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說·朱熹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
,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請試詳之。蓋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tǒng)。其運行焉,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或曰:“若子之言,則程子所謂愛情仁性
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矣
〔注釋〕心:認識能力。宜別:適當區(qū)別
(湯勤福)
〔鑒賞〕“仁”自孔子創(chuàng)論,便成為儒學的核心
,成為儒家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而深深地影響后世。宋代學者在儒學哲理化的發(fā)展中,對仁學進行了更深入的理性思辨朱熹作《仁說》,先有初稿
文章前半直陳己意
,論說仁的義理結(jié)構(gòu);后半批駁兩種異說,一是以“仁為愛之理”是否違背程頤“愛情仁性,不可以愛為仁”的說法,二是以“萬物與我為一為仁之體”說和“心有知覺釋仁”說。根據(jù)《仁說》,并綜合朱子《語類》
、《文集》之所論,可以看出,朱熹的仁學體系是建立在理體氣用的宇宙本體到人性二元論再到心統(tǒng)性情論的理論基礎(chǔ)上的。這個仁學體系以天人合一為基礎(chǔ),以心統(tǒng)性情為構(gòu)架,認為天地生生不已,永無止息,是生物之仁;人得天地之心以為心,因而人心之德即為仁。天地之心的元、亨、利、貞四德落實到人的本心即為仁義禮智,而仁包四德。心有未發(fā)已發(fā)之分,未發(fā)為性,已發(fā)為情。性之未發(fā)為仁之體,情之已發(fā)為仁之用。情具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四端,而惻隱貫通四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自孔子言“仁者愛人”
朱熹批駁“物我為一”
謝良佐亦程氏門人
以覺言仁與以愛言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3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