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家順
鐘惺
出成都南門
行三
鐘子曰:杜老二居
浣花溪,又名百花潭
古往今來到過浣花溪的人不計其數(shù)
,但能寫出詩文傳達出它美的神韻的人卻并不多。明代鐘惺的《浣花溪記》可以算得上一篇得其神韻的妙文。文章從“出成都南門”寫起,平平道來,寫緣溪所見景色,使人隨之“漸入佳境”。開始寫“溪委”,這“瀠回城下”的溪委亦有諸般可愛,其形“纖秀長曲”,又“移步換形”“如連環(huán),如塊、如帶、如規(guī)”少陵所居的浣花溪的神韻是什么呢?在作者的感受中是“清遠”二字
由于作者對浣花溪境界的這種體認
,所以他筆下的景色就帶有獨特的清奇幽悒的色彩。青羊宮附近,“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一派清幽冷靜的氣氛,使人感到“神膚洞達”滯駭頓消。復前行,則小橋流水,茅舍竹籬,路轉溪回,偶有抬竹橋的經(jīng)過指說溪所從來,又是一番清趣。再往前,經(jīng)“緣江路”至“武侯祠”,至水檻,見題膀,至“百花潭水”亭子,過梵安寺文章最后
,作者似乎有意識地要提醒讀者,他游浣花溪是“偶然獨往”,與“使客游者”的前呼后擁,“冠蓋稠濁,磬折喧溢”大異其趣,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班“俗物”的鄙視,似乎在說這般俗物,這般游法,簡直有辱浣花清溪與工部清譽。作者的孤傲襟懷讓人凜然可感,這大概正是這篇游記的靈魂吧!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6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下一篇:
旋渦主義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