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朝用
【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1),天光云影共徘徊(2)。
問渠那得清如許(3),為有源頭活水來!
【原詩作者】:朱熹
【導(dǎo)讀入境】:宋代理學(xué)興盛,理學(xué)家一方面說什么“文詞害道”,反對作詩,另一方面又大作其詩,用詩講道學(xué)。其詩作大抵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味同嚼蠟,算不得詩,也自然談不上藝術(shù)生命力,在群眾中沒有流傳。而朱熹許多詩,卻很少語錄講義的氣味,值得一讀。這首《觀書有感》也許是作者“觀書”之時從書中受到什么啟發(fā),獲得了什么新知,因而聯(lián)想到“方塘”和“活水”寫出了這首詩。
小小半畝方塘,晶瑩剔透,波瀾不驚,猶如一面鏡子那樣明亮。天光云影,映入塘中,閃耀浮動。試問小小方塘為何如此清澈?于是放開眼界,極目遠眺,終于發(fā)現(xiàn)在方塘的前方有一股活水源源而來。
【賞析】: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以詩言理且又很有詩意,本詩作為景物描寫也是很成功的。詩的首聯(lián)本身即給人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開朗。詩人由塘而水,見水覺清,見清思源,自然天成。沒有半絲勉強,可謂充滿了哲理。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送,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不可測,且清澈透明。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tài)。詩于形象的展現(xiàn)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詩中的源頭活水,可以理解為書本知識,作者勉勵人們要不斷學(xué)習(xí),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前人的經(jīng)驗,才能使自己的才智,永不枯竭,讓智慧之樹常青。
同時詩中也闡釋了只有吐故納新,不斷吸收新鮮血液,才會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道理。塘水之所以清澈可鑒,是因為流動不息,淘汰了泥沙污濁。古人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鄙谟谶\動,只有不斷吐故納新,才會發(fā)展前進,立于不敗之地。
【思考題】:1.本詩是以詩言理的典范,既有詩意又有理趣,請根據(jù)詩意加以分析?
2.詩中后兩句哲理深刻豐富,對你還有什么啟發(f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7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