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荀子·榮辱(節(jié)選)》原文鑒賞
驕泄者①
,人之殃也;恭儉者②
,并五兵也③。雖有戈予之刺④,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⑤
,不得履之⑥,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⑦
,凡在言也⑧
。巨涂則讓⑨,小涂則殆⑩
,雖欲不謹
,若云不使(11)。
快快而亡者(12)
,怒也;察察而殘者(13)
,忮也(14);博而窮者(15),訾也(16);清之而俞濁者(17)
,口也(18);豢之而俞瘠者(19)
,交也(20);辯而不說者(21),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22)
,勝也;廉而不見貴者(23)
,劌也(24);勇而不見憚?wù)?25),貪也;信而不見敬者
,好“”行也(26)
。此小人之所務(wù),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
斗者
,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27)
,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頃之怒(28),而喪終身之軀
,然且為之
,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29),親戚不免乎刑戮(30)
,然且為之
,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
,然且為之
,是忘其君也
。憂忘其身(31)
,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
,是刑法所不舍也(32)
,圣王之所不畜也(33)。乳彘觸虎(34)
,乳狗不遠游
,不忘其親也。人也
,憂忘其身
,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
,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35)
。凡斗者,必自以為是
,而以人為非也
。己誠是也(36),人誠非也
,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
,以君子與小于相賊害也(37),憂以忘其身
,內(nèi)以忘其親
,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也
,所謂以孤父之戈“”牛矢也(38)
。將以為智邪(39)?則愚莫大焉;將以為利邪?則害莫大焉;將以為榮邪?則辱莫大焉;將以安邪?則危莫大焉。人之有斗
,何哉?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40)
,則不可,圣王又誅之(41);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
,則不可
,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
。人之有斗
,何哉?我甚丑之。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42)
,有小人之勇者
,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
,無廉恥
,不知是非,不辟死傷(43)
,不畏眾強
,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44),是狗彘之勇也
。為事利
,爭貨財,無辭讓
,果敢而振(45)
,猛貪而戾(46),恈恈陣然唯利之見
,是賈盜之勇也
。輕死而暴(47),是小人之勇也
。義之所在
,不傾于權(quán)(48),不顧其利
,舉國而與之(49)
,不為改視;重死(50),持義而不撓(51)
,是士君子之勇也
。
橈橈者(52),浮陽之魚也(53)
。膚于沙而恩水(54)
,則無逮矣(55)。掛于患而欲謹(56)
,則無益矣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57)
。怨人者窮(58)
,怨天者無志。失之己
,反之人(59)
,豈不迂乎哉(60)
。
榮辱之大分(61),安危利害之常體(62);先義而后利者榮
,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
,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63),窮者常制于人
,是榮辱之大分也
。材愨者常安利(64),蕩悍者常危害(65);安利者常樂易(66)
,危害者常憂險
,樂易者常壽長
,憂險者常夭折
,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夫天生蒸民(67)
,有所以取之
。志意致修(68),德行致厚
,智慮致明
,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69)
,舉措時(70)
,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
,下則能保百姓
,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71)。志行修(72)
,臨官治(73)
,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
,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
。循法則、度量
、刑辟
、圖籍(74),不知其義
,謹守其數(shù)(75)
,慎不敢損益也(76),父子相傳
,以持王公(77)
,是故三代雖亡(78)
,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79)
。孝弟原愨(80)
,軥錄疾力(81),以敦比其事業(yè)(82)
,而不敢怠傲
,是庶人之所以暖暖衣飽食、長生久視
,以免于刑戮也(83)
。飾邪說,文奸言(84)
,為倚事(85)
,陶誕突盜(86),惕悍憍暴(87)
,以偷生反側(cè)于亂世之間(88)
,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慮之不深
,其擇之不謹
,其定取舍楛僈(89),則其所以危也
。
材性知能
,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
,好利惡害
,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90)
。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91)
。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
。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
,持之難立也
,成則必不得其所好(92),必遇其所惡焉
。故君子者
,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
,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93)
,而亦欲人之善己也
。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
,成則必得其所好
,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94)
,通則大明(95)
,身死而名彌白(96)。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愿曰(97):“知慮材性
,固有以賢人矣(98)!”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
,則君子注錯之當(99),而小人注錯之過也
。故孰察小人之知能(100)
,足以知其有余,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
。譬之越人安越(101)
,楚人安楚,君子安雅(102)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jié)異也(103)
。
仁義德行
,常安之術(shù)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104)
,常危之術(shù)也
,然而未必不危也。故君子道其常(105)
,而小人道其怪(106)
。
【注釋】 ①泄:傲慢 ②儉:謙卑。 ③并:排除
。五兵
,五種兵器,此泛指武器
。 ④刺:鋒利
。 ⑤薄薄:旁薄廣大的樣子
。 ⑥履:踩踏
。 ⑦危足:側(cè)足。 ⑧凡:皆
,都
。 ⑨涂:道路
。 ⑩殆。警懼
。 (11)使:令
。 (12)快快:肆其快意,放縱無拘
。 (13)察察:明察
。 (14)忮:(zhi,音志)忌恨
。 (15)窮;窘困
。 (16)訾(zi音紫):毀謗。 (17)俞:通:愈”
,更加 (18)口:口舌
。 (19)豢(huan,音換):喂養(yǎng)
,瘠
,瘦。 (20)交:交往
,此直指不正派的交往
。 (21)辯,爭辯
。說
,解釋。 (22)見知:被人了解
。 (23)廉:品行端正
。 (24)劌(gui音貴):刺傷。 (25)憚:害怕
。 (26)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簩P小?(27)親:指父母
。 (28)少頃:一時
。 (29)室家,家庭
。 (30)親戚:亦指父母
。戮,(lu音路)殺
。 (31)憂:當作“下”
。下文同。 (32)舍:放開
,此指饒恕
。 (33)畜:容留
。 (34)彘:(zhi音志)豬。 (35)曾:竟然
。 (36)誠:確實
。 (37)賊:害。 (38)孤父:地名
,古時以出產(chǎn)戈聞名
。,(zhu)
,斫
。矢,屎
。 (39)將:如果
。 (40)屬:歸到某一類。 (41)誅:責罰
。 (42)賈:(gu音古)商人
。盜,竊賊
。 (43)辟:通“避”
。 (44)侔侔:(mou音謀)貪愛的樣子。利
,衍文
。 (45)振:妄動。 (46)戾:違背事理
。 (47)暴:殘暴。 (48)傾:指屈服
。 (49)舉:整個
。 (50)重:看重。 (61)橈:通“撓”
,彎曲
。 (52)“鯈”(tiao,音條)“?”(qiao
,音橋):魚名
。 (53)浮陽:浮在水面接受陽光。一說浮陽即浮蕩
。 (54)胠:(qu音區(qū))困
。 (55)逮;來得及。 ( 5 6 ) 掛:指遭遇
。(57)命:命運
。 (58)窮:窘困
。 (59)反:歸。 (60)迂:遠
。 (61)分:界限
。 (62)體:準則。 (63)制:約束
,控制
。 (64)愨:(que,音確)淳樸謹慎
。 (65)蕩悍:放蕩兇悍
。 (66)易:平易 (67)蒸民:萬民。 (68)致:極
。 (69)法
,合法度。 (70)時:合時
。 (71)國家:諸侯的封地叫國
,大夫的領(lǐng)地叫家。此指諸侯封地 (72)修:善美
。 (73)治:善于治理
。 (74)辟:法。圖籍
,圖書戶籍
。 (75)數(shù),指具體規(guī)定
。(76)損益:增減
。 (77)持:奉。 (78)三代:夏禹
,商湯
,周文武。(79)秩:官吏的俸祿
。 (80)弟:通“悌”
,弟弟順從兄長。原
,通“愿”
,謹慎老實。 (81)軥錄:連綿詞
,勞累
。疾力,努力。 (82)敦:治
。比
,通“庀”,治
。 (83)戮:(lu
,音路)殺。 (84)文:修飾
。 (85)倚:怪誕
。 (86)陶:虛謊夸誕。突盜
。兇暴不馴
。 (87)惕:(dang音蕩)放蕩。 (88)偷:茍且
。反側(cè):反覆無常
。 (86)楛:粗疏。僈
,(man
,音曼)輕慢。 (90)道:方式
,途徑
。 (91)疾:竭力。 (92)成:終
。 (93)辨:治理
。 (94)隱:隱諱。 (95)明:光明
。 (96)彌:更加
。白,彰明
。(91)延頸:伸長脖子
。踵,腳后跟
。愿,仰慕
。 (98)賢人:優(yōu)于別人
。(99)注錯:措置。 (100)孰;通“熟”
。知
,通“智”。 (101)安;習慣。(102)雅:正
。 (103)節(jié):適當
。 (104)僈:通“漫”污濁。 (105)道:遵循
。 (106)怪:不正常
。
【今譯】 傲慢,是人的災(zāi)禍;謙恭
,可以使人避開兵禍
。雖然有戈和矛的鋒芒,但不如謙恭來得便利
。所以
,跟人說善良的話,比穿了棉衣還暖和;傷害人的話
,傷人比矛和戟還深
。所以,廣闊的大地
,腳不能踏在上面
,并不是由于地面不安穩(wěn),這樣側(cè)著腳不敢踏上去
,都是因為說話的原故
。在大路上,人們互相謙讓;在小路上
,人們就互相戒備
。雖然不想這么謹慎,但好象有什么在強制他們
。
縱情歡快而死亡的
,是由于憤怒;洞察世事而遭到殘害的,是由于忌恨;學(xué)識淵博而處境窘困的
,是由于毀謗;想要清白而更加渾濁的
,是由于口舌;精心喂養(yǎng)而更加消瘦的,是由于交往不當;只跟人爭辯而不解釋原因的
,是由于要爭勝;為人正直而不被人了解的
,是由于好勝心強;品行端正而得不到尊貴的,是由于傷害人;勇猛而不被害怕的
,是由于貪婪;講信用而得不到尊敬的
,是由于獨斷專行。這些都是小人所做的
,而君子是不做的
。
爭斗的人,是忘掉了自己身體的人,是忘掉了自己的父母的人
,是忘掉了自己的君王的人
。發(fā)泄一時的憤怒,而喪失自己終身的軀體
,然而還是要做這樣的事
,這就是忘掉了自己的身體;家庭立刻殘破,父母親不能避免刑殺
,然而還要去做這樣的事
,這就是忘掉了自己的父母親;君子厭惡的東西,刑法禁止的事情
,還要去做
,這就是忘掉了自己的君王。在下忘掉自己的身體
。在中忘掉自己的父母
,在上忘掉自己的君王,這是刑法不能饒恕
,圣王也不能容留的
。母豬沖撞老虎,母狗不去遠處
,這是不忘記自己的兒女
。人呢,在下忘記自己的身體
,在中忘記自己的父母
,在上忘記自己的君王,這樣的人竟然還不如豬狗啊
。凡是爭斗的人
,必然自以為是,而認為別人不對
。如果自己確實對
,別人確實不對,那么自己是君子別人是小人
。以君子的身份跟小人互相殘害
,豈不是太過分了嗎!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用名貴的戈矛去斫牛糞
。如果認為這是明智的呢
,那么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如果認為這是有利的,那么沒有比這更有害的了;如果認為這是光榮的
,那么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如果認為這是安全的,那么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人們有爭斗的行為
,這是為什么呢?我想把他們歸到精神病之類去
,又不可以,圣王又要責罰這些人
,我想把他們歸到鳥鼠禽獸之類去
,又不可以,他們的形體又是人
,而且他們的愛好和憎惡大都和人相同
。人們有爭斗的行為,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這種人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蓯u
。
有狗和豬的勇敢,有商賈和竊賊的勇敢
,有小人的勇敢
,有士君子的勇敢。爭奪飲食
,沒有廉恥
,不懂是非,不躲避死傷
,不怕眾人和強者
,一心只看到飲食,這是狗和豬的勇敢
。做事圖利
,爭奪財物,沒有辭讓
,果斷而妄動
,猛貪而背理,一心只看到財利
,這是商賈和竊賊的勇敢
。輕于死亡,性情殘暴
,這是小人的勇敢
。處處堅持正義,不屈服于權(quán)勢
,不顧惜自己的利益
,把整個國家都給他,也不動聲色;重視死亡
,但堅持正義決不曲撓
,這是士君子的勇敢
。
“?”是一種喜歡浮在水面上接受陽光的魚。當被困在沙土上再想見到水時
,就來不及了
。遇到災(zāi)禍后再想要謹慎,就沒有用處了
。能認識自己的人不埋怨別人
,能認識命運的人不埋怨上天。埋怨別人的人處境窘困
,埋怨上天的人沒有聲氣
。自己的錯誤,責怪別人
,豈不是繞遠了嗎?
光榮和恥辱的大界限
,安危和利害的通常準則:先正義后私利的光榮,先私利后正義的恥辱
。光榮的常通達
,恥辱的常窘迫。通達的人總是控制別人
,窘迫的人總是被別人控制
。這就是光榮和恥辱的大界限。淳樸謹慎的常安全順利
,放蕩兇悍的常遭危害
。安全順利的常歡樂平易。遭危害的常憂慮兇險
。歡樂平易的人總是長壽
,憂慮兇險的人總是短命。這是安危利害的通常標準
。
老天爺降生萬民
,都有取得自己應(yīng)得的東西的德術(shù)。意志極善美
,德行極敦厚
,智慮極英明,這是天子用來取天下的德術(shù)
。政令合法
,措施及時,斷案公正
,上能順從天子的命令
,下能保全老百姓,這是諸侯用來取得國家的德術(shù)
。意志和行為都善美
,做官能處理好政務(wù)
,上能順從君命,下能保持自己的職位
,這是士大夫用來取得田邑的德術(shù)
。遵循法則、度量
、刑法、圖書和戶籍
,不懂得它的意義
,謹慎地遵守它的具體規(guī)定,慎重地不敢有所增減
,父子相傳
,來侍奉王公;所以夏、商
、周三代開國之君雖然過去了
,但他們留下來的治國之法還存在,這是各級官吏用來取得俸祿的德術(shù)
。孝悌
、謹敬、勤勞
、努力
,來從事自己的事業(yè),不敢怠惰傲慢
,這是平民百姓用來取得暖衣飽食
,長生久存,而免于刑殺的德術(shù)
。修飾異端邪說
,修飾奸詐之言,做怪誕之事
,虛謊夸誕
、兇暴不馴,放蕩兇悍
、驕橫兇暴
,而茍且偷生、反復(fù)無常于亂世之中
,這是奸邪之人之所以得到危險侮辱死亡刑罰的德術(shù)
。這些人的謀慮不深遠,他們的選擇不謹慎
,他們決定取舍粗疏輕慢
,這就是他們遭到危險的原因
。
本性和智能,君子小人是一樣的
。愛好光榮憎惡恥辱
,愛好便利憎惡危害,這是君子小人相同的地方
,至于他們用來獲得的途徑就不同了
。小人竭力地做妄誕的事情,卻想要別人信任自己;竭力地做偽詐的事情卻想要別人親近自己;他們的行為象禽獸一樣
,卻想要別人贊美自己
。他們所考慮的別人猜不透,他們的行為難以獲得安全
,他們持守站不住腳
,最終必然得不到自己所愛好的,必然遭遇自己所憎惡的
。所以
,君子講信用,也希望別人信任自己;為人忠誠
,也希望別人親近自己;身心善美
、辦事有條理,也希望別人贊美自己
。他們所考慮的令人容易知曉
,他們的行為容易獲得安全,他們的持守容易站住腳
,最終必然得到自己所愛好的
,必然不會遭遇自己所憎惡的。所以君子在窘困的時候就不隱諱
,在通達的時候就大放光明
,身死之后聲名更加彰著。小人都伸長脖子
、抬起腳跟仰慕地說:“智能和本性方面
,(君子)確實有勝過別人的地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麄儾幻靼拙雍妥约浩鋵嵅]有什么不同
,這就是由于君子的行為是適當?shù)模∪说男袨槭清e誤的
。所以仔細地考察小人的智能
,足以知道他們有充沛的能力,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
。比如越國人習慣越國
,楚國人習慣楚國
,君子習慣于正道。這并不是智能本性使他們這樣
,而是行為習慣是否適當有所不同
。
仁義德行,是經(jīng)常得到安全的途徑
,但是未必不發(fā)生危險;污穢兇暴
,是常常遭到危險的原因,但是未必完全不安全
。所以君子遵循常道
,小人則遵循怪異之道。
【集評】 明·陳仁錫《諸子奇賞·荀子》:“言為榮辱之主
。”
明·趙瑤:“句句的著
,似
莊子。”(明·焦竑《二十九子品匯釋評·荀子》)
明·陳深《諸子品節(jié)·荀子》:“思致悠遠
,文勢馳漫
,是其體格如此成一家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荀子》:“一味三折
,神味淵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總案】 荀子在這篇文章中劃明了榮辱的界限:“先義而后利者榮
,先利而后義者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讶说挠赂曳譃樗姆N:豬狗之勇
,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和士君子之勇
,只有先義而后利才是士君子之勇
。他的這種觀點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如他反對人們之間的爭斗
,即使自己是對的
,別人是錯的,也不應(yīng)爭斗
,因為這樣就是以君子跟小人爭斗
,爭斗的結(jié)果是危害自身,危害父母
、危害君王
,“豈不過甚矣哉?”
這篇文章用日常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如用哺乳的母豬敢于頂撞老虎,喂奶的母狗不遠游來說明人如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