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 《荀子》
憍泄者
快快而亡者,怒也
;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斗者
,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憂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觸虎,乳不遠游,不忘其親也。人也,憂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彘之不若也。凡斗者
,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有彘之勇者
,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鯈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
,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
材性知〔63〕能,君子
仁義德行
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
,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73〕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yǎng)〔74〕,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nóng)賈,在埶〔75〕注錯習(xí)俗之所積耳,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人之情,食欲有芻豢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
故仁人在上,則農(nóng)以力盡田
〔注釋〕憍泄:憍,同“驕”
(張 靜)
〔鑒賞〕“榮”與“辱”是對人們行為進行道德評價的一對倫理范疇
在中國思想史上,荀子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對“榮辱”這一道德問題展開理論論述的人
由此,荀子對“榮辱”下了一個界定:“榮辱之大分
,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