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皇袍不一定都是黃色》賞析皇袍不一定都是黃色
【點睛之筆】
龍袍根據(jù)朝服、冕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用途的不同和朝代的不同,顏色也是不一樣的。
【經(jīng)典解讀】
今天的電視劇和電影中皇帝身穿的衣服大都是黃色的,其實這與事實是不相符的。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shù)因為經(jīng)歷了清朝的服飾文化斷層,所以發(fā)生了一些變異;而現(xiàn)代的影視劇,有很多也是不經(jīng)考證就認(rèn)定了皇帝應(yīng)該穿黃色。
從周代至明代,黑色的冕服才是皇帝正式的著裝。秦朝推行水德,水德尚黑;唐推行土德,土德尚黃;漢、宋、明推行火德,火德尚赤。但是火德的赤并不是如今流行的中國紅,而是偏黑的暗紅;土德的黃也不是明黃,而是帶點紅又稍顯暗淡的朱黃。唐代的皇帝,仍然是以黑底十二紋章的冕服為上朝和祭祀的正式服裝,但是平時也穿朱黃色的常服?!懊鳌币襞c“冥”通,明黃色的衣冠通常是作為明器(冥器),也就是皇帝死后穿的壽衣。宋朝和明朝都推行火德,特別是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以紅色為貴,皇帝的常服也多是紅色,日常也穿黃色,但不是那種顏色明亮的黃色?,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明代皇帝畫像中的明黃色常服,是因為那些畫像大多是皇帝的遺像;而那種用純金打造的金冠,更是只有在皇帝的陵寢里才能找到的陪葬用品。以明黃色為貴,平時也穿著明黃色衣冠的,只有清朝的皇帝。
歷史上皇帝龍袍一直都是黃色的嗎,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穿黃袍?歷史上皇帝龍袍的顏色不是全部都用黃色的。在唐宋之前,皇帝穿的龍袍有出現(xiàn)過黑色、黃色和紅色,對龍袍的顏色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黃色作為皇帝專用衣著顏色是從唐朝開始才確定的。
《禮記》中有過記載,西周、東周時期“天子著青衣”。說明皇帝和老百姓一樣都是穿普通衣服的。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為各大諸侯國紛爭不斷,每個諸侯國的主君穿的袍服更是各自不同。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登基為帝時,選擇的是黑色袍服。因為秦始皇相信陰陽五行學(xué)說的理論,認(rèn)為周王朝在五行中得火德,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秦朝取代周王朝,是水克火,而水在五行屬黑色,所以秦始皇的龍袍選用了黑色。西漢時期沿襲了秦朝黑色龍袍的特點,但是到了漢文帝劉恒時期,龍袍的顏色又改為成了紅色。
一直到唐朝開始,皇室決定皇帝不再跟普通老百姓穿一種顏色的衣服。也因為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所以推崇“以黃為貴”,于是就有了“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的規(guī)定,規(guī)定黃色為皇帝衣服的專用色,但當(dāng)時的規(guī)定比較寬容,即使出現(xiàn)老百姓偶爾穿黃色衣服,也不會有牢獄之災(zāi)。
北宋建立后,黃色才正式成為皇權(quán)的象征,真正把黃色變成皇帝衣服專用色。從此,除了皇帝一人之外,其他人不能著黃色服飾。而古代崇尚皇帝真命天子是龍的說法,所以皇帝的衣服上會繡上龍形圖案,因此皇帝穿的黃袍也叫龍袍。
清朝是水德,屬黑色,為什么電視看到的皇帝都是穿黃色的皇袍呢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并十分嚴(yán)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 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biāo)志,在遠(yuǎn)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采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到了漢朝推繹的周崇尚紅、秦崇尚黑,漢滅秦后則崇尚黃,漢文帝劉恒穿的龍袍第一次采用黃色。其后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征中央,因此,這種風(fēng)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明清。
黃色在五方(東、南、中、西、北)當(dāng)中屬于“中”,所以古代把黃色看成中央正色,為皇帝所喜歡。隋唐以前的皇帝就開始喜歡黃色(周天子的服飾是玄衣黃裳)。
皇帝穿黃色的服飾的制度始于唐朝。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rèn)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惫食帱S(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guī)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征。 五代后周時,趙匡胤謀奪帝位,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諸將替他披上黃袍, 擁立為帝,定國號為宋,是為宋太祖。后因以為典實。也指登上帝位?!端问贰ぬ姹居洝罚骸爸T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br>皇帝壟斷黃色一直到清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0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百家姓《隗(wěi)》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