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承樞
【原詩】: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2)。
羌笛何須怨楊柳(3),春風不度玉門關(4)。
【原詩作者】:王之渙
【導讀入境】:王之渙是盛唐時期很有才氣的詩人。靳能所作“王之渙墓志銘”說他:“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之寒,傳乎樂章,布在人口?!?/p>
遠遠望去,洶涌澎湃濁浪滔滔的黃河像一條寬寬的帶子迤邐飛上云端。近看在那萬仞高山之下是座孤零零的小城。你聽!是小城中戍守的將士吹起了羌笛,那不是“折楊柳”的曲調(diào)嗎?又何須吹弄那曲哀怨的“折楊柳”呢?要知道這里不僅沒有一株楊柳,就是春風呵,也吹不過那玉門關。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邊關悲壯蒼涼的景色、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怨情,同時也抒發(fā)了他們豁達的胸懷。開頭寫黃河,洶涌咆哮的黃河,“遠上”,多么遠呢,無邊無垠,視野所及,此由近及遠。接著寫在萬仞山下的一座孤城,此由上而下。這就把黃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景物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具有十足邊塞色彩的自然景觀。多么開闊,何等壯觀。而細細品味,置孤城于雄闊的背景之前,又會有一種寂寥荒涼之感。順勢一轉(zhuǎn)引入笛聲。“羌笛何須怨楊柳”,從南北朝以來,有一種折楊柳枝送別的風俗,因而“折楊柳”又成為送別的樂曲。現(xiàn)在又聽到了這支曲子,想那吹笛人一定是有滿腔懷鄉(xiāng)怨別之情吧!于是詩人說:玉門關外,只有黃沙、白草,春風都吹不到,哪里有楊柳可折?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楊柳了吧!
詩由山川的雄闊蒼涼寫到孤城戍守者處境的孤危,繼而引發(fā)征夫的離愁別恨,情與景達到了完美的融合。
“何須怨”三字其藝術手法委婉蘊藉,可見當邊關將士鄉(xiāng)愁難禁時,是衛(wèi)國戍邊的重大責任使他們做出如此自我寬解,于是悲切的怨情中也便有了悲壯與慷慨,也體現(xiàn)了唯有盛唐詩人才有的廣闊的胸襟。
“春風不度玉門關”成為盛傳的名句。今人寫到大西北的開發(fā)、繁榮昌盛之時,每每化用春風“普度”、“又度”、“再度”玉門關之句,足見王詩影響的深遠。
【思考題】:李白詩中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王之渙也有“黃河入海流”的詩句。試與《涼州詞》中“黃河”句對照一下,視角和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7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