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曾文正公全集》原文鑒賞
[原文](節(jié)選)
議汰兵疏
奏:為簡練軍實,以裕國用事
,臣竊維天下之大患,蓋有二端:一曰國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狀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為常;黔蜀冗兵,以勾結(jié)盜賊為業(yè)。其他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大抵無事則游手恣雎;有事則雇無賴之人代充,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章奏屢陳,諭旨屢飭,不能稍變錮習。至于財用之不足
,內(nèi)外臣工人人憂慮。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間宣宗成皇帝每與臣下言及開捐一事
自康熙以來,武官即有空名坐糧
高宗規(guī)模宏遠,不惜散財,以增兵力
仁宗睹帑藏之大絀,思阿桂之遠慮
臣今冒昧之見: 欲請?zhí)迦f
驟而裁之
臣聞各省之兵
,稍有名者,如湖南之鎮(zhèn)簞、江南之壽春、浙江之處州,天下不過數(shù)鎮(zhèn)。裁汰之法: 或精強之鎮(zhèn)不動,而多裁劣營; 或邊要之區(qū)不動,而多裁腹地; 或營制太破歸而并之; 或汛防太散撤而聚之,是在兵部之精審,督撫之體察,未可鹵莽以從事耳。誠使行臣之說,缺出不補,不過六年,五萬可以裁畢。以一馬二步計之,每年可省餉銀一百二十萬,十年以外于經(jīng)費大有裨益。此項銀兩不輕動用,督撫歲終奏解戶部若夫訓練之道,則全視乎皇上精神之所屬
。臣考本朝以來,大閱之典舉行凡二十余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鑒賞]
在中國近代史中,曾國藩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公元1811年—公元1872年)
,字滌生,號伯涵。原名子誠,中進士后,穆彰阿嫌其名俗,遂改名。曾死后,清政府追贈其為太傅,謚號文正,稱曾文正公。曾國藩是湖南湘鄉(xiāng)人,從小樹立為清王朝效忠的志向曾國藩生活的時代,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曾國藩等人在鎮(zhèn)壓太平軍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中
曾國藩沒有兵法專著。但在他大量的奏稿
《議汰兵疏》針對當時清王朝常備兵員過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2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