,偌大一片天空,一朵淺灰的云似無還有,陪襯其中,比例極不協(xié)調,顯得那么孤獨、無助,流浪貓般,讓人心生可憐。都拉塔人不甘于讓天空如此寂寥,地上便多了一群放風箏的人,孩童居多,每人手里一根線,迎著風狂跑,猛一撒手,嗬,天空倏然生出五顏六色的云:蜈蚣云、蝴蝶云、蜻蜓云……在文化活動中心廣場,我遇到一位小女孩,她說她叫彩云,家就在對面的兵團連隊,風箏是退休的爺爺糊制的,造型很別致,是一支碩大的熟透的麥穗,在幾百米高空,閃爍富麗堂皇的光芒。彩云抓緊手中線,稚嫩的臉蛋漾著兩朵彤云,邊跑邊喊:“看!我有一朵金黃的云。”
進入盛夏,隨著雨水的侵襲,都拉塔的云多起來厚起來。烏孫山和科古爾琴山煙嵐霧靄、云興霞蔚,雪峰之上,大片大片濃黑的云翻滾、激蕩,在閃電的鞭笞下,從南北兩端向都拉塔急行軍。先頭部隊會師時,黑壓壓的云踴躍著、狂歡著,攪得天昏地暗。風一來,云團敞開外衣,抖落藏匿的雨點,嘩嘩嘩,都拉塔的樓房、樹木、街道全浸在雨簾中。雨線像金縷,雨點像玉珠。也有那樣的時刻,大片大片的云互相裹挾糾纏,亂亂哄哄,分不清個數(shù),在都拉塔上空翻卷,似乎包藏著一場罕世的狂風暴雨。人們惶恐地躲進家門、店鋪,心焦地等待。一陣風不請自來,揮舞棍棒,左突右沖,不消片刻,陰云四散奔逃,天空湛藍,陽光普照,世間安然無恙,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人們才恍然大悟,這不過是云和人開了一個大玩笑而已。夏天的云還有一個特點,聚得迅速,走得匆忙,變得蹊蹺。一塊云,一會像蒼狗,轉眼像馬駒;一會白得像棉,倏忽黑得像墨;一會山巒起伏,瞬間海浪洶涌。人的想象追不上云變幻的速度,人的智力也抵不上云的詭譎。
秋來天高云淡,都拉塔的云仿佛洞悉了世事,變得對人間不屑一顧,化整為零,南一塊、北一縷,在萬米高空,懶懶散散游蕩,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樣。又有這么一說:秋天的云,少女的心。最讓人捉摸不透的,莊稼晾曬時節(jié),正需青天白日,云故意搗亂,它們在兵團連隊的曬場上集結,醞釀一場壞事。西風一鼓搗,立馬秋雨連綿,給農工們平添了不少愁緒和麻煩。好在都拉塔的云并沒有冥頑不化,心底存有憐憫,只三五天光景,云解散了。陽光在濕漉漉的莊稼上一遍遍愛撫,替云收拾殘局。連隊人是寬容的,他們知道“天有不測風云”,他們把過錯歸咎于天,對云并沒有積怨太深。
“雪壓冬云白絮飛”。冬天的云也怕冷,它們擠作一塊,抱成一團,相互取暖。所以,我們經(jīng)??吹剑祭奶炜?,集聚著大堆大堆濃厚的云,太陽穿過時,也不避讓,只從縫隙里流放幾縷陽光,使飽經(jīng)滄桑的馬路一陣黑一陣白,像京戲里的銅錘花臉。陰云密布,用在大雪紛飛前的一刻再貼切不過。這時,整個天空是一塊厚重的灰布,低垂得仿佛要掉下來,電桿、塔吊、樹杈做好了伸手去接的準備。紛紛揚揚的雪花落下來,云變得撲朔迷離,猜不透它的大包裹里貯存了多少雪,要填平哪條溝或要壓垮哪道嶺。那點存貨抖干凈了,雪也停了,云趕緊把黑包袱卷起來,放太陽一條生路,還藍天一片清白,躲到山的背面,看人間鐵锨掃帚的一陣忙活。在都拉塔的清潔工里,有一個叫巧云的,走起路來像一縷云樣輕快,干起活來像一陣風樣勤快。她鐵锨到處,雪地上就出現(xiàn)一塊黑云,她的掃帚到處,雪地上就出現(xiàn)一片黑云,她和她的姐妹們一起,把云的事做到地上來了。
來都拉塔十年,看都拉塔的云也有十年。我發(fā)現(xiàn),偌大一個天空,沒有任何兩朵云是完全相同的。云不斷變換著形狀、姿勢、方位,努力使自己標新立異。這種不拘一格、致力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正是當代都拉塔人的真實寫照嗎。
名家散文,要有賞析,字數(shù)大概2000字左右。拜托啦。《西風頌》 雪萊
西風頌
賞析指導
《西風頌》是雪萊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詩,它的篇幅較長,加之詩中的場景不斷變換,意象也十分密集,閱讀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所以講解時要注意抓住詩歌的展開線索。
這首詩是在佛羅倫薩附近阿諾河畔的一片樹林里構思的,雪萊自己曾解釋了它的緣起:“那一天,孕育著一場暴風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奮的大風集合著常常傾瀉下滂沱秋雨的云靄。不出所料,雨從日落下起,狂風暴雨里夾帶著冰雹,并且伴有阿爾卑斯山南地區(qū)所特有的氣勢宏偉的電閃雷鳴?!睍鴮懕┯陙砼R之際大自然的偉力,成為該詩的起點。
第一節(jié),寫狂暴的西風如何摧枯拉朽,將落葉掃盡,又將種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來。詩中有兩處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點解釋:“有翼的種子”,指的是那些靠風力傳播到遠方的種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東風,詩人將東風稱為西風的姊妹,為了表明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這一節(jié)中,詩人運用了色彩對比的手法,在描寫西風掃蕩的秋天時,“黃的,黑的,灰的,紅的像患肺癆”一句,渲染出樹葉凋零時一片色彩斑斕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師”“疫癘”“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詞匯、意象的出現(xiàn),更突出了一種萬物肅殺的氣氛。但當寫到“春天”來臨,語言的色彩又趨于柔和、明媚——“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峰和平原”。詩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這幾行詩中大自然由枯到榮的變化過程,被形象地呈現(xiàn)。最后,詩人將無處不在的西風命名為“破壞者兼保護者”,這里包含了一種特定的認識,西風既是舊世界的破壞者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這正是大自然周而復始的辨證規(guī)律。
第二節(jié),視角拉向了高空,寫西風怎樣吹破了烏云,形成了暴風雨。這一節(jié)是全詩中想像最為奇異、瑰麗的一部分。在一開始,被風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葉,在第一節(jié)與第二節(jié)之間,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轉換,混亂、撕扯、糾纏等詞的使用,也強化了一種動蕩的感覺,破碎的云朵也像落葉那樣,正在掙脫那些看不見的“枝干”。在下面的詩行中,詩人運用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想像,將飄落在空中的云氣,比喻成“狂女的飄揚的頭發(fā)”。所謂“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在古代的繪畫中,她有著怒發(fā)披散的形象??衽男蜗螅纳⒌拈L發(fā),恰恰準確地表現(xiàn)了亂云飛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險。在這一節(jié)中,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詩人的想像雖然大膽,但事實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學常識,如暴雨的形成,來自水氣的蒸騰、凝結,伴隨著云層之中“電”的作用等。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不僅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對物理、化學、電學等自然科學,也有極大的興趣,在這首詩中,對自然偉力的贊頌是與對自然的認識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節(jié),視角從高空回到了海洋,寫西風喚醒了海洋,也讓海底的植物戰(zhàn)栗不安。在形容西風到來之前海洋的平靜的時候,詩人設想“它曾經(jīng)昏睡了一整個夏天”,而且在夢中它還見到了“古老的宮殿和樓閣”,讀者似乎能看到樓閣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蕩漾形成一片波光瀲滟的美景。隨后,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風到來的時候主動劈開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這一段描寫十分奇異,似乎完全出自詩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種自然的規(guī)律。據(jù)說,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陸地植物一樣,對季節(jié)的改變有相同的反應,因而西風的到來當然對它們也會產生影響。
上面三節(jié)寫的是西風縱橫于天地之間,第四節(jié)回到了詩人自己,他呼喚西風將“我”帶走,像樹葉、浮云、水波一樣,不羈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為了表現(xiàn)西風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詩人使用了一連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葉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飛跑的云霧”,“假如我分有你的脈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時,凌風而舞”——形成一種鏗鏘、飛揚的節(jié)奏,“當我是水波、樹葉、浮云”一句,更是模擬出西風的不斷激蕩。后面的第五節(jié),這種語言的氣勢愈發(fā)強勁,詩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達了要與西風合為一體的決心和勇氣。最后出現(xiàn)的那句著名格言,則以反問句的形式出現(xiàn),而且好像是直接對著讀者發(fā)問,仿佛西風剎住了腳步,詩歌的內涵一下子變得無比雋永。
從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與自然之間,詩人縱橫馳騁地展開了想像,將自然現(xiàn)象、科學觀念、宇宙的認識、生命的激情,融為一體,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擴大的心靈世界。在描繪西風的形象之外,詩人也多用感嘆詞與重疊的句式,特別在前三節(jié)都以“哦,你聽”來結尾,使五個詩節(jié),雖可獨立成篇,但相互連綴,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風一般,一氣呵成。
西風頌關于此詩的主題,與上面講過的《老虎》一樣,也有不同的解釋。通常的說法,是將這首詩的寫作與當時英國工人階級的運動相聯(lián)系,雪萊借對西風的描繪表達了對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贊頌。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此詩的內涵更為復雜,不一定要從政治層面解釋,季節(jié)輪換之中一種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種自然中蘊涵的破壞與創(chuàng)造的激情,或許這才是詩人贊頌的對象。
教學建議
一、預習指導
《西風頌》是雪萊抒情詩中的名篇,但篇幅較長,意象密集,頭緒似乎有些紛亂,先讓學生各自默讀此詩,再大聲誦讀,嘗試把握詩歌展開的線索。
二、作品解讀
1.介紹此詩的一些背景,包括詩人情況、歷史條件、寫作緣起等,為更好地理解作品作鋪墊。
2.這雖是一首抒情詩歌,但上天入地,空間、場景不斷變化,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先讓學生分頭朗誦詩歌的各節(jié),再細致講授各節(jié)的內容,把握住詩歌展開的內在線索。
3.為了表現(xiàn)西風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天空、大地、海洋之間自然的奇觀,詩人使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鮮明的意象,讓學生挑出相關的段落,分析詩人想像力的瑰麗之處。
4.此詩的句式和用詞非常有特點,多用重疊、復沓的句式,以及充滿力度的動詞,鏗鏘激昂,在語言的節(jié)奏上就體現(xiàn)了西風的強勁,要著重分析這些用句、用詞的特點。
5.關于這首詩,一般的解釋是認為它表達了一種對革命力量的贊頌,但在此之外,還要為學生講解詩人的自然觀,在衰敗與繁華的循環(huán)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得以展現(xiàn)。
三、擴展與比較
1.《西風頌》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在抒發(fā)強烈情感的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想像,境界闊大,組織學生討論:它與我們一般熟悉的抒情詩歌有什么不同?
2.這首詩在歌頌西風的同時,也描繪了很多自然的現(xiàn)象,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學的因素,讓學生找出相關段落,思考科學的知識經(jīng)過詩人的想像,如何也有了“詩意”。
參考資料
讀雪萊的《西風頌》(袁可嘉)
1819年10月20日午后,雪萊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近郊的卡斯辛叢林中散步。他沿著阿諾河走去,疾勁的秋風橫掃落葉的景象使他激動。他想到苦難重重的祖國,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離開祖國的個人身世。英國某些報刊對他的誣蔑攻擊還在耳中響著。詩人不禁感嘆祖國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動政府一手制造的苦難中了;他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個有巨大威力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一個革命者的憤怒。眼前這一陣西風來得正巧:這不正是他所尋求的藝術形象嗎?
借西風橫掃落葉的威勢來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動政權;借西風吹送種子來比喻革命思想的傳播,寄托詩人對于未來的希望——這就是《西風頌》中歌詠西風是“破壞者兼保護者”這個主題思想的兩個方面。經(jīng)過幾天的醞釀,雪萊進一步以西風自比,以西風比喻一切革命詩人和詩歌,大力闡發(fā)了詩人和詩歌的雙重作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這就更加豐富了這首著名抒情詩歌的進步內容。當然由于時代和世界觀的限制,雪萊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屬于空想社會主義的范疇,還帶有抽象和虛幻的性質。
這樣看來,為了確切掌握《西風頌》的主題意義,了解一下當時英國的處境和雪萊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么多余的事了。這里,簡明的歷史背景知識顯然能夠幫助我們欣賞具體的
哦,狂暴的西風,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無形,但枯死的落葉被你橫掃,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師,紛紛逃避:
《西風頌》開篇恰當?shù)亟枨镲L掃落葉的威勢表達了詩人對丑惡現(xiàn)實的憤怒和清掃舊勢力的決心。雪萊是一個革命樂觀主義者,他不僅看到西風席卷落葉的破壞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種子的建設作用?!段黠L頌》全詩貫穿著這個又矛盾又統(tǒng)一的主題思想。第一節(jié)開門見山把它點明了,這就為后面幾節(jié)詩的發(fā)展提供了中心線索,更為詩篇結尾的著名預言:“要是冬天已經(jīng)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伏下一筆,使預言獲得落實的基礎。
西風的威武形象貫串全詩,起著決定作用。但各節(jié)又有和西風相聯(lián)系的輔助形象,以擴大藝術效果。與全詩主題思想的兩個方面呼應,第一節(jié)中既寫到秋之呼吸的西風,也寫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風);既寫到鬼魅似的落葉,也寫到“像羊群一樣,覓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詩人既用“重染疫癘”等字眼來咒詛垂死的秋葉,也瞻望春天“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峰和平原”。對現(xiàn)實的鞭撻和對未來的幻想——也即是對西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雙重作用的謳歌——主題思想中這兩個部分通過并列對比的描寫,不斷地在交叉中發(fā)展。
《西風頌》的第二節(jié)除了繼續(xù)描寫為“瀕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風的威力以外,還從上節(jié)枯葉的形象聯(lián)想到天上的流云??耧L席卷流云和橫掃落葉本來異曲同工,這里的聯(lián)系既密切又自然。這么一聯(lián)系,詩的意境隨之擴大:我們的視線從地面移到空中。這里吸引我們注意的,仍是西風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流云所將帶來的雷電、風暴,革命的風暴:
那是你的渾然之氣,從它會涌出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聽:
《西風頌》的前三節(jié)都是以“哦,你聽”結束的,只是第一節(jié)的措辭略有不同。雪萊要我們聽的當然不僅是勁急的風聲,而且是發(fā)自詩人衷心的革命號角。我們知道,雪萊對于革命采用暴力的問題始終搖擺不定,成為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點,只是在1819年英國工人運動高漲的情勢下,他才明確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盡管某些西方資產階級評論家還持不同意見(如1956年出版的《雪萊在工作中》一書的作者),《西風頌》對于暴力的歌頌是確定無疑的。雪萊明白地說:“啊,但愿你給予我狂暴的精神!奮勇者啊,讓我們合一!”(第五節(jié))也正是這一點,使《西風頌》明顯地超過雪萊大部分抒情詩的思想高度。
前兩節(jié)里,讀者隨著詩人的筆觸上天入地,到第三節(jié)詩人引導我們進入海洋。地中海的驚濤駭浪成為突出的輔助形象,正如枯葉、流云分別是第一、二節(jié)的輔助形象。雪萊著力描繪被秋風喚醒的波濤洶涌的藍色地中海。西風的威力進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為西風讓路,“向兩邊劈開”;深植淵底的草木被西風“嚇得發(fā)青”,“一邊顫栗,一邊自動萎縮”。
到此為止,雪萊抒寫了西風橫掃落葉、席卷流云、掀起波濤三種自然現(xiàn)象。讀者固然也感到詩人寄托在西風這個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確點出西風與自己的關系還在第四、五節(jié)。第四節(jié)是本詩結構上的轉折點:開始向詩人的主觀方向發(fā)展?!鞍?,假如我是一片枯葉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飛跑的云霧,/是一個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雪萊在引導“我”進入詩篇的時候仍然重復運用了前三節(jié)中的輔助形象。這個巧妙的重復總結了上文,啟引了下文,使全詩結構立刻嚴密起來,而且使描寫對象的轉變——從西風到詩人——來得妥貼而自然。這里雪萊的意思當然不是貶低自己為西風掃除的對象,而是希望獲得和西風一樣的威力,起到和西風一樣的作用。他說“這被歲月的重軛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樣的:驕傲、輕捷而不馴”。
《西風頌》最后一節(jié),雪萊表示了希望獲得“狂暴的精神”以后,深刻而簡明地指出了詩人和詩歌的社會使命。詩歌應當像西風一樣,促成新世界的誕生,向人間播送“火星”,像預言的喇叭——與第一節(jié)春天的喇叭相呼應——“把昏睡的大地喚醒”。這正是雪萊作為革命浪漫主義詩人所一貫強調的東西。他在沒有完成的長篇論文《詩辯》中指出:詩人首先應當是戰(zhàn)士,社會的立法者,生活的導師。
《西風頌》的主題思想經(jīng)過上述發(fā)展以后,最后以出色地表現(xiàn)了雪萊革命樂觀主義的預言結束:“要是冬天已經(jīng)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不少讀者背得出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于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義,同時也由于它出現(xiàn)在全詩的末尾,非常恰當有力地總結了歷經(jīng)曲折的思想情緒。假如它在開篇就出現(xiàn),效果就會大為削弱。從這個巧妙的安排上,我們也可以領略到雪萊優(yōu)秀的詩歌藝術。
雪萊的抒情詩有兩大類:一類以鮮明的政論性為特色,詩句簡明有力,如《給英國人民的歌》等作品。另一類以輝煌的想像和優(yōu)美的情致取勝,如《云》《云雀》等篇章。它們富有想像的魅力和奇異的色彩?!段黠L頌》兼有兩類的長處。詩人的想像上天入海,但并不過分渲染;所用形象具體明確,而且前后連貫,不像《云》中的形象豐富得叫人眼花繚亂。詩人的想像雖然與流云、碧濤一同馳騁,他的腳跟卻是牢牢地站在現(xiàn)實的土地上的。
《西風頌》結構的嚴密是它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面分析主題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主要形象和輔助形象的配合和發(fā)展。全詩始終以抒寫西風的威勢為中心,同時又不斷地從地上、天空、海洋吸收其他形象來豐富詩篇的藝術感染力量;詩篇突出地表現(xiàn)了西風的雷霆萬鈞之力,同時又提供了色彩絢爛的畫面;既顯示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又不失之于單調枯燥。詩人處處以內心的感情來渲染外界的景色,又以外界的景色來反映內心的情緒,確實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動人境地。我們不能忘記,雪萊曾經(jīng)以贊揚的心情抄錄過一位同時代詩人的話:“化自然景象為思想,化思想為自然景象——這是藝術天才的秘密。”
在格式方面,《西風頌》也別開生面。全詩系以五首十四行詩組成。一般的十四行體適宜于表現(xiàn)一個完整、單純的觀念或情緒,因此往往單獨存在,或者構成組詩,但各部分仍有相當鮮明的獨立性。像《西風頌》這樣把五首十四行體緊密地組成一首抒情詩,各部分密切依賴而不可分割的例子并不多見。根據(jù)對當時雪萊所用幾個筆記本的研究,最初他所采用的是無韻素體詩,幾經(jīng)修改,才成為目前的形式。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無韻素體詩雖然宜于表現(xiàn)雄渾的感情,卻一般比較松散,不符合結構嚴密的要求,而十四行體正以結構上的嚴密完整著稱。但一首十四行體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現(xiàn)雪萊的宏大氣魄和深厚感情,因此需要用幾首十四行體組合起來。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內容與形式的密切聯(lián)系。
(選自《半個世紀的腳印》,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現(xiàn)代名家散文名篇賞析《牡丹的拒絕》 張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贊譽,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韻多姿,美得雍容華貴,美得絢麗嬌艷,美得驚世駭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確定、所公認了的。它的美不懼怕爭議和挑戰(zhàn)。 有多少人沒有欣賞過牡丹呢? 卻偏偏要坐上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千里萬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約而同,揣著焦渴與翹盼的心,滔滔黃河般地涌進洛陽城。 歐陽修曾有詩云:洛陽地脈花最重,牡丹尤為天下奇。 傳說中的牡丹,是被武則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貶去洛陽的。卻不料洛陽的水土最適合牡丹的生長。于是洛陽人種牡丹蔚然成風,漸盛于唐,極盛于宋。每年陽歷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園林千株萬株牡丹競放,花團錦簇香云繚繞——好一座五彩繽紛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陽去看的。沒有看過洛陽的牡丹就不算看過牡丹。況且洛陽牡丹還有那么點來歷,它因被貶而增值而名聲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這一年已是洛陽的第九屆牡丹花會。這一年的春卻來得遲遲。 連日濃云陰雨,四月的洛陽城冷風颼颼。 街上擠滿了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趕來的看花人。看花人踩著年年應準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發(fā)葉,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紅,海棠更已落英紛紛——可洛陽人說春尚不曾到來;看花人說,牡丹城好安靜。 一個又冷又靜的洛陽,讓你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你悄悄閉上眼睛不忍尋覓。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僥幸,姍姍步入王城公園。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歡熱鬧,你知道牡丹不像幽蘭習慣寂寞,你甚至懷著自私的企圖,愿牡丹接受這提前的參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葉茂的滿園綠色,卻僅有零零落落的幾處淺紅、幾點粉白。一叢叢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頭萬頭碩大飽滿的牡丹花苞,個個形同仙桃,卻是朱唇緊閉,皓齒輕咬,薄薄的花瓣層層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絕無開花的意思。偌大的一個牡丹王國,竟然是一片黯淡蕭瑟的灰綠…… 一絲蒼白的陽光伸出手竭力撫弄著它,它卻木然呆立,無動于衷。 驚愕伴隨著失望和疑慮——你不知道牡丹為什么要拒絕,拒絕本該屬于它的榮譽和贊頌? 于是看花人說這個洛陽牡丹真是徒有虛名;于是洛陽人搖頭說其實洛陽牡丹從未如今年這樣失約,這個春實在太冷,寒流接著寒流怎么能怪牡丹?當年武則天皇帝令百花連夜速發(fā)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懾于皇威紛紛開放,惟獨牡丹不從,寧可發(fā)配洛陽。如今怎么就能讓牡丹輕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對綠色的牡丹園,只能竭盡你想像的空間。想像它在陽光與溫暖中火熱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暉里的輝煌與燦爛——牡丹開花時猶如解凍的大江,一夜間千朵萬朵縱情怒放,排山倒海驚天動地。那般恣意那般宏偉,那般壯麗那般浩蕩。它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幾天中轟轟烈烈地迸發(fā)出來。它不開則已,一開則傾其所有揮灑凈盡,終要開得一個傾國傾城,國色天香。 你也許在夢中曾親吻過那些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須在想像中創(chuàng)造姚黃魏紫豆綠墨撒金白雪塔銅雀春錦帳芙蓉煙絨紫首案紅火煉金丹……想像花開時節(jié)洛陽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風夜露中顫動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氣濡染的樹和房屋;想像洛陽城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花開花落二十日,滿城人人皆若狂”之盛況。想像給予你失望的紀念,給予你來年的安慰與希望。牡丹為自己營造了神秘與完美——恰恰在沒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訪了窺視了牡丹的個性。 其實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歡牡丹。因為它總被人作為富貴膜拜。后來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感動:一陣清風徐來,嬌艷鮮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墜落,鋪散一地絢麗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么爍于枝頭,要么歸于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后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 所以在這陰冷的四月里,奇跡不會發(fā)生。任憑游人掃興和詛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xié)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guī)律,它有權利為自己選擇每年一度的盛大節(jié)日。它為什么不拒絕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絡繹不絕地涌入洛陽城。人們不會因牡丹的拒絕而拒絕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貶謫十次,也許它就會繁衍出十個洛陽牡丹城。 于是你在無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貴與高貴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樣,花兒也是有靈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這東西為氣為魂為筋骨為神韻只可意會。你嘆服牡丹卓爾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視的美。
編輯本段賞析:
一、《牡丹的拒絕》是當代著名女作家張抗抗的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作品沒有像眾多描寫牡丹的作品那樣一味贊美牡丹的雍容華貴、絢麗多姿,而是獨辟蹊徑,通過對牡丹花開花落的描寫,著力贊美牡丹的拒絕,贊揚牡丹不慕虛華、對生命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牡丹的高貴,開,傾其所有;落,驚心動魄;不開,則安之若素。拒絕是為了堅守,堅守每一次的綻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現(xiàn);拒絕是因為執(zhí)著,執(zhí)著于對獨立矜持的自我個性的追求,執(zhí)著于對自我生命質量的尊重。為此,皇權可以藐視,寧可被貶;榮譽可以淡漠,縱然遭來詛咒。那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樣的熱情,拒絕的背后是如磐石般的執(zhí)著。 ??牡丹是高貴的,所有不媚不俗的獨立高潔人格都是高貴的。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飲盜泉之水,孤竹君不食西周之糧,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食美國人的救濟糧,還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還有蘇軾,還有夏明翰,還有鄧稼先……他們“揀盡寒枝不肯棲”,只為了心中那執(zhí)著的追求和信念。他們都是有品味的人,都有是人中的牡丹。 ??拒絕的背后是執(zhí)著,拒絕便是高貴。 二、授課思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楊燕) 題旨領會(作者強調牡丹不應作為“富貴”被膜拜,而應作為“高貴”被頌揚) 文章開篇先聲奪人,以優(yōu)美之詞渲染鋪陳出牡丹的美并描繪人們?yōu)橐欢媚档し既荻Ю锾鎏霰几奥尻柕那樾巍H缓笥靡粋髡f來增強牡丹的傳奇色彩,并為下文抒情議論作了鋪墊。行文至此,讀者對牡丹的向往也就隨著作者的描述而變得愈發(fā)強烈起來。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寫起了洛陽的天氣情況,“春來得遲遲……連日濃云陰雨……冷風颼颼”,看似閑筆,卻是極為重要的交代?!肮扔耆茨档ぁ?,牡丹的開花與溫度關系極為密切,滿懷期望前往洛陽賞花的人極有可能會遭遇花已開過或花還未開的尷尬。這樣一種因自然現(xiàn)象而引起的反常和遺憾卻被作者敏銳地捕捉到并加以詩意的描繪和理性的思考。羅丹說:“在藝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fā)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型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弊髡哒亲プ∧档ひ蛱鞖怅幚涠芙^開花這一特點賦花以人格精神的美,著力贊頌牡丹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xié)不媚俗的個性。而同時又以美麗的想像來渲染牡丹怒放時的輝煌與燦爛,花落時的絢麗與壯烈,這樣的描寫不僅彌補了讀者與牡丹花擦肩而過的遺憾,更重要的是強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貴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靈性和品位。
【品味語言】
散文要用形象說話,應具有一定的韻味,既要承載作家的主體情感,又要通過精美的語言引導讀者的鑒賞期待,使人獲得審美的享受。本文所塑造的牡丹形象高貴而富有個性,文章的題目《牡丹的拒絕》運用擬人化手法已顯示了文眼。而在文中,這樣的寫法也是隨處可見,“一叢叢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頭萬頭碩大飽滿的牡丹花苞,個個形同仙桃,卻是朱唇緊閉,潔齒輕咬,薄薄的花瓣層層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絕無開花的意思?!薄耙唤z蒼白的陽光伸出手竭力撫弄著它,它卻木然呆立,無動于衷?!泵鎸Ρ娙说膮菡把觯档ぐ仓羲?,其個性魅力不言而喻。而作者豐沛的情感和對牡丹的熱烈贊頌更是依托比喻和排比的形式傾注于筆端:“牡丹開花時猶如解凍的大江,一夜間千朵萬朵縱情怒放,排山倒海驚天動地。那般恣意那般宏偉,那般壯麗那般浩蕩。”“想像花開時節(jié)洛陽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風夜露中顫動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氣濡染的樹和房屋;想像洛陽城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花開花落二十日,滿城人人皆若狂”之盛況?!倍鴮懙交鋾r的情景,作者又運用濃筆重彩的描摹凸顯其壯美:“一陣清風徐來,嬌艷鮮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墜落,鋪散一地絢麗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艷奪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本o隨其后的抒情猶如一曲詠嘆調將牡丹拒絕萎頓和衰老,追求生命完美的本性揭示出來,“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么爍于枝頭,要么歸于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后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庇纱宋覀冊谶@個沒有牡丹的日子里卻深切感悟了牡丹的高貴,它高傲而不妥協(xié),冷艷而不媚俗,壯麗而不萎頓?;ㄩ_時傾其所有揮灑凈盡,花落時驚心動魄義無反顧,不開時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xié)不媚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5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