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頠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裴頠
裴頠逸民稱談藪,
何王貴無我崇有。
無為乃是君王事,
臣子安得拱其手
——黃玉順《詠裴頠》
簡介
裴頠(公元267~300年),字逸民,河?xùn)|聞喜(今山西絳縣)人,魏晉時期哲學(xué)家,其父為魏晉著名學(xué)者裴秀。裴頠自幼發(fā)奮讀書,博學(xué)弘雅有遠識。當(dāng)時的人們稱他為“言談之林藪”。
人物小記
裴頠,裴秀之子。西晉時期重要的朝臣,也是當(dāng)時的名士。生于晉武帝泰始三年,卒于惠帝永康元年,年34歲。
裴頠曾祖父裴茂,后漢靈帝時歷任郡守、尚書;祖父裴潛;父裴秀。裴頠少時聰悟有識,很早就以善談《老子》、《易經(jīng)》而知名于世。
他弘雅有遠識,惠帝時為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以誅楊駿功,封武昌侯奏修國學(xué),刻石寫經(jīng)累遷尚書。每授一職,他都殷勤固讓,博引古今成敗以為言。進尚書左仆射,專任門下事。后為趙王倫所害?;莸鄯凑?,追謚成。
頠患時俗浮虛,著崇有論以釋其蔽。他的著作有《崇有論》和《辯才論》?!掇q才論》大概是討論當(dāng)時所謂才性問題的,還沒有寫成,他就被害了?,F(xiàn)在流傳下來的只有《崇有論》,《晉書》把它完全載入裴頠的傳中。有文集十卷(《唐書經(jīng)籍志》、《隋書》注作九卷)傳于世。
主要思想
裴頠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首先,裴頠認為,總括萬有的“道”,不是虛無,而是“有”的全體,離開萬有就沒有獨立自存的道,道和萬有的關(guān)系是全體和部分的關(guān)系。他的觀點有力地批駁了“貴無”派認為萬物背后有“道”、萬有背后有“無”的唯心主義觀點。
其次,他主張世界萬物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的,并不需要有一個虛無的“道”來支持,萬有并不以“無”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
再次,萬有最初的產(chǎn)生都是自本自生,萬有既然是自生的,則其本體就是它自身,“無”不能成為“有”的本體。在裴頠看來,萬物的本體就是事物自身的存在,萬物皆因“有”而生成,不能從“無”而派生。同時他又認為,“無”是“有”的喪失和轉(zhuǎn)化。
最后,他認為,“無”不能對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起積極作用,只有“有”才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起積極的影響。他說:“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謂心為無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須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謂匠非有也?!币簿褪钦f,心靈和實踐是兩碼事,不能認為心是無的。工匠不是器物,但是制造器物必須依靠工匠。
裴頠認為,《老子》的主旨在于通過對“本”的強調(diào),提醒人們不要舍本逐末。但是后來魏晉時期的責(zé)無論者背離《老子》的本來宗旨,“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深列有形之敝,盛稱空無之美”,玄風(fēng)愈煽愈熾,于是整個社會盛行清談之風(fēng),背離社會現(xiàn)實。裴頠認為按照貴無賤有的論斷,必然取消倫理價值。
魏晉玄學(xué)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魏晉玄學(xu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代表人物:何晏 重要著作:《道德論》,《論語集解》 核心思想 1,本末有無:「貴無論」 宇宙本體是超言絕象的,是無名無譽的,是天地萬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 「無」具有主宰天地萬物的作用,是陰陽萬物賴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敗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緣故,崇仁義,愈致斯偽.故必須抓住根本來維護綱常名教,這個根本就是「無」,「無名」或「道」。 3,圣人有情無情 :圣人「無情而有性」 圣人「無喜怒哀樂」,其因在于圣人無情而有性. 「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 重要成就與影響 正始時期清談的領(lǐng)袖人物,是魏晉以下玄學(xué)風(fēng)氣的開創(chuàng)者。是貴無論的首倡者,突破了兩漢以來宇宙本原論的框架。 代表人物:王弼 王弼的哲學(xué)是要直探現(xiàn)象世界背后的本質(zhì),希望能從某種具體的事物形態(tài)之外去找尋世界統(tǒng)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疇是討論五個方面的理論問題:(一)本末有無的關(guān)系問題,即本體論世界觀的范疇.(二)動與靜的關(guān)系問題,屬于運動觀的范疇.(三)言與意的關(guān)系問題,屬于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范圍.(四)性與情的關(guān)系問題,屬于人性論的問題.(五)自然與名教的關(guān)系問題,即玄理哲學(xué)與政治倫理的關(guān)系問題. 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認為若把某種一定的事物當(dāng)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說明世界的多樣性,所以「有」不能成為世界統(tǒng)一性的基礎(chǔ),故要以「無」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無 :「貴無論」 「貴無論」是探索現(xiàn)象界背后的真實本體,作為世界本性的「道」,是絕對的「無」,是「寂然無體,不可為象」的.王弼用「以無為本,以有為末」的本體論結(jié)構(gòu)的模式來解釋「有」及「無」兩者的關(guān)系.本體與現(xiàn)象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絕象不可名狀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的對象,只有「與道同體」的圣人才能把握. 2,動與靜 :「本靜末動」 王弼認為「凡有起于虛,動直于靜,故萬物雖并動作,卒復(fù)歸于虛靜,是物之極篤也」.本體是永恒的,寂靜不動,動是相對的,是物質(zhì)現(xiàn)象世界的東西. 3,言意之辯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王弼的言意之辨實包含著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有形的現(xiàn)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意」;認為屬于思想層面的「意」,雖然是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屬語言層面的「言」表達,但「言」可表達「象」,「意」則可以通過「象」而顯示.即是可以用「言」和「象」來盡「意」.另一是無形的本體,即所謂「殊相的言象意」;是不可用「言」和「象」盡意,只能用「微言」來啟發(fā),用意會進行內(nèi)心體驗. 王弼清楚區(qū)別「言」,「象」,「意」三者不同,對于處理語言和思想有很大啟示. 4,圣人有情無性 :「以性統(tǒng)情」 王弼認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為本,名教為末,自然為治之道,名教為治之具,自然為文化理想,名教為此理想的載體,故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與影響 : 王弼從「以無為本」對本末,體用,一多,名教與自然等概念進行了新的解釋.他開創(chuàng)的玄學(xué),不僅為儒道融合開辟了道路,而且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的的融合開辟了道路,宋明理學(xué)汲取了玄學(xué)本體論,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從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張載的「太虛即氣」,到程朱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陸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體物用論,都汲取了王弼玄學(xué)體用論的思想方法.
(二)竹林時期
代表人物:嵇康 重要著作 :《聲無哀樂論》,《養(yǎng)生論》,《釋私論》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針對司馬氏集團用以篡權(quán)的名教工具,尖銳地指出儒家經(jīng)典所宣揚的禮法名教,司馬氏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本身就是束縛人性,違反自然,甚至是社會上一切偽善,欺詐等種種惡濁現(xiàn)象的根源.故不應(yīng)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2,聲無哀樂論 :聲音和人的感情是兩種不同的事物 認為聲音和人的感情是不同的兩種事物.音樂所發(fā)出的只是客觀的音調(diào),它不含有哀樂的感情,哀樂則出于人的內(nèi)心,完全是主觀的. 3,明膽論 :元氣陶鑠,眾生稟焉. 萬物都是稟受元氣而產(chǎn)生的。人性的善惡和才能,是由賦受的氣質(zhì)決定,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才性兩者截然不同。 代表人物:阮籍 重要著作 :《通易論》,《通老論》,《達莊論》 核心思想 :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與自然」 阮籍反對虛偽的名教而崇尚自然,對司馬氏的篡奪表現(xiàn)消極不合作.阮籍的鄙棄名教,也和嵇康一樣,但他并不是主張真正廢棄名教,在他內(nèi)心是要維護真正的名教.他崇尚自然,卻不愿完全放棄名教,說明他的名教與自然調(diào)和的折衷思想。 重要成就與影響 :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莊,都有成文的專論發(fā)表.他能將莊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運用于現(xiàn)實的世界中.他對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的地位認識都很透辟,使他不獨能享盛名,還能不為盛名所累。
(三)元康時期
代表人物 :郭象 以反對「無中生有說」為起點,而提出「自生無待說」,進而由「自生無待說」推至「獨化相因說」,并由「獨化說」導(dǎo)出「足性逍遙說」并以之為中間環(huán)節(jié),最后由「足性逍遙說」得出「宏內(nèi)游外」,即「名教與自然合一說」,以為其哲學(xué)的最后歸宿. 重要著作 :《莊子注》 其《莊子序》云:「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核心思想 : 1,萬物獨化論 :「無待而獨化說」 郭象認為「無」就是什么都沒有,故「無」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為生.「有」是「塊然而自生」,塊然者無為而自然也,無為而自生,無有生生者也.郭象認為每一物的存在都是為它自己,而不是為其他任何一物,亦不是直接由任何物造成的.只要有一定的條件或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一定的物就必然產(chǎn)生.它們的產(chǎn)生完全是純粹偶然的,忽然之中變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獨化」. 2,獨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產(chǎn)生是自然而獨化于玄冥深遠暗合之中,是種似無非無的境界,是誰也沒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諧是一種神秘的不可認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這種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們只能對此玄冥的和諧順應(yīng)任之. 3,足性逍遙說 :「宏內(nèi)游外」 物各無待而自化,順己性而發(fā)揮,就是足性,互為有功,就能逍遙.所謂游外,即指心理上猶如閑居山林一樣逍遙自在;所謂安內(nèi),即指參與世務(wù),日理萬機.依郭象看來,圣人的游外與安內(nèi)是合二而一的.圣人雖忙于世務(wù),然其心理上卻淡然自若,逍遙自得,猶如處在山林之中;這是因為「俯仰萬機」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現(xiàn),足性則得逍遙也.圣人無心而順有,無為而任自然,逍遙而不離俗,游外即宏內(nèi)也.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萬事萬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倫理規(guī)范.現(xiàn)實社會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絕對合理的.既是自然不過的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就復(fù)得其真性情了.郭象認為道家與儒家,自然與名教是可合二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結(jié)論. 重要成就與影響 : 郭象以有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據(jù),又主張物各自生,自為,而自為就是自然無為,這就調(diào)和了「崇有」與「無為」的矛盾. 代表人物 :裴頠 重要著作:《崇有論》 核心思想 : 本末有無 :「祟有論」 裴頠總括萬有的道(終極)不是虛無的,根據(jù)萬物不同的形象可以分為不同類別,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萬物變化與相互作用是錯綜復(fù)雜的,是客觀規(guī)律的根源.裴頠不同于貴無學(xué)派,在于于他承認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虛無.他排斥無作為萬物本體的永恒和絕對性,肯定了萬有的真實存在.他肯定「有自生」,而非「生于無」.認為「無」不能生「有」,是因為萬物開始產(chǎn)生時,都是自己生出來的.如果一定要給它再找一個造物者作為它的依據(jù),那是不可能的. 重要成就與影響 : 針對貴無論從抽象本體產(chǎn)生具體事物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在哲學(xué)上裴頠的崇有論,是先秦以來關(guān)于物質(zhì)概念認識的深化,在當(dāng)時有積極意義. 代表人物 :歐陽建 重要著作 :「言盡意論」 核心思想 : 言意之辯 : 《言盡意論》說:“有雷同君子問于違眾先生曰:‘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至乎通才達識,咸以為然。若夫蔣公之論眸子,鐘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為談證。而先生以為不然,何哉’?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時行焉;圣人不言,而鑒識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以彰。然則名之于物,無施者也;言之于理,無為者也。而古今務(wù)于正名,圣賢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誠以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于彼,非名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稱也。欲辯其實,則殊其名;欲宣其志,則立其稱。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fā)響應(yīng),形存影附,不得相與為二矣。茍其不二,則言無不盡矣。吾故以為盡矣?!?《藝文類聚》卷十九)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雖然很短,但是,明確地說明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基本原則反映論。在當(dāng)時玄學(xué)貴無論的影響下,很多人都主張言不盡意,在這篇論文中,歐陽建首先明確地肯定了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客觀性。在中國哲學(xué)史中,“名”與“實”的關(guān)系是一個傳統(tǒng)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歐陽建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路線。歐陽建在這里對于“名”和“言”作了區(qū)別。名所指的是一種一種的事物,言所講的是關(guān)于一個一個理的判斷。名的對象是事物,其內(nèi)容是概念。言的對象是事物的規(guī)律,其內(nèi)容是關(guān)于規(guī)律的判斷。在這篇的結(jié)尾,歐陽建再一次說明,在主觀和客觀這兩個對立面中,客觀是主要的 重要成就與影響: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認為客觀世界是離開人的概念和語言而獨立存在的,但語言概念又是人們用以說明客觀世界的工具。這駁斥了當(dāng)時玄學(xué)家認為語言概念無法表達事物真相的一種看法
裴氏家族的著名人物 西晉地圖學(xué)家裴秀(224—271年)(裴秀、裴楷等號稱聞喜八裴,與當(dāng)時的瑯琊八王齊名。),總結(jié)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地制定出“制圖六體”的原則,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xué)的基礎(chǔ),為地圖學(xué)的發(fā)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所著《禹貢地域圖》18篇,是我國第一部關(guān)于地圖學(xué)說的專著。他被譽為“中國制圖學(xué)之父”。
裴秀之子裴頠(顧),是西晉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在當(dāng)時崇尚“莊老”、高談“玄理”的情勢下,獨樹一幟,提出“無不能生有”,“有”是萬物存在變化之基礎(chǔ)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裴氏家族千余年來,將相接武,代有偉人,確實是中外歷史上的一大奇觀。所以,在我國的歷史劇中,表現(xiàn)裴家的戲劇就有好幾個,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記》、《白蛇傳》等,演的都是與裴家有關(guān)的事。名劇《白蛇傳》里的法海,是唐末政治家、書法家裴休的兒子。歷史上的法海,本來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說出世后,法海便成為反面人物了,這也算是一奇。
聞喜裴氏,是聞名天下的中華望族,是名副其實的宰相門第。歷代所修的縣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幾乎占了鄉(xiāng)賢錄中四分之一強的條目,由此可見其家族英才之盛,德業(yè)文章之隆。千年興旺之族,宰相頻出一望,功在中華盛世,史書猶沁余芳。這樣的望族,這樣的門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內(nèi)涵。穿透千年風(fēng)云,穿透歷代名相,我們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標榜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典范。
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兩千余年來,裴氏家族的興隆與輝煌,引發(fā)著人們的深思。 天下裴氏之宗族所居——裴柏村
山西省聞喜縣(聞喜。春秋戰(zhàn)國時為古曲沃地,秦為左邑,屬河?xùn)|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漢武帝劉徹巡幸河南,路經(jīng)河?xùn)|左邑桐鄉(xiāng),聞平南越大捷,進改桐鄉(xiāng)為聞喜。歷代縣城雖有變遷,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山西聞喜,是著名的宰相之鄉(xiāng)。中國有很多著名的人文之鄉(xiāng),如浙江紹興是幕府之鄉(xiāng);江西撫州是才子之鄉(xiāng);山東曲阜是儒圣之鄉(xiāng);山西運城是武圣之鄉(xiāng);湖北英山是將軍之鄉(xiāng)。歷史名謠中有:“山東出將,山西出相”的說法。)禮元鎮(zhèn)裴柏村,距縣城25公里。它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觀,于1995年農(nóng)歷三月三(1995年4月2日),正式向海內(nèi)外游客開放。
現(xiàn)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歷史遺跡很多?,F(xiàn)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眾多古跡。 裴氏祠堂又稱晉公(晉公裴度,字中立,為唐憲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將入相,爵封晉公。)祠,建于唐貞觀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狀元坊、碑廊等,規(guī)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
裴氏碑廊,幾乎是中華精品書刻博物館。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dāng)?shù)十通,在史料和書法藝術(shù)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的《裴鴻碑》,魏隸合一,書法穩(wěn)健,鐫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年),是裴氏現(xiàn)存最早的碑刻?!杜徵R民碑》,由唐初史學(xué)家李白藥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寫,楷體,既近顏風(fēng),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杜峁馔ド竦辣?,張九齡撰文,唐玄宗李隆基書寫,行書,用筆豪放,字體俊美?!镀交次鞅?,由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韓愈撰文,清咸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此碑記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吳元濟叛亂的功績,共刻四石,并排聳立,氣勢磅礴,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此外還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譜序碑17通,為氏族遺物之精華。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歷史和書法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 “千年榮顯”這是毛主席1958年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成都會議期間,率領(lǐng)與會代表游覽武侯祠,觀看裴度撰寫的諸葛武侯祠堂的碑文時,找我談的一段話中說的。他說:“你在山西當(dāng)父母官,可知道裴度是誰?”沒等我回答,他便說:“裴度是唐朝的宰相,是你治下的聞喜縣人。聞喜縣是中國歷史上出宰相最多的縣,出自聞喜的宰相多是裴氏家族。裴氏家族千年榮顯,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家族?!?/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5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