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翻譯與解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 信不足有不信》翻譯與解讀
太上,下知有之01;其次,親而譽之02;其次,畏之03;其次,侮之04。故信不足,焉有不信05。悠兮其貴言06。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07。
今譯
最好的國君,不妄為而治,老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等有為之君,謀福施恩于民,老百姓親近而贊美他。再次等設(shè)刑法治國之君,老百姓懼怕他。等而下之“禁令煩多”之君,老百姓不堪其苦,便侮辱他。國君缺乏誠信,于是老百姓就不信任他。清虛自守之君,功成事遂,老百姓并不認為他有作為,都說是我們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事業(yè)。
評議
班固曰:“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合于堯之克攘(讓),《易》之嗛嗛,一謙四益,此其所長也。”(《漢書·藝文志》)本章正是講“清虛自守”的君人南面之術(shù)。
老子說:最好的“清虛自守”的君人,不妄為而治,百姓安居樂業(yè),只知國君存在而已。次一等的國君,造福施惠于民,不干擾百姓的生活,老百姓親近而贊揚他。再次一等的國君,以嚴刑峻法治國,老百姓感到懼怕,就疏遠他。等而下之的國君,“禁令煩多”,老百姓苦不堪言,就會侮辱他。老子說:國君不守誠信,老百姓就不信任他。老子勸導(dǎo)治國理政的國君,應(yīng)當愛民、信民、取信于民??鬃釉唬骸盁o信而不立?!?《論語》)與老子有共識共鳴。老子說,國君治國有方,功成事遂,老百姓對他不歌功頌德,都說是我們自己成就了大業(yè)。老子認為,這樣的國君,才是受人民愛戴的理想國君。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本章老子贊美的“太上”之君,正是“無為”、“好靜”、“無事”、“無欲”之君人。
必須指出,老子所贊美的“太上,下知有之”的國君,是道家的化身,是“無為而治”的典型。老百姓“親而譽之”的國君,是積極有為為廣大人民謀福祉的國君,與老子贊美的國君有所不同。由此可見,老子所謂“無為而治”,并不合民意,這就說明老子“夫為而治”的思想,有其嚴重的局限性。
注釋
01 太上:最好的,指治國之君。下:指百姓。兩句謂:最好的治國之君,不妄為而治,老百姓自由地生活,只知有君而已。
河上公曰:“‘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質(zhì)樸也?!?br>
吳澄曰:“謂大道之世,相忘于無為,民不知有其上也?!?br>
02 親而譽之:楚簡本、帛書乙本作“親譽之”。河上公本作“親之譽之”。王弼本作“親而譽之”。傅奕本作“其次親之,其次譽之?!苯駨耐醣?。句謂:河上公曰:“其德可見,恩惠可稱,故親而譽之?!?br>
03 畏之:謂國君“設(shè)刑法以治之”(河上公說),百姓懼怕他。
04 侮之:國君“禁令煩多”(河上公說),民不堪其苦,故侮辱之。
05 楚簡本、帛書乙本作“信不足,安有不信”。帛書甲本作“信不足,案有不信”。王弼本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清代王念孫正作“足不信,焉有不信”?!把?于是也?!?《讀書雜志·老子雜志》)
06 悠兮:楚簡本、河上公本作“猶兮”。非是。王弼本作“悠兮”,今從之。奚侗曰:“悠,遠也。悠兮,靜默之象。‘貴言’謂矜貴其言。二章所謂圣人‘行不言之教’也。”句謂:國君不妄為而治,不施言教,百姓信之。
07 謂:楚簡本作“曰”。帛書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謂”。兩句謂:功成事遂,老百姓皆說是自己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事業(yè)。意謂并非認為是國君的功勞,即“下不知有之”之意。有不信焉,信不足焉.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最好的統(tǒng)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親近他并且稱贊他;再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tǒng)治者,人民輕蔑他。統(tǒng)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多么悠閑。他很少發(fā)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擴展資料:
《道德經(jīng)》文本以哲學(xué)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學(xué),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是什么意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是老子
《道德經(jīng)》中第十七章其中的一句。
信,古語兩層寓意,一為人站著說話之意;二有誠.忠.節(jié).義的韻意。足,是滿,是圓;不足,是缺。再,“有不信焉”一節(jié)中的不,是少.貴的寓意?!?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
盜跖》:“無恥者富,多信者顯?!?br>(唐)成玄英疏曰:“多信,猶多言也。無恥貪殘則富,多言夸伐則顯?!庇矛F(xiàn)代的語言解釋就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再白話了就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對你有好處的話既然不愛聽,那我還是少說為貴吧!
行不?希望能幫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4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