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說京師翠微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龔自珍:說京師翠微山
龔自珍
翠微山者
,有籍于朝
,有聞于朝
,忽然慕小
,感慨慕高
,隱者之所居也
。

山高可六七里
,近京之山
,此為高矣。不絕高
,不敢絕高
,以俯臨京師也。不居正北
,居西北
,為傘蓋,不為枕障也
。出阜城門三十五里
,不敢遠京師也。僧寺八九架其上
,構其半
,臚其趾,不使人無攀躋之階
,無喘息之憩;不孤巉
,近人情也。與香山靜宜園相絡相互
,不觸不背
,不以不列于三山為懟也。與西山亦離亦合
,不欲為主峰
,又恥附西山也。草木有江東之玉蘭
,有蘋婆
,有巨松柏,雜華靡靡芬腴
。石皆黝潤
,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
,亦典雅
,亦諧于俗,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
。
最高處曰寶珠洞
,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
。山之盩有泉
,曰龍泉,澄澄然渟其間
,其甃之也中矩
。泉之上有四松焉
,松之皮白,皆百尺
。松之下
,泉之上,為僧廬焉
,名之曰龍泉寺
。名與京師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經一分
,禮經以禮文佛,不則野矣
。寺外有刻石者
,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寺八九,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
。余皆顯露
,無龍泉
,則不得為隱矣
。
余極不忘龍泉也。不忘龍泉
,尤不忘松
。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
,有四松焉,形偃神飛
,白晝若雷雨
。四松之蔽可千畝,平生至是
,見八松矣
。鄧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肅;鄧尉之松古之逸
,翠微之松古之直;鄧尉之松
,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
。
這是一篇寫翠微山的記敘文
。今天的翠微山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區(qū)內,與平坡
、盧師二山構成西山八大處風景區(qū)
。但作者筆下的翠微是兼括平坡的
。
影視里有所謂性格片,游記里也未嘗沒有性格景
,本文就是一例
。
作者說翠微山之高可六七里,是由于“不敢絕高以俯臨京師”:山之在阜城門外三十五里
,是因為“不敢遠京師”;山頂山腰山腳之遍造僧寺
,為的是使游人不無喘憩之地,以“近人情”;翠微與香山
、西山保持獨立的地位
,既不愿為主,又恥于依附;山名“翠微”
,既不違俗
,又不失典雅。在地理概況的簡述之間
,竟把忠臣
、仁者、君子
、達人的性格
,賦予翠微一山,寫得亦莊亦諧
,妙趣橫生
。同時,長松巨柏
、玉蘭蘋婆
、花光石影,亦隨作者的大筆裝點翠微
,完成一幅大寫意蒼山古寺圖
。
說翠微,作者言及山頂的寶珠洞
、山腳的三山庵和山腰的龍泉寺
,然略其洞、庵
,僅說龍泉寺;寺在泉之上
、松之下。寺名龍泉
,與京師宣武城南之寺同名
,但同得坦然,反映了作者我行我素的性格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八掠胁亟浺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禮經以禮文佛,不則野矣”
,在作者看來
,佛寺也似乎重視兼?zhèn)湮馁|;佛寺在翠微者八九,何以獨說龍泉?作者唯一的理由是:“龍泉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沓鲭[者猶如醫(yī)治病者,作用不同
,用心無異
。作者不忘龍泉,尤不忘龍泉之松
,于是屏除其他
,只說松。至此
,作者先后兩次大刀闊斧
,斫蕃伐蕪,出人意想地又“舍近求遠”
,牽扯鄧尉之松
,摹其形態(tài),狀其聲響
,以與翠微之松對比,大放大收
,非文章巨匠
,不敢措手:作者以為鄧尉之松乃古之隱逸之士,翠微之松乃古之忠直之臣;又使兩山老松性格化了!而隱逸之士可以不關心天下
,天下卻不可無忠直之臣
。翠微之松與翠微之山的性格前后呼應,一脈相通了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
。作者寫景寫心、寫物寫情
,正如他一手畫方
、一手畫圓而完成于同時。
語文文言文翻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高手進!
!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說京師翠微山[1]
[清] 龔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2]
,有聞于朝
,忽然慕小,感慨慕高
,隱者之所居也
。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
,此為高矣
。不絕高[3],不敢絕高
,以俯臨京師也[4]
。不居正北[5],居西北
,為傘蓋[6]
,不為枕障也。出阜城門三十五里[7]
,不敢遠京師也[8]
。
僧寺八九架其上[9]。
,構其半
,臚其趾,不使人無攀躋之階[10]
,無喘息之憩
;不孤巉[11],近人情也
。
與香山靜宜園[12]
,相絡相互,不觸不背
,不以不列于三山為懟也[13]
。與西山亦離亦合[14],不欲為主峰
,又恥附西山也
。
草木有江東之玉蘭[15],有蘋婆[16]
,有巨松柏
,雜華靡靡芬腴[17]。石皆黝潤
,亦有文采也
。名之曰翠微
,亦典雅,亦諧于俗[18]
,不以僻儉名其平生也[19]
。
最高處曰寶珠洞,山趾曰三山盦[20]
。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21]
。山之盩有泉[22],曰龍泉
,澄澄然淳其間[23]
,其甃之也中矩[24]。泉之上有四松焉
,松之皮白
,皆百尺。松之下
,泉之上
,為僧廬焉,名之曰龍泉寺
。名與京師宣武城南之寺同[25]
,不避同也。
寺有藏經一分
,禮經以禮文佛[26]
,不則野矣[27]。寺外有刻石者
,其言清和[28]
,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
,何以特言龍泉?龍泉〓焉[29]。余皆顯露[30]
,無龍泉
,則不得為隱矣[31]。
余極不忘龍泉也
。不忘龍泉
,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32]
,有四松焉[33]
,形偃神飛[34],白晝若雷雨[35]
;四松之蔽可千畝
。平生至是
,見八松矣。鄧尉之松放[36]
,翠微之松肅[37]
;鄧尉之松古之逸[38],翠微之松古之直[39]
;鄧尉之松[40]
,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41]
,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
。
【注釋】
[1]京師:清王朝首都,即今北京市
。翠微山:在北京市西北約三十華里
,原名平坡山,明宣德年間改稱翠微山
。山上有平坡寺(一名圓通寺)
、寶珠洞等名勝。
[2]“有籍”五句:意謂在朝廷上有記載
,有聲譽
,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小而喜歡它,也往往感慨它高而仰慕它
,它是隱士居住的地方
。“籍”
,書冊
,此指登記注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奥劇?wèn)
,聲譽、名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昂鋈弧保芸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表示容易發(fā)現(xiàn)
。
[3]絕高:最高。
[4]以:因為
。
[5]不居正北:不在京城的正北面
。
[6]“為傘”二句:意謂翠微山的位置像是京城的一把傘、一頂車蓋,不是枕頭和屏障
,并不重要
。
[7]阜城門:即今北京市阜成門。
[8]遠: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