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一個惟情論者的人生哲學(節(jié)選)

      大道家園 2023-07-16 23:35:23

      一個惟情論者的人生哲學(節(jié)選)一個惟情論者的人生哲學(節(jié)選)

      朱謙之

      這次演講是完全以我真情認識的真理為依歸的

      。曉得怎樣探求真理
      ,就曉得怎樣去做我的生活
      。第一、二講導言(上
      、下)

      現(xiàn)在社會人生的不統(tǒng)一全由于信仰沒有標準,你立一個真理

      ,我立一個真理
      ,其結(jié)果真理成為“此處與此時”Here and now的問題,是非日變
      ,而人生也好像沒有著落似的了
      。……原來真理之所以成為真理
      ,因他有客觀性的
      。必要是通人類全體普泛的標準,這才算真理
      。我們不可不以普遍的為真理
      ,卻不可僅僅以個人縱欲的私見,或個人的快樂為標準
      。但在這里
      ,我也不完全否認“主觀”,因為真正的主觀
      ,是存在于自我的底子的“情”
      ,無論何人,都有這一點“情”
      ,這點“情”是個人的真正主觀
      ,同時和普遍的主觀相符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我不妨把真理的性質(zhì),究原委的詳說一番
      。我上面說真理是至公無私的
      ,是有客觀性的
      ,這都是就真理的本身來說,不是因人和地和時而不同的“真理的表示”
      ,乃真理之本身
      。無論如何的民族,如何的個人
      ,如何的倫理思想
      ,其間必含有真合于普遍真理的做他底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胬矸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就是這酬酢萬變的一點“情”,雖然因地不同而變他形式
      ,又于世間經(jīng)過當中
      ,常現(xiàn)一種轉(zhuǎn)變之相
      ,然真理的自身
      ,則只有一個而已,而哲學者的職務(wù)
      ,就是要發(fā)現(xiàn)這唯一的真理
      。平常人因看不到這一而變化變化而一的真理,只從外的著眼點去觀察
      ,自然所見真理都是變得
      ,都是多樣性的。因此實驗主義家遂把真理看作一種工具
      ,他說真理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也不是人胎里帶來的,真理原來是人造的
      ,是為了人造的
      ,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似此把真理看作人造東西
      ,我以為是根本錯誤了
      。如果真理是人造的,如何成為公認的真理·……真理是什么·我簡單的答案:“真理是無形而有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镫m無而理則有,理雖有而物則無
      ,知道真理不是一件物
      ,而實為萬物的大根柢,只是一片情理,徹上徹下
      ,萬古完全,這才是知道真理
      ,那些把真理作一物看的
      ,也算知道真理嗎·我敢大膽告訴大家,真理純以這點“情”言
      ,所以體用合一
      ,體也是這點“情”,用也是這點“情”
      ,只有這一點“情”是真理
      ,除此以外,更沒有什么真理
      ,但除這一點“情”外
      ,也實在空無所有,所以世間萬有莫不是真理
      ,沒有一個而外于真理者
      ,即真理而外有即在其中,即萬有而真理便無所不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缮峡梢娬胬硎桥c宇宙生活的全領(lǐng)域同其行動,隨心隨意隨動靜隨身隨家
      ,到處都是人們求真理的目的
      。而真理之為真理,其最不可缺的
      ,就是宇宙性(世界性)了
      。所以在真理中生活的人,都有“宇宙內(nèi)事
      ,乃己分內(nèi)事
      ,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的氣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詈笪腋腋嬖V大家,孔家講的就是生命進化的大道理
      ,而孔家本身也就是隨時進化的產(chǎn)物
      。我這次講題“一個惟情論者的宇宙觀及人生觀”,說的完全是我真情認識的真理
      ,而這種真理
      ,同時就是中國生命派的普遍真理——就是孔家的真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一層
      ,“一個”就是“完全”
      ,我永遠相信我真情認識的宇宙觀及人生觀,也就是人們真正的宇宙觀及人生觀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谌v 宇宙觀

      須知這個本體——情——不是容易說的,我是經(jīng)過千難萬苦才發(fā)現(xiàn)他的意義的

      。從前拈出此字
      ,但因方法不對,所以認“無”作“情”看
      ,而主張?zhí)摕o主義
      。這次講演,很想批判從前的方法如何不對
      ,并提出對的方法來
      ,以免大家再走我同一樣的錯路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凇冬F(xiàn)代思潮批評》說:宇宙是由于流動不息的精神結(jié)合而成
      ,所以求精神作用的基礎(chǔ),便是求宇宙本體的唯一方法
      ,據(jù)心理學所研究
      ,“智”“情”“意”是精神作用的基礎(chǔ),蕭本華①又證明了“智”是“意”的派生
      ,但所謂“意”實還有“情”的作用存在
      ,原原本本由“意志”到“無意志”的境界,再到“情”的境界
      ,就可證明“情”是精神的最后“本體”了
      ,所以我說“情”便是本體,便是“無之又無”的“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灰驈那皼]有看到這層,所以一面把不可分析的情
      ,認為“本體”
      ,一面把可分析的宇宙,認為“現(xiàn)象”
      ,因此主張破壞宇宙
      ,以后歸于本體——情,其實從頭顯尾
      ,就沒有認識——整個的心——真生命
      ,這是我從前以分析認識本體的一大錯誤。……第五講 人生觀(上)

      ……原來人的一生

      ,就是為著這一點“情”
      ,這一點“情”就是真人生,即在我的靈魂
      ,純粹是一種本然存在
      ,所以喚作“性”,至善無惡所以喚作“善”
      ,這個“善”生來便有,不是生后始發(fā)此竅也
      ,不然既不是學慮
      ,試問這點“情”從何處交割得來·所謂“性善”,不過如此意思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尚跃褪且姵傻仔裕@性元自好了
      ,只要你不斷的活動
      ,不斷的擴充,存之又存
      ,便自然通體流行
      ,這時活潑流轉(zhuǎn),不但情善而且形善
      ,所謂“形色天性也”
      。以真情的眼光看,通身遍體玲瓏
      ,何等灑脫!何等輕快!……選自1928年3月泰東書局《謙之文存》

      〔注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偈挶救A:即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

      。意志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鑒賞〕 朱謙之(1899—1972)
      ,福建福州人
      。民國初入省立第一中學學習,熟讀經(jīng)史
      ,曾自編《中國上古史》
      ,并發(fā)表《英雄崇拜論》等小冊子。1929年東渡日本
      ,從事歷史哲學研究
      。回國后任暨南大學教授。從1932年起在中山大學工作
      ,擔任過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
      、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
      。1950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
      ,1964年調(diào)往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他的研究涵蓋哲學
      、歷史學
      、歷史哲學、文化學
      、社會學
      、文學、音樂
      、戲劇
      、考古、經(jīng)濟
      、宗教等領(lǐng)域
      ,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留下專著42部
      、譯著2部和百余篇論文
      ,后人編為《朱謙之文集》。本文為他于1924年在濟南第一師范學校演講稿
      。全篇很長
      ,分導言上下、宇宙觀上下
      、人生觀上下
      、戀愛觀上下、政治哲學
      、經(jīng)濟理想等部分
      ,計有10講。朱謙之“惟情”觀念的形成
      ,可追溯到“五四”時期
      。當時他在北京大學讀書,是一位用功且關(guān)心時事的青年人
      。他從用力鉆研諸子學而走向?qū)Α罢嬖住钡淖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并由此而走向“革命”,開始接受“革命哲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案锩边@個詞古已有之
      ,日本人用其翻譯revolution后,再傳回中國
      ,在20世紀初流行開來
      ,一躍成為國人最為熱衷的觀念。朱謙之參加過五四游行
      ,但對“五四”提出的科學與民主宗旨并沒有全盤接受
      ,而是在贊同“革命哲學”的同時,反對新民主主義
      、布爾什維克主義
      、實證主義等。他認為后者這些學說都是以理知或科學為依據(jù)
      ,這同他連“科學”也“革”掉的主張不相吻合
      。他在《革命哲學》中進一步辯解說,“我原不是極端反對科學
      ,只因革命時候,沒有提倡科學的必要
      ,而且科學方法
      ,在底子里實和革命的理想沖突,所以要主張革命
      ,就不免對不住科學了”(《朱謙之文集》第1卷第11頁)
      。因此他在當時被認為是無政府主義或者虛無主義一路的代表人物。朱謙之所倡導的革命
      ,并非單純社會制度上的革命
      ,而是要將其運用到整個宇宙,來一回徹徹底底的革命
      。掃蕩名相
      ,懷疑一切。這個時期
      ,他讀到禪宗《高峰語錄》
      ,大受啟發(fā)。認為只有用極端的
      、革命的
      、懷疑的、破壞的方法
      ,才能求根本的解決
      ,“非完全則寧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陡叻逭Z錄》中“虛空粉碎
      ,大地平沉”一語更促使他要努力掙脫一切壓抑和強權(quán)的羈絆
      ,以致愿犧牲生命。1921年他離開北京南下
      ,至杭州兜率寺從太虛大師出家
      。后在恩師梁漱溟的介紹下,去南京的支那內(nèi)學院向歐陽竟無求教
      。朱謙之對佛學素有研究
      ,他的革命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禪宗的影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侵熘t之無法接受寺院的生活
      ,心靈深處與隔絕塵世的狀況格格不入,沒過多久就離開了南京
      。應(yīng)當說
      ,他提出的“惟情”觀念,與他接觸佛學
      ,反對滅情的思想有關(guān)
      ,但在講演中提到的早年將“情”與“虛無”相聯(lián)系的做法,與他在“五四”時期的接受虛無主義有關(guān)
      。朱謙之講“惟情”多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思想
      。他提出“情”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源,這就像孔子所說的“人者天地之心”
      ,孟子說的“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宋楊慈湖(名簡
      ,陸九淵弟子)的“心即神”之說一樣。他還提出
      ,神都在心中
      ,如果還四顧彷徨,去“虛空”里找
      ,那真是迷妄了
      。所以朱謙之順著自己“生生”、“變動”的情感之流
      ,尋找著自己生命新的方向
      。朱謙之以“情”為世界的本體,以為“真情之流”不僅構(gòu)成了宇宙之為宇宙的本源性存在
      ,同時也為人生提供了最后的根據(jù)
      。他覺得哲學的職責,在于給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
      。故他不僅立志要做“情人”
      ,而且提出了解決人生問題的總原則
      ,即反抗以智識作用來支配生活而主張情意主義。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
      ,是以“情”為根本內(nèi)容的
      ,所謂人生的意義,就為有這點情而有意義
      。在他看來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情,灌注了生機與活趣
      ,故人生是有價值的
      。倘若失去了這點“情”,人就失去了活潑潑的生命
      ,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
      。作為人先天固有、與生俱來的東西
      ,“情”在朱謙之這里又被視作人的天性
      ,并被規(guī)定為“善”。他提出
      ,人的天性中惟有“情”
      ,才是“一種本然存在,所以喚作‘性’
      ,至善無惡所以喚作‘善’”。情即性
      ,性即情
      ,亦即善,情之于人就像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
      ,都是本然固有不加思慮的。朱謙之以“善”來界定“情”
      ,顯示了其對儒家“性善說”的某種認可
      。朱謙之提出“情”的主旨,從根本上說是與中國傳統(tǒng)儒學
      ,特別是宋明理學強調(diào)的“存天理
      、滅人欲”相對立的,有著反抗傳統(tǒng)觀念束縛的一面
      。由于“情”多與個體性
      、非理性相聯(lián)結(jié),并在肯定個體價值的同時
      ,不免會產(chǎn)生忽視普遍價值的傾向
      。為此朱謙之又將“情”納入普遍價值的視界之內(nèi)
      。提出“情”亦有公私之分:以“我”為中心、以占有為特征的情是“私情”
      ,它是一個自封的
      、盲目的生命沖動;以“無我”、創(chuàng)造沖動為特征的是“公共的情”或“真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罢媲椤痹谔烊恕⑽镂蚁嗄ο嗍幹凶匀坏厣l(fā)流淌
      。朱謙之的“惟情”論
      ,在當時曾受到過梁漱溟、錢穆等學者的呼應(yīng)
      。他們提出中國傳統(tǒng)雖也強調(diào)“理”
      ,但認為“理”由“情”(人情)而生,“理”的外在形式就是“稱情而節(jié)文”的“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住⒚纤v的倫理
      、政治也都是從“情”出發(fā)
      。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命的合一便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精髓
      。這些可作為我們解讀朱謙之“惟情論”的依據(jù)。

      至情論的人生觀人生最勘不破的一是生死觀

      ,一是名利觀
      ,而湯顯祖卻能相對地擺脫它們的束縛,其原因就在于他將人生置于浩渺無邊
      、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
      ,以一種道家式的宇宙觀去觀照人生,從而形成了豁達
      、超然的人生觀

      他知道,個人的生命猶如燧石電火
      ,一閃即逝且難以把握
      。“生死虛空一暮朝”
      ,“惟人生之去來
      ,像潮之出沒”,“來未詮其所根
      ,去不知其何物”
      ,故對生不必留戀
      ,對死也無須畏懼。他又把死稱為“返虛”
      ,認為死就是回歸到虛無
      ,就是回歸到萬物之源。這與《老子》十四章“復歸于無物”思想相符
      。既然人死乃是一個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
      ,那么死時根本不用傷心,更應(yīng)免除一切繁文縟節(jié)
      ,所以他去世前曾作訣世語七首(祈免哭
      ,免僧度,免牲
      ,免冥錢
      ,免奠章,免崖木
      ,免久露)
      ,又交待以麻衣冠草履就殮,要求后代將喪事盡量簡化
      。這不僅包含了老莊的尚儉思想
      ,更是其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延伸到生死觀的表現(xiàn) 。
      生死觀既已勘破
      ,那么名利二字更不被湯顯祖看重
      。他認為“功名即真,猶是夢影
      ,況偽者乎”
      ,功名猶如夢影,是不值得追求的
      ,而清白節(jié)操和傲岸人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他早年幾次拒絕權(quán)貴張居正的結(jié)納
      ,就在于他“不敢以處女子失身也”
      。他最終遠離官場隱居玉茗堂更說明其已勘破了名利。在玉茗堂期間
      ,他生活清苦而又瘦弱多病
      ,對此他卻毫不在意,始終以一種超然豁達的心態(tài)去對待這一切
      。據(jù)載:“其食貧二十余年
      ,而阮嘯自如,萊舞無闕”
      ,“每譜一曲
      ,令小史當歌
      ,而自為之和,聲振寥廓
      ,識者謂神仙中人”
      。在他看來,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yè)
      ,能達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就已是最幸福的事了
      。他還喜歡以陶淵明白況,又多追步竹林七賢:“比似陶家栽五柳
      ,便無槐棘也春風”
      ,“雅志在山王,無為慕嵇阮”等
      ,表現(xiàn)出不追求功名利祿
      、潔身自好的高尚風格,也表明了一種超脫世俗束縛
      、追求自由境界的人生價值觀
      。這正是莊子摒棄一切世俗束縛的精神自由觀體現(xiàn) 。

      人生觀(節(jié)選) 人生觀(節(jié)選)

      張君勱

      諸君平日所學

      ,皆科學也
      。科學之中
      ,有一定之原理原則
      ,而此原理原則
      ,皆有證據(jù)
      。譬如二加二等于四;三角形中三角之度數(shù)之和,等于兩直角;此數(shù)學上之原理原則也
      。速度等于以時間除距離
      ,故其公式為S= ;水之元素為H2O:此物理化學上之原則也
      。諸君久讀教科書,必以為天下事皆有公例
      ,皆為因果律所支配
      。實則使諸君閉目一思,則知大多數(shù)之問題
      ,必不若是之明確
      。而此類問題,并非哲學上高尚之學理
      ,而即在于人生日用之中
      。甲一說,乙一說,漫無是非真?zhèn)沃畼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此何物歟·曰
      ,是為人生。同為人生
      ,因彼此觀察點不同
      ,而意見各異,故天下古今之最不統(tǒng)一者
      ,莫若人生觀
      。……試以人生觀與科學作一比較
      ,則人生觀之特點
      ,更易見矣。第一
      ,科學為客觀的
      ,人生觀為主觀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茖W之最大標準
      ,即在其客觀的效力。甲如此說
      ,乙如此說
      ,推之丙丁戊己無不如此說。換言之
      ,一種公例
      ,推諸四海而準焉。譬諸英國發(fā)明之物理學
      ,同時適用于全世界
      。德國發(fā)明之相對論,同時適用于全世界
      。故世界只有一種數(shù)學
      ,而無所謂中國之數(shù)學,英國之數(shù)學也;世界只有一種物理學化學
      ,而無所謂英法美中國日本之物理化學也
      。然科學之中,亦分二項:曰精神科學
      ,曰物質(zhì)科學
      。物質(zhì)科學
      ,如物理化學等;精神科學
      ,如政治學生計學①心理學哲學之類。物質(zhì)科學之客觀效力
      ,最為圓滿;至于精神科學次之
      。譬如生計學中之大問題
      ,英國派以自由貿(mào)易為利,德國派以保護貿(mào)易為利
      ,則雙方之是非不易解決矣;心理學上之大問題
      ,甲曰智識起于感覺,乙曰智識以范疇為基礎(chǔ)
      ,則雙方之是非不易解決矣
      。然即以精神科學論,就一般現(xiàn)象而求其平均數(shù)
      ,則亦未嘗無公例可求
      ,故不失為客觀的也。若夫人生觀則反是:孔子之行健與老子之無為
      ,其所見異焉;孟子之性善與荀子之性惡
      ,其所見異焉;楊朱之為我與墨子之兼愛,其所見異焉;康德之義務(wù)觀念與邊沁之功利主義
      ,其所見異焉;達爾文之生存競爭論與哥羅巴金②之互助主義
      ,其所見異焉。凡此諸家之言
      ,是非各執(zhí)
      ,絕不能施以一種試驗,以證甲之是與乙之非
      。何也·以其為人生觀故也
      ,以其為主觀的故也。第二
      ,科學為論理的方法所支配
      ,而人生觀則起于直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茖W之方法有二:一曰演繹的
      ,一曰歸納的。歸納的者
      ,先聚若干種事例而求其公例也
      。如物理化學生物學所采者,皆此方法也
      。至于幾何學
      ,則以自明之公理為基礎(chǔ),而后一切原則推演而出
      ,所謂演繹的也
      。科學家之著書,先持一定義
      ,繼之以若干基本概念
      ,而后其書乃成為有系統(tǒng)之著作。譬諸以政治學言之
      ,先立國家之定義
      ,繼之以主權(quán),權(quán)利
      ,義務(wù)之基本概念
      ,又繼之以 *** 內(nèi)閣之執(zhí)掌。若夫既采君主大權(quán)說于先
      ,則不能再采國民主權(quán)說于后;既主張社會主義于先
      ,不能主張個人主義于后。何也·為方法所限也
      ,為系統(tǒng)所限也
      。若夫人生觀,或為叔本華
      、哈德門③的悲觀主義
      ,或為蘭勃尼孳④、黑智爾⑤之樂觀主義
      ,或為孔子之修身齊家主義
      ,或為釋迦之出世主義,或為孔孟之親疏遠近等級分明
      ,或為墨子
      、耶穌之泛愛。若此者
      ,初無論理⑥學之公例以限制之
      ,無所謂定義,無所謂方法
      ,皆其自身良心之所命起而主張之
      ,以為天下后世表率,故曰直覺的也
      。第三
      ,科學可以以分析方法下手,而人生觀則為綜合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茖W關(guān)鍵,厥在分析
      。以物質(zhì)言之
      ,昔有七十余種元素之說
      ,今則分析尤為精微,乃知此物質(zhì)世界不出乎三種元素:曰陰電
      ,曰陽電,曰以太⑦
      。以心理言之
      ,視神經(jīng)如何,聽神經(jīng)如何
      ,乃至記憶如何
      ,思想如何,雖各家學說不一
      ,然于此復雜現(xiàn)象中以求其最簡單之元素
      ,其方法則一。譬如羅素⑧氏以為心理元素有二:曰感覺
      ,曰意象
      。至于杜里舒⑨氏,則以為有六類
      ,其說甚長
      ,茲不贅述。要之皆分析精神之表現(xiàn)也
      。至于人生觀
      ,則為綜合的,包括一切的
      ,若強為分析
      ,則必失其真義。譬諸釋迦之人生觀
      ,曰普渡眾生
      。茍求其動機所在,曰
      ,此印度人好冥想之性質(zhì)為之也;曰
      ,此印度之氣候為之也。如此分析
      ,未嘗無一種理由
      ,然即此所分析之動機,而斷定佛教之內(nèi)容不過爾爾
      ,則誤矣
      。何也·動機為一事,人生觀又為一事
      。人生觀者
      ,全體也
      ,不容于分割中求之也。又如叔本華之人生觀
      ,尊男而賤女
      ,并主張一夫多妻之制。有求其動機者
      ,曰
      ,叔本華失戀之結(jié)果,乃為此激論也
      。如此分析
      ,亦未嘗無一種理由。然理由為一事
      ,人生觀又為一事
      。人生觀之是非,不因其所包含之動機而定
      。何也·人生觀者
      ,全體也,不容于分割中求之也
      。第四
      ,科學為因果律所支配,而人生觀則為自由意志的
      。物質(zhì)現(xiàn)象之第一公例
      ,曰有因必有果。譬諸潮汐與月之關(guān)系
      ,則因果為之也
      。豐歉與水旱之關(guān)系,則因果為之也
      。乃至衣食足則盜賊少
      ,亦因果為之也。關(guān)于物質(zhì)全部
      ,無往而非因果之支配
      。即就身心關(guān)系,學者所稱為心理的生理學者
      ,如見光而目閉
      ,將墜而身能自保其平衡,亦因果為之也
      。若夫純粹之心理現(xiàn)象則反是
      ,而尤以人生觀為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紫我圆幌九?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墨突何以不得黔⑩
      ,耶穌何以死于十字架,釋迦何以苦身修行:凡此者
      ,皆出于良心之自動
      ,而決非有使之然者也。乃至就一人言之
      ,所謂悔也
      ,改過自新也,責任心也
      ,亦非因果律所能解釋
      ,而為之主體者
      ,則在其自身而已
      。大之如孔墨佛耶,小之如一人之身
      ,皆若是而已
      。第五,科學起于對象之相同現(xiàn)象
      ,而人生觀起于人格之單一性
      。科學中有一最大之原則
      ,曰自然界變化現(xiàn)象之統(tǒng)一性(Uniformity of the course of nature)
      。植物之中,有類可言也
      。動物之中
      ,有類可言也。乃至死物界中
      ,亦有類可言也
      。既有類,而其變化現(xiàn)象
      ,前后一貫
      ,故科學中乃有公例可求。若夫人類社會中
      ,智愚之分有焉
      ,賢不肖之分有焉,乃至身體健全不健全之分有焉
      。因此之故
      ,近來心理學家,有所謂智慧測驗(Mental Test);社會學家
      ,有所謂犯罪統(tǒng)計
      。智慧測驗者
      ,就學童之智識,而測定其高下之標準也
      。高者則速其卒業(yè)之期
      ,下者則設(shè)法以促進之,智愚之別
      ,由此見也
      。犯罪統(tǒng)計之中所發(fā)見之現(xiàn)象,曰冬季則盜賊多
      ,以失業(yè)者眾也;春夏秋則盜賊少
      ,以農(nóng)事忙而失業(yè)者少也。如是
      ,則國民道德之高下
      ,可窺見也。竊以為此類測驗與統(tǒng)計
      ,施之一般群眾
      ,固無不可。若夫特別之人物
      ,亦謂由統(tǒng)計或測驗而得
      ,則斷斷不然。哥德(Goethe)之《佛烏斯脫》[[!B11]](Faust)
      ,但丁(Dante)之《神曲》(Divine Comedy)
      ,沙士比爾[[!B12]](Shakespeare)之劇本,華格那[[!B13]](Wagner)之音樂
      ,雖主張精神分析
      ,或智慧測驗者,恐亦無法以解釋其由來矣
      。蓋人生觀者
      ,特殊的也,個性的也
      ,有一而無二者也
      。見于甲者,不得而求之于乙;見于乙者
      ,不得而求之于丙
      。故自然界現(xiàn)象之特征,則在其互同;而人類界之特征
      ,則在其各異
      。惟其各異,吾國舊名詞曰先覺
      ,曰豪杰;西方之名曰創(chuàng)造
      ,曰天才
      ,無非表示此人格之特性而已。就以上所言觀之
      ,則人生觀之特點所在
      ,曰主觀的,曰直覺的
      ,曰綜合的
      ,曰自由意志的,曰單一性的
      。惟其有此五點
      ,故科學無論如何發(fā)達,而人生觀問題之解決
      ,決非科學所能為力
      ,惟賴諸人類之自身而已。原載北京《清華周刊》第272期
      。又見《科學與人生觀》上冊
      ,亞東圖書館1923年12月初版

      〔注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偕媽W:經(jīng)濟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诟缌_巴金:即克魯泡特金(1842—1921)
      。俄國革命家和地理學家,無 *** 主義重要代表人物
      ,“無 *** 共產(chǎn)主義”創(chuàng)始人
      ,發(fā)表論文《互助論:進化的一種因素》等。主張進化的重要因素是合作而不是競爭
      ,因此人類社會應(yīng)該發(fā)展成分散的
      、非政治的、合作的社會
      ,人們不受政治
      、宗教、軍隊的干預
      ,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酃麻T:即哈特曼(1842—1906)
      。德國哲學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芴m勃尼孳:即萊布尼茲(1646—1716)
      。德國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在數(shù)學上
      ,和牛頓先后獨立發(fā)明了微積分
      。在哲學上,和笛卡兒
      、斯賓諾莎被認為是17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莺谥菭枺杭春诟駹?1770—1831)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集大成者
      。對后世哲學流派
      ,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拚摾恚褐高壿嫛
      、咭蕴汗畔ED哲學家所設(shè)想的一種物質(zhì)。19世紀物理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曾被假想的電磁波的傳播媒質(zhì)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嗔_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
      、數(shù)學家
      、邏輯學家、歷史學家
      。代表作《西方哲學史》
      、《人類的知識——其范圍和界限》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岫爬锸?1867—1941):德國哲學家、生物學家
      。主張生物機體的發(fā)展
      、變化由一種非物質(zhì)的、神秘的
      、超自然的“整體原則”所決定和支配
      。20世紀20年代曾來中國講學,并對當時中國思想界產(chǎn)生重要影響?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饪紫唬阂馑际强鬃印⒛铀奶幹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每到一處
      ,坐席沒有坐暖,灶突沒有熏黑
      ,又匆匆地到別處去了
      。形容忙于世事,各處奔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11]]《佛烏斯脫》:即歌德的劇作《浮士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12]]沙士比爾:即莎士比亞(1564—1616)
      。英國戲劇家、詩人
      ,也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 [[!B13]]華格那:即瓦格納(1813—1883)
      ,德國作曲家
      ,也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接歌劇傳統(tǒng)
      ,后啟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茶b賞〕 自歐洲啟蒙運動以來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及其對人類生活影響的與日俱增,道德
      、理想
      、人的終極關(guān)懷等問題日益凸顯,科學與人的關(guān)系問題
      ,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
      。張君勱(1887—1969),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最早明確提出科學與人生觀這一重要問題
      。他早年留學日本
      、德國,1915年回國后
      ,先后任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稌r事新報》總編、段祺瑞所設(shè)的“國際政務(wù)評議會”書記長、馮國璋總統(tǒng)府秘書
      、北京大學教授等職
      。1923年2月14日,應(yīng)著名學者吳文藻之邀
      ,在清華大學作“人生觀”的演講
      ,演講詞隨之發(fā)表于《清華周刊》第272期。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偶然的講演
      ,卻在中國學術(shù)界掀起軒然 ***
      ,引發(fā)了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上一場重要的論爭,即“科學與人生觀”的大論戰(zhàn)
      ,亦稱“科玄論戰(zhàn)”
      。既有相當儒學造詣、又有深厚西學背景的張君勱
      ,在演講中開宗明義指出
      ,科學與人生觀是根本不同的:“科學之中,有一定之原理原則
      ,而此原理原則
      ,皆有證據(jù)”,而人生觀卻因“彼此觀察點不同
      ,而意見各異
      ,故天下古今之最不統(tǒng)一者,莫若人生觀”
      。張君勱比較了科學與人生觀的五大差別:(1)科學為客觀的
      ,人生觀為主觀的;(2)科學為論理的方法(歸納與演繹)所支配,而人生觀則起于直覺;(3)科學可以以分析方法下手
      ,而人生觀則為綜合的;(4)科學為因果律所支配
      ,而人生觀則為自由意志的;(5)科學起于對象之相同現(xiàn)象,特征是互同
      ,有公例可求
      ,而人生觀則起于人格之單一性,特征是各異
      ,無公例可循
      。科學無論如何發(fā)展
      ,對解決人生觀的問題是無能為力的
      。人生觀有自己的所屬領(lǐng)域,不受科學的支配
      。他的結(jié)論是:“科學無論如何發(fā)達
      ,而人生觀問題之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惟賴諸人類之自身而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迸c梁漱溟一樣,張君勱也推崇柏格森哲學
      ,是個唯意志論者
      。在《再論人生觀與科學并答丁在君》一文中,他這樣概括自己的玄學:“此新玄學之特點
      ,曰人生之自由自在
      ,不受機械律之支配,曰自由意志說之闡發(fā)
      ,曰人類行為可以參加宇宙實在
      。”在張君勱看來
      ,意志有絕對品性
      ,完全不受因果關(guān)系的約束。人類的一切活動
      ,以自由意志為根源:“甲一說
      ,乙一說,漫無是非真?zhèn)沃畼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此何物歟·曰
      ,是為人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睆埦齽炅信e了大家族主義與小家族主義
      、自由婚姻與專制婚姻、守舊與維新
      、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
      、悲觀主義與樂觀主義、有神論與無神論等對立的事項
      ,以為對立的雙方都能夠自由選擇
      ,從而闡明其所謂的“人生觀”為個人意志自由產(chǎn)物的觀點。演講結(jié)束后
      ,張君勱的摯友丁文江首先發(fā)難,在《努力周報》上發(fā)表了《玄學與科學》一文
      ,對張君勱的人生觀進行批駁
      ,“科玄論戰(zhàn)”正式爆發(fā)。在“科學與哲學”的時代主題下
      ,胡適
      、陳獨秀、梁啟超、吳稚暉
      、張東蓀等學界名流紛紛發(fā)表文章
      ,參與論戰(zhàn)。他們對“科學與哲學”
      、“科學與道德”
      、“理性與非理性”、“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等課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爭鳴
      ,形成了以丁文江
      、胡適、王星拱
      、吳稚暉為代表的科學派;以張君勱
      、梁啟超為首的玄學派和以陳獨秀、瞿秋白為首的唯物史觀派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菩搼?zhàn)波及當時中國大半個知識界,其論題之廣泛
      ,學者之眾多
      ,文章之精彩,為20世紀中國思想史所罕見
      。這三派的論戰(zhàn)文章有28篇
      ,收入《科學與人生觀》一書中,由亞東圖書館于1923年11月出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菩搼?zhàn)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深刻影響了20世紀中國哲學和文化的走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迨曛袊枷胧贰芬粫淖髡吖坎ㄕf,20世紀以來
      ,中國思想界的論戰(zhàn)大體有四次:第一次是以“新青年派”為代表的反孔與尊孔的論戰(zhàn)
      ,第二次是東西文化論戰(zhàn)。這兩次論戰(zhàn)均為“大戰(zhàn)的準備”
      ,而1923年“科學與人生觀論戰(zhàn)”才是“大戰(zhàn)突發(fā)”
      ,“血戰(zhàn)數(shù)次,以決勝負”
      。這次論戰(zhàn)因陳獨秀在《科學與人生觀·序》一文中向胡適發(fā)出挑戰(zhàn)
      ,“又種下下次思想論戰(zhàn)的種子”,即后來的“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
      。賀麟《當代中國哲學》中認為
      ,從20世紀20年代起
      ,“我們中國才開始有夠得上近代大學標準的哲學系”,“才開始有專門性質(zhì)的哲學刊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菩搼?zhàn)的實質(zhì)是科學主義與人文精神的問題。1934年
      ,張君勱在廣州嶺南大學回顧當年的論戰(zhàn)時
      ,在堅守“人文與自然”有根本差別的同時,申明了自己對科學的態(tài)度
      ,他說:“我們受過康德洗禮的人
      ,是不會看輕科學或反對科學的”,只是“我們不單接受西洋科學中之現(xiàn)成結(jié)果
      ,同時我們須能夠?qū)τ诳茖W本身
      ,或者說對于科學的前提,加以思考
      ,加以批評
      。”1943年
      ,張君勱在為張東蓀的《思想與社會》作序中言
      ,“東方所謂道德,應(yīng)置之于西方理智光鏡下而檢驗之
      。西方所謂理智
      ,應(yīng)浴之于東方道德甘露之中而和潤之。然則合東西之長
      ,熔于一爐
      ,乃今后新文化必由之途轍。而此新文化之哲學原理
      ,當不外乎吾所謂德智主義
      ,或曰德性的理智主義”。這或許可以為處理兩者的關(guān)系提供有益的參考
      。今天在面對生態(tài)失衡
      、環(huán)境污染、食品安全
      、道德滑坡等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時
      ,人們不得不去認真思考“科學”與“人文”的關(guān)系話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茖W求真
      ,人生求善,如何統(tǒng)一兩者
      ,使之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確實是人類永恒思索的重大課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6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
      ,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蹙冰皮皺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超詳細分析:《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有人說主要是唐太宗的大力推崇
      。但皇帝推崇又怎樣
      ?康熙
      、雍正、乾隆3位皇帝還推崇張照呢
      ,你知道他是誰么
      ?藝術(shù)這東西,皇帝推薦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3]
      ,共憐時世儉梳妝[4]。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5]
      。苦恨年年壓金線[6]
      ,為他人作嫁衣裳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桃花凋謝了
      ,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
      ,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以下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
      ,歡迎參考閱讀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
      ,字閬仙。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 賞析 這首小詩寫得既簡省干凈,明白如話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
      ,烏賊魚也有戀愛。在海藻的草坪上
      ,在珊瑚的森林中
      ,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烏賊魚以十只手
      ,——熱情的手
      ,顫抖地摸索著戀愛,在溫暖的海水的空氣里
      。但這是徒然的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一路蹦蹦跳跳
      ,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