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討武曌檄文》原文鑒賞《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討武曌檄文》原文鑒賞
[原文]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jié),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后庭之嬖。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王。踐元后于晏翟,陷吾君于聚鹿。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 猶復(fù)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 霍子孟之不作,未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成龍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yè)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yè)。荷本朝之厚恩。宋徽子之興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nèi)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糜窮;江浦黃旗,匡復(fù)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xié)周親,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zhuǎn)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鑒賞]
《討武曌檄文》,唐朝文學(xué)家駱賓王撰。駱賓王(公元640年?-公元684年?),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省義烏縣)人,少有才名。做過朝官,因事被貶為臨海(今屬浙江)縣丞。后隨李敬業(yè)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后下落不明。他的詩文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是“唐初四杰”之一。著有《駱丞集》。
古代征戰(zhàn),多用檄文這種用于征召、曉喻或聲討的軍用文體。檄文不但要求文字簡潔曉暢,而且要求音韻鏗鏘,瑯瑯上口,有很大的感召力。
《討武曌檄文》是一篇出色的駢體文,氣勢雄壯,詞鋒銳利,如號角鼓鼙,成為檄文千古名篇,為歷代所傳頌。作者駱賓王寫這篇檄文時,正在李敬業(yè)屬下掌文書職。有的選本又名此文為《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自造名曌,十四歲時以嬪妃入侍唐太宗,封為“才人”。太宗死后,一度削發(fā)為尼。高宗時,復(fù)被召入宮。三十二歲時立為皇后,從此以后參與朝政。中宗繼位,她以太后身份聽政。武則天很有才干。為了保護新興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打擊宗室貴族,她能破格提拔人才。但是,她為了在朝廷中鞏固自己的地位,盡樹私黨,任用酷吏,迫害了一批開國元老,得罪了一些特權(quán)貴族,李敬業(yè)就是其中的一個。
李敬業(yè)原是開國勛臣徐績的長孫。徐績有功于李唐,由太宗賜姓李。李敬業(yè)也就因此能世襲為官。公元648年,他被貶職,由刺史降為司馬。這年9月,他打起匡復(fù)唐朝的旗號,從揚州起兵10萬,反對武則天。
《討武曌檄文》第一段就武則天不得人心的一面,從她的出身、人品,直到她窺伺皇權(quán),列舉了大量的罪狀,逐層剖剝。初唐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仕族”的遺風,若非出身于門閥仕族,就會被視為卑賤。文章的作者就抓住這個問題。起筆攻擊她“地實寒微”,出身卑賤,人品惡劣,妒嫉淫蕩。后半生,憑借她的狐媚讒言,“踐元后于晏翟,陷吾君于聚鹿?!苯K于披上了皇后的服飾,使皇帝背上了父子兩代共一個夫人的惡名。據(jù)實指點,言語尖刻。在當時的上層社會都會引起對武則天的普遍反感。據(jù)史載,武則天初讀此段文時,也十分尷尬。接著,用對偶排比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歷數(shù)其罪,簡直毒如蛇蝎!造成了“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咄咄逼人氣勢。這樣的人一旦主政,一定會成為國家之大災(zāi)難。現(xiàn)在,這種危險即在眼前。文章就勢指出了武則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懷有謀政篡權(quán)的野心。舉出她把皇帝的接班人軟禁起來,“幽于別宮”;把自己的三親六故都安插進重要的機關(guān),“委之以重任”。接著作者連用四個歷史上極相似的典故,描繪李唐政權(quán)如大廈之將傾,岌岌可危,這就造成了強大的輿論。
文章第二段以自己一方所占有的優(yōu)勢壓倒對方。歷數(shù)李敬業(yè)出身閥門“奉先君之成業(yè),荷本朝之厚恩”,天生的熱愛李唐的事業(yè)。接著表示象紂王的兄弟微子和東漢的名臣桓譚,關(guān)心國家,擔憂社稷,“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匡復(fù)大業(yè),順應(yīng)天下之民心,“氣憤風云,志安社稷”,語感強烈。接著就人馬糧秣,軍中士氣而盡其鋪張?!澳线B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班師出動能令星斗無光,“出岳崩頹”。作者的筆,搖動于天地山河之間,醞釀了鋪天蓋地的氣勢。增強第一段的號召力。最后“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這一組排比句,在全文中承上啟下。
文章第三段指出“公等或家傳漢爵”,諸公世襲李唐官祿,或與皇室為親,或曾受命于朝廷。值此“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即高宗墳土未干,中宗就被廢棄,“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你們能忘記自己的責任嗎?渾如天成,讀之令人拍案叫絕。武則天讀文至此處,也不禁為之擊節(jié)嘆賞:“宰相安能失此人!”而接下去的文章,句子又顯得平穩(wěn)了:論爵賞,言誅罰,曉以利害,可謂寬猛相濟,有張有弛,十分注意掌握分寸。“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一句收尾卻又十分強勁挺拔,充滿了必勝信心。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翻譯及賞析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翻譯及賞析1贈秀才入軍·其十四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古詩簡介
贈秀才入軍是嵇康所寫的一組四言古詩,為送他哥哥嵇喜參軍而作。本詩為最有名的第十四首,流傳千古。而詩中“顧盼生姿”“風馳電逝”等演變?yōu)槌烧Z,流傳至今。
翻譯/譯文
我們的部隊于蘭圃休息,在青草豐茂的山坡喂馬,在水邊的原野用石彈(磻)打鳥,在長河里釣魚。一邊目送著南歸的鴻雁,一邊信手揮彈五弦琴。一舉一動都悠然自得。對大自然的奧妙之道能夠心領(lǐng)神會,十分快樂!不禁贊賞《莊子》中那位漁翁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捕魚工具)的風神。(以上幾句委婉地勸諭其兄歸隱田園,享受大自然的樂趣,放棄軍旅生活。)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經(jīng)死了,這些話跟誰多說了都沒用。(作者擔心嵇喜與他志趣相異,難以接受其勸諭,表示惋惜。)
注釋
①蘭圃:有蘭草的野地。
②秣馬:飼馬。
③磻(音波):用生絲做繩系在箭上射鳥叫做弋,在系箭的絲繩上加系石塊叫做磻。皋:水邊地。這句是說在皋澤之地弋鳥。
④綸:指釣絲。
⑤五弦:樂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⑥太玄:就是大道?!坝涡奶?,是說心中對于道有所領(lǐng)會,也就是上句“自得”的意思。
⑦筌:捕魚竹器名。《莊子·外物》道:“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庇值溃骸把哉咚栽谝?,得意而忘言?!薄暗敏~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說明言論是表達玄理的手段,目的既達,手段就不需要了。
⑧郢:古地名,春秋楚國的都城。
《莊子·徐無鬼》有一段寓言說曾有郢人將白土在鼻上涂了薄薄一層,像蒼蠅翅似的,叫匠石用斧子削去它。匠石揮斧成風,眼睛看都不看一下,把白土削干凈了。郢人的鼻子毫無損傷,他的面色也絲毫沒有改變。郢人死后,匠石的這種絕技也不能再表演,因為再也找不到同樣的對手了。這個寓言是莊子在惠施墓前對人說的,表示惠施死后再沒有可以談?wù)摰膶κ?。這二句的意思是:像郢人死后,匠石再也找不到與他配合默契的人一樣,嵇喜如對自然大道有所領(lǐng)會,在軍中也難得解人。
賞析/鑒賞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詩人想象嵇喜行軍之暇領(lǐng)略山水樂趣的情景。他將在長滿蘭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鮮花盛開的山坡上喂馬,在草地上弋鳥,在長河里釣魚。一邊若有所思地目送南歸的鴻雁,一邊信手撫彈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隨時隨地都對自然之道有所領(lǐng)悟。顯然這里所寫的與其說是征人生活,不如說是抒寫詩人自己縱心自然的情趣。最后詩人用《莊子》中“匠石斫堊”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嵇喜從軍遠去的惋惜心情。此詩中“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二句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妙句。它以凝練的語言傳寫出高士飄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風神,傳達出一種悠然自得、與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翻譯及賞析2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原文 :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翻譯:
我們的部隊于蘭圃休息,在青草豐茂的山坡喂馬。
在水邊的原野用石彈(磻)打鳥,在長河里釣魚。
一邊目送著南歸的鴻雁,一邊信手揮彈五弦琴。
一舉一動都悠然自得。對大自然的奧妙之道能夠心領(lǐng)神會,十分快樂!
不禁贊賞《莊子》中那位漁翁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捕魚工具)的風神。
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經(jīng)死了,這些話跟誰多說了都沒用。
(作者擔心嵇喜與他志趣相異,難以接受其勸諭,表示惋惜。)
贈秀才入軍·其十四賞析
賞析: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詩人想象嵇喜行軍之暇領(lǐng)略山水樂趣的情景。他將在長滿蘭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鮮花盛開的山坡上喂馬,在草地上弋鳥,在長河里釣魚。一邊若有所思地目送南歸的鴻雁,一邊信手撫彈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隨時隨地都對自然之道有所領(lǐng)悟。顯然這里所寫的與其說是征人生活,不如說是抒寫詩人自己縱心自然的情趣。最后詩人用《莊子》中“匠石斫堊”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嵇喜從軍遠去的惋惜心情。此詩中“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二句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妙句。它以凝練的語言傳寫出高士飄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風神,傳達出一種悠然自得、與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賞析《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賞析1 觀書有感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詩簡介
《觀書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學(xué)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翻譯/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
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
那艘龐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
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注釋
其一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p>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xué)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中不斷地學(xué)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zhàn)艦名,這里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賞析/鑒賞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fā)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
是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鞍氘€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tài)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xiàn)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皢柷钡摹扒?,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皢柷本褪恰皢査薄T谶@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jīng)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皢枴蹦莻€“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說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xué)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后來探得規(guī)規(guī)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xué)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xué)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xué)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xué)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xué)倒了大量的知識,并學(xué)有所用。
后世影響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xué)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chuàng)作美,這種美學(xué)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nèi)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yī)書、哲學(xué)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xué)內(nèi)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xiàn)文學(xué)藝術(shù)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fā)”等等。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賞析2觀書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及注釋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蒙沖: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zhàn)艦名,這里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釋
蒙沖: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zhàn)艦名,這里指大船。
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
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quán)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雙林寺側(cè)的武夷堂講學(xué)。應(yīng)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xué),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并為吳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這是組詩的第二首。
賞析
本詩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xué)習有關(guān)的道理。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沖”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diào)藝術(shù)靈感的勃發(fā),足以使得藝術(shù)創(chuàng)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chuàng)作藝術(shù)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
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jīng)過學(xué)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觀書有感》原文及翻譯賞析3《 觀書有感 》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 :
1、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辫b:鏡。古人以銅為鏡,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2、這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會。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
4、源頭活水: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xué)習中不斷學(xué)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譯文 :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xiàn)在眼前,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
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賞析 :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xué)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xué)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xué)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shù)靈感才是書法藝術(shù)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4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