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族《刨頭》刨頭一名是新疆人的獨創(chuàng),在其他省份被稱為镢頭,是一種古老的農(nóng)具。刨頭有細長空心的柄身,刃較寬,且鋒利,利于挖掘。而镢頭沒有刃口,但因其較重,挖下入土較深。因此,镢頭多用于翻挖以前從未被翻挖的地方,是真正的開墾處女地。
有一句諺語說:手做不了的事,刨頭能完成。如果有人提著刨頭往地里走,知情的人便知道他要用刨頭去翻挖有樹根的土地,因為刨頭有寬而鋒利的刃口,斬除地里的樹根和雜草時得心應手,頗為利索。南疆的農(nóng)民常說,姑娘有四十四個辮子,樹有九十九條根。但凡長過樹的地方,每年用刨頭砍一遍,本以為不會再有樹根了,不料開春后溫暖的風一吹,或者澆一次水后,短短幾天就能冒出綠色的小樹苗。不用說,一定是殘存的樹根又煥發(fā)活力,挺立出新的生命。農(nóng)民對那小樹苗無奈地說,你好看是好看,但是長錯了地方,會影響我的莊稼;影響了我的莊稼,也就會影響我的肚子。那樣念叨一番后,他們消除了心理壓力,把手中的刨頭一揮,砍掉小樹苗。
一般的農(nóng)民家中,有坎土曼就有刨頭。種地時,用坎土曼的地方不會用刨頭,用刨頭的地方不會用坎土曼。問及使用坎土曼和刨頭有什么不同,農(nóng)民回答,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做不了的,右手一定能做??餐谅嘤糜谕诖髩K田地,而刨頭則多用于挖小塊地。為了把這個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人們又說,坎土曼干的是爸爸的活,刨頭干的是兒子的活。刨頭多由手工制作,打制坎土曼的鋪子,一般都打制刨頭。
幾年前在哈密,本來要去看拉甫喬克故城,但走著走著路卻斷了,車子不得不停下來。帶路的人說,能走的路都已在身后,不能走的路還沒修好,故城是看不成了。附近有個老鐵匠叫吐遜,他老得很,但他的徒弟比他更老,而且是他的叔叔,如果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帶路的人說起老鐵匠吐遜的兩件趣事。有一人買了他的刨頭,幾天后來找他,說他的刨頭不好用,一挖地就歪斜,還差一點刨到人腳上。他不相信刨頭會有問題,到了那人地中拿起刨頭便挖,刨頭不歪不斜,用起來得心應手。他為了證明那刨頭好用,把那塊地全部挖完,才把刨頭交給那人。
另一事,他某一日發(fā)現(xiàn)被人偷走了一把刨頭,他對出自自己之手的刨頭爛熟于胸,便去田間看了看,很快便發(fā)現(xiàn)那把刨頭在一人手中。那人很窮,連一把刨頭都買不起,但又不能讓地荒著,于是偷一把刨頭先將地挖一遍再說。吐遜心想一個人沒有一把刨頭,就種不了莊稼,沒有莊稼就沒有命,于是他心生憐憫,沒揭穿那人。
有這樣的鐵匠,還有這樣有意思的事,大家便興起,決定去看看。
進了拉甫喬克村,聽到一陣叮叮當當?shù)拇蜩F聲,我們循聲過去,很順利地找到了老鐵匠吐遜。他正在和徒弟打鐵,他們確實很老了,白發(fā)白須,身體也顯得單薄,但他們輪錘打鐵和拉風箱的動作,依然嫻熟從容,看得出有幾十年的功力在支撐。
問及二人的年齡,吐遜81歲,吐遜的徒弟習爾甫比吐遜大8歲,今年已是91歲高齡。因為習爾甫是吐遜的叔叔,大家的注意力被習爾甫吸引過去。原來,習爾甫小時候得了一種病,治好后便說不清楚話了,之后一直沒有成家,與吐遜一家生活在一起。如今吐遜的兒子們不愿再打鐵,紛紛去別處掙錢,吐遜忙不過來,習爾甫的身體還硬朗,便給吐遜打下手。人們都說吐遜的叔叔變成了吐遜的徒弟,說得多了,便越傳越遠。但習爾甫并不在乎,而是認真學習打鐵,變成了真正的徒弟。
二人與我們說著話,但手中的活卻沒有停,鐵錘的叮叮當當聲、迸濺出的火花,以及爐膛里升騰的火焰,讓這個鐵匠鋪顯得激烈、火熱和歡快。打鐵就是讓鋼鐵與火焰融合,然后完成一次嬗變。打鐵的人,將堅硬的鐵設(shè)計出另一形狀,然后通過鍛打、冶燒和淬火,讓其定型為想要的鐵器。
我們幸運,看到了兩位老人冶燒鐵塊的過程。吐遜把鐵塊放進爐膛后,習爾甫便用力拉風箱,爐膛中的火焰呼地升起,閃出彤紅的光芒。習爾甫不停地拉著風箱,額上沁出細密的汗珠,而爐膛中的鐵塊已被火焰吞沒。
過了半小時,吐遜說了一句什么,習爾甫便停了下來,吐遜用夾子將那塊鐵從爐膛中夾出,它變得像一條紅色的舌頭,軟軟地甩了幾下,落下幾顆火星。吐遜將鐵塊放入水桶,桶中便發(fā)出嗞嗞脆響,繼而在水面上泛起一圈漣漪。
接下來,他們進入打鐵的真正環(huán)節(jié),吐遜用左手持夾子將鐵塊夾緊,用右手持錘敲擊鐵塊。習爾甫則雙手持大錘,配合吐遜的節(jié)奏砸擊鐵塊。他手中的鐵錘沉重,加之他用的力氣大,每砸下一錘都發(fā)出震耳的聲音,那鐵塊顫抖著變了形狀。
慢慢地,我們看出他們要打一個刨頭。我疑惑,刨頭的空心將如何打出?很快,答案就出現(xiàn)在我面前,他們把鐵塊鍛打過后,復又扔進爐膛冶燒,等燒到一定的火候,便取出用鑿子從中鑿出一塊,咣的一聲落到了地上。這就是空心的雛形,在之后的鍛打、冶燒和淬火過程中,此空心一直被保留,是一步到位的程序。
最后,吐遜將完成的刨頭扔進屋角的一堆成品中,發(fā)出一聲脆響。從這一刻起,一把刨頭將去尋找土地,不論碰上的石頭多么堅硬,樹根多么復雜,它都得迎上去,哪怕自身破裂和磨損,也要讓土地變得干干凈凈。
很巧,有一人來買刨頭,吐遜問了問他家田地的土質(zhì)情況,把剛打好的那把刨頭推薦給那人,那人付過錢后提著刨頭走了。吐遜和習爾甫都有些失落,剛打好的一把刨頭,沒有在鐵匠鋪留上幾天,很快就跟著一個人走了。
我們離開鐵匠鋪,看見拉甫喬克村口的一塊田地中,有幾人揮著刨頭在挖地。他們每挖一下便把土甩向一邊,于是他們便被泛起的土塵淹沒,變得影影綽綽。走遠后又回頭看了一眼,田地中的土塵更加濃厚,只剩下起伏的刨頭,閃出一片幻影。
王?族《刨頭》 刨頭一名是新疆人的獨創(chuàng),在其他省份被稱為镢頭,是一種古老的農(nóng)具。刨頭有細長空心的柄身,刃較寬,且鋒利,利于挖掘。而镢頭沒有刃口,但因其較重,挖下入土較深。因此,镢頭多用于翻挖以前從未被翻挖的地方,是真正的開墾處女地。
有一句諺語說:手做不了的事,刨頭能完成。如果有人提著刨頭往地里走,知情的人便知道他要用刨頭去翻挖有樹根的土地,因為刨頭有寬而鋒利的刃口,斬除地里的樹根和雜草時得心應手,頗為利索。南疆的農(nóng)民常說,姑娘有四十四個辮子,樹有九十九條根。但凡長過樹的地方,每年用刨頭砍一遍,本以為不會再有樹根了,不料開春后溫暖的風一吹,或者澆一次水后,短短幾天就能冒出綠色的小樹苗。不用說,一定是殘存的樹根又煥發(fā)活力,挺立出新的生命。農(nóng)民對那小樹苗無奈地說,你好看是好看,但是長錯了地方,會影響我的莊稼;影響了我的莊稼,也就會影響我的肚子。那樣念叨一番后,他們消除了心理壓力,把手中的刨頭一揮,砍掉小樹苗。
一般的農(nóng)民家中,有坎土曼就有刨頭。種地時,用坎土曼的地方不會用刨頭,用刨頭的地方不會用坎土曼。問及使用坎土曼和刨頭有什么不同,農(nóng)民回答,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做不了的,右手一定能做??餐谅嘤糜谕诖髩K田地,而刨頭則多用于挖小塊地。為了把這個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人們又說,坎土曼干的是爸爸的活,刨頭干的是兒子的活。刨頭多由手工制作,打制坎土曼的鋪子,一般都打制刨頭。
幾年前在哈密,本來要去看拉甫喬克故城,但走著走著路卻斷了,車子不得不停下來。帶路的人說,能走的路都已在身后,不能走的路還沒修好,故城是看不成了。附近有個老鐵匠叫吐遜,他老得很,但他的徒弟比他更老,而且是他的叔叔,如果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帶路的人說起老鐵匠吐遜的兩件趣事。有一人買了他的刨頭,幾天后來找他,說他的刨頭不好用,一挖地就歪斜,還差一點刨到人腳上。他不相信刨頭會有問題,到了那人地中拿起刨頭便挖,刨頭不歪不斜,用起來得心應手。他為了證明那刨頭好用,把那塊地全部挖完,才把刨頭交給那人。
另一事,他某一日發(fā)現(xiàn)被人偷走了一把刨頭,他對出自自己之手的刨頭爛熟于胸,便去田間看了看,很快便發(fā)現(xiàn)那把刨頭在一人手中。那人很窮,連一把刨頭都買不起,但又不能讓地荒著,于是偷一把刨頭先將地挖一遍再說。吐遜心想一個人沒有一把刨頭,就種不了莊稼,沒有莊稼就沒有命,于是他心生憐憫,沒揭穿那人。
有這樣的鐵匠,還有這樣有意思的事,大家便興起,決定去看看。
進了拉甫喬克村,聽到一陣叮叮當當?shù)拇蜩F聲,我們循聲過去,很順利地找到了老鐵匠吐遜。他正在和徒弟打鐵,他們確實很老了,白發(fā)白須,身體也顯得單薄,但他們輪錘打鐵和拉風箱的動作,依然嫻熟從容,看得出有幾十年的功力在支撐。
問及二人的年齡,吐遜81歲,吐遜的徒弟習爾甫比吐遜大8歲,今年已是91歲高齡。因為習爾甫是吐遜的叔叔,大家的注意力被習爾甫吸引過去。原來,習爾甫小時候得了一種病,治好后便說不清楚話了,之后一直沒有成家,與吐遜一家生活在一起。如今吐遜的兒子們不愿再打鐵,紛紛去別處掙錢,吐遜忙不過來,習爾甫的身體還硬朗,便給吐遜打下手。人們都說吐遜的叔叔變成了吐遜的徒弟,說得多了,便越傳越遠。但習爾甫并不在乎,而是認真學習打鐵,變成了真正的徒弟。
二人與我們說著話,但手中的活卻沒有停,鐵錘的叮叮當當聲、迸濺出的火花,以及爐膛里升騰的火焰,讓這個鐵匠鋪顯得激烈、火熱和歡快。打鐵就是讓鋼鐵與火焰融合,然后完成一次嬗變。打鐵的人,將堅硬的鐵設(shè)計出另一形狀,然后通過鍛打、冶燒和淬火,讓其定型為想要的鐵器。
我們幸運,看到了兩位老人冶燒鐵塊的過程。吐遜把鐵塊放進爐膛后,習爾甫便用力拉風箱,爐膛中的火焰呼地升起,閃出彤紅的光芒。習爾甫不停地拉著風箱,額上沁出細密的汗珠,而爐膛中的鐵塊已被火焰吞沒。
過了半小時,吐遜說了一句什么,習爾甫便停了下來,吐遜用夾子將那塊鐵從爐膛中夾出,它變得像一條紅色的舌頭,軟軟地甩了幾下,落下幾顆火星。吐遜將鐵塊放入水桶,桶中便發(fā)出嗞嗞脆響,繼而在水面上泛起一圈漣漪。
接下來,他們進入打鐵的真正環(huán)節(jié),吐遜用左手持夾子將鐵塊夾緊,用右手持錘敲擊鐵塊。習爾甫則雙手持大錘,配合吐遜的節(jié)奏砸擊鐵塊。他手中的鐵錘沉重,加之他用的力氣大,每砸下一錘都發(fā)出震耳的聲音,那鐵塊顫抖著變了形狀。
慢慢地,我們看出他們要打一個刨頭。我疑惑,刨頭的空心將如何打出?很快,答案就出現(xiàn)在我面前,他們把鐵塊鍛打過后,復又扔進爐膛冶燒,等燒到一定的火候,便取出用鑿子從中鑿出一塊,咣的一聲落到了地上。這就是空心的雛形,在之后的鍛打、冶燒和淬火過程中,此空心一直被保留,是一步到位的程序。
最后,吐遜將完成的刨頭扔進屋角的一堆成品中,發(fā)出一聲脆響。從這一刻起,一把刨頭將去尋找土地,不論碰上的石頭多么堅硬,樹根多么復雜,它都得迎上去,哪怕自身破裂和磨損,也要讓土地變得干干凈凈。
很巧,有一人來買刨頭,吐遜問了問他家田地的土質(zhì)情況,把剛打好的那把刨頭推薦給那人,那人付過錢后提著刨頭走了。吐遜和習爾甫都有些失落,剛打好的一把刨頭,沒有在鐵匠鋪留上幾天,很快就跟著一個人走了。
我們離開鐵匠鋪,看見拉甫喬克村口的一塊田地中,有幾人揮著刨頭在挖地。他們每挖一下便把土甩向一邊,于是他們便被泛起的土塵淹沒,變得影影綽綽。走遠后又回頭看了一眼,田地中的土塵更加濃厚,只剩下起伏的刨頭,閃出一片幻影。
古文翻譯余弟如晤:
已目爾書,所意者略諳。凡人子者,上至善為孝,感爾之所念,明爾之所憂,曉爾之所期。
適其時之惡,又其勢之劣,母將以剛而所慮者,不過二子,所欲之宅,唯予子之后安。
其局為爭而不為戰(zhàn),為爭者先慮其勝,為戰(zhàn)者先慮其敗。母所焦者,唯恐敗而靦顏二子。然其終難就明,當循漸而善之,非一紙可言。爾兄于余,余受母之厚,將循而誘之,竭而至之。
謂家者,付諸之為,和家者,諧攜之為,爾當以身之行以善其事,以孤之損而就家和。母歷年歲,長經(jīng)人世,家之所義,其必有慮,殤觥其心,唯主二子為意。
此番劫遇,實是命數(shù),余輩疏淺,不可逆尾,然若殫精竭慮而赴,無愧于心,無憾于此。
如爾所言,宅者非家也,親之所在亦家之所在。上有老之所依,下有小之所孝,左右有摯者之佐佑,治家之闔,為交之誠,命之本所在于此也,而宅者,命之副者爾爾。
母有搏命之意,其無利往害,倘經(jīng)年以默化之,假以時日而家固。所意非止所事一端,母之幸者、望者,唯二子所能之其。爾當漸進而引,兄亦循律而導。
而母之依老,迫其局也。兄為人父,亦為人子,深感世俗之罪,老者恩于余,余恩于子,然孝遙不及溺子,此之罪亦人之本也。
余將以微力,至事于此,余弟好生學進,莫要掛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0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