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孫子兵法逸文》原文鑒賞
[原文]散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zhàn),則必固守,固守不出,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
孫武曰: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斗。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陣則不堅,以斗則不勝。當(dāng)集人眾,聚谷蓄帛,保城避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zhàn)不得,轉(zhuǎn)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而誘之,可以有功。若與戰(zhàn),必因勢。勢者,依險設(shè)伏,無險則隱于天陰暗昏霧,出其不意,襲其懈怠。
輕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jìn)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將欲進(jìn),士卒欲退,上下異心,而敵盛守,修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dāng)吾前,或擊吾后,則如之何?
孫武曰: 軍入敵境,敵人固壘不戰(zhàn),士卒思?xì)w,欲退且難,謂之輕地。當(dāng)選驍騎伏要路,我退敵追,來則擊之。軍在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wù),無以戰(zhàn)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shè)疑佯惑,示若將去。乃選驍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三軍見得,進(jìn)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爭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 爭地敵先至,據(jù)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騎,則如之何?
孫武曰: 爭地之法,讓之者得,求之者失。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吾取,此爭先之道。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shù),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斗,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也。
交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 交地吾將絕敵,令不得來。必全吾邊城,修其所備,深絕通道,固其厄塞,若不先圖,敵人已備,彼可得來,而吾不可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
孫武曰:既吾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匿之,守而勿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shè)伏隱廬,出其不意也。
衢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 衢地必先,吾道遠(yuǎn)發(fā)后,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
孫武曰: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dāng),而傍有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傍國,交親結(jié)恩,兵雖后至,眾以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親吾軍士,實吾資糧,令吾車騎,出入瞻候,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掎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dāng)。
重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逾越,糧道絕塞,設(shè)欲歸還; 勢不可過,欲食于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
孫武曰: 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zhuǎn)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于上,多者有賞,士無歸意。若欲還出,切為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塵埃氣揚,以牛馬為餌,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nèi)外相應(yīng),其敗可知。
圮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后,營居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
孫武曰:先進(jìn)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圍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后有險難,敵絕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jìn),以觀吾能,則如之何?
孫武曰: 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并炊數(shù)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dāng),疾擊務(wù)突,前斗后拓,左右掎角。
吳王又問曰: 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紛若亂,不知所之,奈何?
孫武曰: 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jìn)挑,陣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反圍攻與圍攻
吳王問孫武曰: 吾師出境,軍于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shù)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
孫武曰: 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隱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發(fā)捐寇,絕去生慮。將無余謀,士有死志,于是砥甲礪刃,并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dāng),銳卒分行,疾攻其后。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 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zhàn)者亡。
吳王又問孫武曰: 若吾圍敵,則如之何?
孫武曰: 山谷峻險,難以逾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zé)o斗意,因而擊之,雖眾必破。
死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 吾在死地,糧道已絕,敵伏吾險,進(jìn)退不得,則如之何?
孫武曰:燔吾蓄積,盡我余財,激士勵眾,使無生慮,鼓呼而沖,進(jìn)而勿顧,決命爭強,死而須斗。若敵在死地,士卒氣勇,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絕其糧道,恐有奇伏,隱而不睹,使吾弓弩,俱守其所。
山地戰(zhàn)
吳王問孫武曰:敵人保據(jù)山險,常利而處之,糧食又足,挑之則不出,乘間則侵掠,為之奈何?
孫武曰:分兵守要,謹(jǐn)備勿懈,潛探其情,密候其怠,以利誘之,禁其牧采,久無所得,自然變改。待離其固,奪其所愛。敵據(jù)險隘,我能破之也。
吳 問
吳王問孫子曰: 六將軍分守晉國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孫子曰: 范、中行氏先亡。
孰為之次?
智氏為次。
孰為之次?
韓、魏為次。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
吳王曰: 其說可得聞乎?
孫子曰: 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為冤,以百六十步為畝,而伍稅之。其[制]田狹,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shù)戰(zhàn),故曰先亡。
[智氏制田,以九十步為冤,以百八十步為畝。其制田陜(狹),其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shù)戰(zhàn),故為范、中行氏次。
韓、魏制田,以百步為冤,以二百步為畝: 而伍稅之。其[制]田陜(狹),其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shù)戰(zhàn),故為智氏次。
趙氏制田,以百二十步為冤,以二百四十步為畝,公無稅焉。公家貧,共置士少,主儉臣[勤],以御富民,故曰固國。晉國歸焉。
吳王曰:善。王者之道[明矣],厚愛其民者也。
四 變
[涂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令有[所不行]。
徐(涂)之所不由者,曰: 淺入則前事不信,深入則后利不接。動則不利,立則囚。如此者,[弗由也]。
軍之所不擊者,曰: 兩軍交和而舍,計吾力足以破其軍,獲其將。遠(yuǎn)計之,有奇勢,[足以破其軍而獲其]將。如此者,軍雖可擊,弗擊也。
城之所不攻者,曰:計吾力足以拔之,拔之而不及利于前,得之而后弗[能守。拔之而弗利]于前,利得而城自降,利不得而不為害于后,若此者,城雖可攻,弗攻也。
地之所不爭者,曰:山谷水[草]無能生者,[我爭之]而[弗利],[得這而利]虛。如此者,弗爭也。
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變者,則弗行也。[必雜于利害,君令所不]行也。事[無常經(jīng),戰(zhàn)有]變者,則知用兵矣。
黃帝伐赤帝
孫子曰:[黃帝南伐赤帝],至于嵚遂……赦罪。東伐[青]帝,至于襄平,……。西伐白帝,至于……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之。已勝四帝,大有天下,暴者……。
[鑒賞]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孫武進(jìn)見吳王闔閭求用為將的《孫子兵法》13篇。可以想見,作為不朽的傳世之作的作者,大軍事家孫武一生著述絕不止兵法13篇,對于這個問題,已為史料所證明?!稘h書·藝文志》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卷,圖九卷?!本褪钦f,全書《孫子兵法》應(yīng)該是82篇,圖9卷。又見《新唐書·藝文志》載:唐代時有《魏武帝注孫子》三卷,又《續(xù)孫子兵法》二卷,《孟氏解孫子》 二卷,《沈友注孫子》二卷,《吳孫子三十二壘經(jīng)》一卷,《李筌注孫子》二卷,《杜牧注孫子》三卷,《陳皞注孫子》一卷,《賈林注孫子》一卷??上В@些書大多已失傳。
《孫子兵法逸文》輯錄了孫武追隨吳王為將之后,與吳王有關(guān)軍事問題的問對,共14篇。其中散地戰(zhàn)、輕地戰(zhàn)、爭地戰(zhàn)、交地戰(zhàn)、衢地戰(zhàn)、重地戰(zhàn)、圮地戰(zhàn)、圍地戰(zhàn)、反圍攻與圍攻、死地戰(zhàn)、山地戰(zhàn)11篇錄自唐人杜佑《通典》。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3篇錄自銀雀山出土的漢代竹簡《孫子兵法》殘文;還有其它逸文、如銀雀山出土的殘文《地形》、《程兵》、《見吳王》等篇,由于文字殘甚,無法說明全文大意;《北堂書鈔》、《諸子集成》等書,有許多占卜吉兇的迷信篇章,與孫武思想格格不入,顯系后人偽托,故均未收錄。
《孫子兵法逸文》體現(xiàn)的孫武軍事思想是顯而易見的。散地戰(zhàn)至山地戰(zhàn)11篇論述了在不同條件、環(huán)境下的作戰(zhàn)原則和方針。如《圍地戰(zhàn)》篇記述了在圍地作戰(zhàn)的具體方法。吳王問孫武說:我軍進(jìn)入圍地,前有強敵阻擊,后有隘險阻絕,敵人絕我糧道,利用我軍在運動中作戰(zhàn)。敵軍鳴鼓噪叫不來進(jìn)攻,以觀察我軍戰(zhàn)斗力,這怎么辦?孫武說:在圍地作戰(zhàn),必須堵塞隘口,表示堅守,這樣官兵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幾天的飯一次做好,使敵人看不見我軍炊事的煙火,故意裝做毀敗寡弱紊亂的樣子。敵人看到這種情況,輕視我軍守備能力。這時要鼓勵官兵,令其人人奮勇,個個激怒,迅疾進(jìn)擊,陣中都是精銳部隊,左右都有險山深水,打響戰(zhàn)鼓,向敵出擊。敵人如果要擋住去路,迅疾奮進(jìn),務(wù)必突圍,前鋒猛斗,后隊擴張戰(zhàn)果,左右兩軍,相互策應(yīng)。吳王又問孫武說:敵軍陷于我軍的圍地,伏兵不動已有深謀,給我點小利,向我軍旋繞著旌旗,紛紛然好象是戰(zhàn)陣不整的樣子,不知道這是干什么,這怎么辦?孫武說:用千人打著帶鈴子的旗子,分別堵塞要道,用輕兵與之挑戰(zhàn),列陣而不肉搏,和他對戰(zhàn)而不要撤退,這是破壞敵人深謀的方法。
《山地戰(zhàn)》篇記敘的在山地作戰(zhàn)的方針,于今也很有參考。吳王問孫武曰:敵軍占據(jù)山險之地,利用險厄以待我軍,糧食又足,我軍挑戰(zhàn)又不出來,一有空隙便侵掠我軍,這怎么辦?孫武說:分兵把守要地,謹(jǐn)防敵軍,不得有絲毫的懈怠,暗探敵軍情況,嚴(yán)陣等候敵軍疲怠,示之從利而誘之,打擊其牧馬、打柴等零星部隊,時間一長敵軍毫無所得,自然要改變其固守的作戰(zhàn)方法。等他脫離了險要的陣地時,殲滅他要害的機關(guān)和部隊。敵人雖然據(jù)守山險隘口、也是可以擊破他的。
《吳問》篇是吳王闔廬與孫武的談話記錄。從談話記錄里看出孫武用樸素唯物論的觀點,從政治上、軍事上、經(jīng)濟上分析晉國當(dāng)時的六位將軍成敗的原因,提出了“修道保法”、“厚愛其民”的主張,這里清楚地說明孫武是從經(jīng)濟上、政治上看待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將軍事、政治、經(jīng)濟融為一體,不愧是我國古代的軍事家,也是我國古代的政治家。
《孫子兵法逸文》的其它各篇,讀者自可領(lǐng)會,這里就不一一導(dǎo)讀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4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