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
周邦彥是北宋詞人,他少年落魄不羈,后在太學讀書,在此期間,他做了很多詞,其中《六丑·薔薇謝后作》非常有名,此詞寫道:
正單衣試酒,悵客里、光陰虛擲。愿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為問家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
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cè)。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
由于這首詞獨具的藝術(shù)魅力,人們廣為傳唱,歌妓們更是喜歡它。當時名妓李師師社交范圍非常廣泛,連皇上都與她有很深的交情,當周邦彥還是太學生的時候,便與李師師有來往,時常出入她家。
一次,宋徽宗微服到李師師的家中去尋歡作樂,他要李師師為他唱一支最好聽的曲子。李師師略微一想,便唱出了周邦彥的這首《六丑》。宋徽宗聽完曲子,只覺得余香盈室,余音繞梁。宋徽宗對于音樂是頗為偏愛的,盡管他覺得曲子美妙動聽,但卻不曉得是一支什么曲子,便急切地問:
“這是誰的佳作,我怎么沒有聽過?。俊?/p>
李師師馬上回答說:“此曲為太學生周邦彥所作?!?/p>
宋徽宗于是把周邦彥這個名字記在了心里。
后來,宋徽宗有一次召見周邦彥,便特意提起了此事,并問周邦彥說:“你的那首詞的詞牌名字為什么要叫《六丑》?”
周邦彥叩頭說:“因為這首詞犯了六個宮調(diào),即各取六個宮調(diào)的聲律合成一曲,使宮商相犯,以增加樂曲的變化。那都是最好聽的章段,所以取名為《六丑》?!?/p>
原來如此,難怪聲韻會如此美妙動聽。所謂“丑”原是“反其意而用之”,本指六段最好聽的章段,和諧地聯(lián)結(jié)起來,配成一支曲子。
宋徽宗聽后表示贊賞,并在以后的日子里重用了周邦彥。
周邦彥的這首《六丑》描寫游子思念佳人,以美人喻鮮花,用愛的柔筆抒發(fā)自己的遲暮之感,使花園的寂寞與人世的幽獨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詞人惜花傷春的同時,也在自憐自傷?!跋Щā备跋恕保菍ψ约骸肮怅幪摂S”的“追惜”之情。
本詞作上闋抒寫春歸花謝之景象。開首二句,“正單衣試酒,悵客里、光陰虛擲”,點明時令、主人公身份,抒發(fā)惜春心情?!霸复簳毫?,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
“過翼”,以鳥飛做比喻,形容春歸之迅速,這三句一句一轉(zhuǎn):“愿春暫留”,表示不忍“虛擲”,珍惜春光;“春歸如過翼”,春不但不留,反而逝如飛鳥,竟成“虛擲”;“一去無跡”,不僅快如飛鳥,更無影無蹤。“一去”二字,直說到盡頭,不留余地。隨著句意,惜春之情愈轉(zhuǎn)愈深。
以上五句寫春去,是題前之筆。接下陡然提出:“為問家何在?”一筆噴醒,又輕輕頓住?!耙箒盹L雨,葬楚宮傾國”二句,正面寫落花。
“傾國”,美人,這里以之比落花。這三句既寫因夜來風吹雨打,使落花無家,更寫由于落花是無家的,所以雖有傾國之美姿,也得不到風雨的憐惜。這里是人與花融合來寫,以花之遭際喻羈人無家、隨處飄零之身世。這三句很好地表達了詞人內(nèi)心的矛盾與苦悶。
“釵鈿墮處遺香澤”以下六句,大力鋪開,盡情寫薔薇謝后的飄落情景?!扳O鈿墮處遺香澤”,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釵鈿”喻落花,零落之余,只遺香澤?!皝y點桃蹊,輕翻柳陌”,落花飄零是慘景,而以“桃蹊”“柳陌”來襯托,卻顯得極有情致。
接下側(cè)寫一筆:“多情為誰追惜?”“為誰”,即誰為。春去花殘,觀賞者都已散去,應(yīng)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二句一轉(zhuǎn),蜂蝶無知,不知“追惜”,然而它們卻以媒人、使者的身份“時叩窗槅”,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
通過以上描繪,把薔薇雖然凋謝而香氣猶存,春天雖然逝去而值得追惜之情景寫得韻味盎然。詞作上闋特用問語“為問家何在”“多情為誰追惜”,加以強調(diào),以突出“無家”與“無人追惜”之意,由此可見,內(nèi)中隱含詞人自己的身世遭際之感。
詞作下闕著意刻畫人惜花、花戀人的生動情景。“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開首二句起襯托作用,以引起下文。詞人不忍辜負蜂蝶之“時叩窗槅”,于是走至室外,來到東園,只見園內(nèi)花時已過,碧葉茂盛,一片“花落”后“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陰虛擲”,春天“一去無跡”之實況?!办o繞珍叢底,成嘆息,”寫人惜花。
為了“追惜”,詞人靜靜地繞著薔薇花叢,去尋找落花所“遺”之“香澤”?!俺蓢@息”三字總括一切,承上啟下?!伴L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三句,為一嘆,寫花戀人?;ㄒ选盁o跡”,但有“長條”,而“故惹行客”,話別“牽衣”,有同病相憐之意,也寫出“行客”之無人憐惜、孤寂之境況。無情之物,而寫成似有情,雖無中生有,卻動人心弦,感人至深。
“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cè)”四句,為二嘆。在“長條”之上,偶然看見一朵殘留的小花,詞人以為這就是打算與其話別者。雖然“殘花”本不是“簪巾幘”之物,然而“行客”卻頗受感動,故“強”而“簪”之。
然而,這哪里比得上它當初盛開時插在美人頭上之嫵媚動人呢?殘英強簪,令人回想花盛時之芳姿,映帶凋謝后之景況,有無限珍惜慨嘆之意。這既是慨嘆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嘆自己的“光陰虛擲”、“人老珠黃”。
詞作寫至此,詞人如夢初醒,似有所覺悟,又有無可奈何之感。最后三句“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為三嘆。
詞人因終不愿落花“一去無跡”,所以又對花之“漂流”勸以“莫趁潮汐”,冀望“斷紅”上尚有“相思”字。如若落花隨潮水流去,那上面題的相思詞句,就永遠不會讓人看見了。
“何由見得”,即何由得見,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這里化用紅葉題詩故事,借指飄零的花瓣。末句復(fù)用問語,逆挽而不直下,拙重而不呆滯。這是首“惜花”之詞,更是首“惜人”之作。
全詞構(gòu)思別致,時而寫花,時而寫人,時而花、人合寫,時而寫人與花之所同,時而寫人不如花之處?;丨h(huán)曲折、反復(fù)騰挪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傷自悼的游宦之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8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