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戰(zhàn)國兵法·陰符經(jīng)》原文鑒賞
[原文]上 篇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fā)殺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中 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生馬,神明出馬。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 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千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于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庶。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故曰: 沈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愛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shù),昭昭乎進乎象矣。
[鑒賞]
《陰符經(jīng)》,又名《黃帝陰符經(jīng)》,其成書年代及作者尚難確考?!瓣幏弊鳛闀家娪凇稇?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妒酚洝ぬK秦列傳》作“得周書《陰符》”,均不稱“經(jīng)”?!缎绿茣に囄闹尽贰吧裣伞鳖愔凶钤缰洝蛾幏?jīng)》。歷代學者對其成書年代及作者說法頗多,但均缺有力證據(jù)?,F(xiàn)有唐褚遂良手書《陰符經(jīng)》碑帖行世,肯定唐以前成書。作者可能是一位多經(jīng)世變、博學善察的隱士。書寫成后,可能長期隱埋,至隋、唐之際始流行于世。
本書文字簡煉,三、四百字,哲理深邃,幾乎每句話都可衍演成一篇文章;且通觀全篇,又貫通一氣。此書自問世以來,多被錄于道家類書中,被涂上了濃重的道學色彩。它在哲學思想上反對天命論;著力揭示自然和社會變革的必然性,謳歌矛盾和斗爭。書中多隱喻,其意在論述政略和兵略思想,融合了易、老、陰陽、法、兵等諸家思想,是談論王政和兵法權(quán)謀的書。
一、提出將帥的思想和行為必須暗合“天道”
此書何以名為“陰符”?李筌說:“陰,暗也;符,合也。天機暗合于行事之機,故曰陰符?!?《黃帝陰符經(jīng)疏》)“天機暗合于行事之機”,即人主、將帥的思想和行為與“天道”暗合,這是全書的核心內(nèi)容。開篇首句“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笔侵v人主、將帥必須精心觀察,進而準確掌握客觀自然法則(“天道”),使自己制定政治、軍事策謀略與之相暗合,能做到這一點,就“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運天下于掌上,應萬變于無窮。只要注意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天發(fā)殺機,移星易宿;地發(fā)殺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復。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边@就是說,由于自然和人事的原因,社會會經(jīng)常發(fā)生變革,將帥察知此機,就應乘之而動,達到“萬變定基”之目的。就是說“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不是人的意志能夠左右得了的;但這決不是說,將帥在它面前無所作為,唯其“有數(shù)”、“有定”,才使“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中含有巨匠在限制中才能表現(xiàn)自己、規(guī)律只會給能者以自由之意,表現(xiàn)了作者強調(diào)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思想。將帥能做到“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就可以治理屬下,戰(zhàn)勝敵人,遂行自己的意志,亦即所謂“立天之道以定人”了。這是全書的總綱,或者說,是其全部思想的哲學基礎。
二、認為劇烈的社會變革乃至戰(zhàn)爭不可避免,只能“因而制之”
作者從哲學的高度來論述事物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內(nèi)在原因。文中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碧斓刈匀簧B(yǎng)萬物,但亦殺害萬物,這都是正常的,是“天道”的自然之理,無須大驚小怪。又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比f物盜天地陰陽之氣而生長,人盜萬物以養(yǎng)身,萬物亦生災患以盜人。他(它)們之間是相害而又相利的關(guān)系,唯其相“盜”,故能相依;唯其相“殺”,故能相生。事物之間的這種互相“盜”、“殺”并不可怕,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是否“宜”(適時,有度,各得其當)。只要“宜”、“三才”(天地、萬物、人)便可相安無事。作者用“盜”、“殺”、“宜”三字,突出強調(diào)矛盾的普遍性及矛盾中斗爭性的一面。認為正是這種合“宜”的斗爭。才使自然和社會得以生存和發(fā)展。這一見解無疑是相當精辟的。戰(zhàn)爭是人類相“盜”和相“殺”的最高形式,是社會矛盾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chǎn)物。這種“盜”和“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盜”和“殺”一樣,也是契合自然天道的。只要“宜”,合于“天人合發(fā)”之機,殺伐有度,使“萬變定基”等,不但無礙于人類的發(fā)展,相反,還會推動社會的進步。將帥“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既然是不可違,就只有因勢利導,奪取勝利,以達到“安”“三才”之目的。作者的這種思想與某些儒家學者只知籠統(tǒng)地否定和詛咒戰(zhàn)爭,而對戰(zhàn)爭的起因、戰(zhàn)爭的性質(zhì)、制止戰(zhàn)爭的方法等缺乏全面分析研究的思想比起來,無疑要深刻得多。
三、主張以正御下,法、術(shù)兼施
《陰符經(jīng)》強調(diào)將帥治軍要以正御下,法、術(shù)兼施。其思想概括起來有三點:
一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重理智,輕物欲,不為邪枉所侵。人有邪枉之動,主要來自眼、耳、口。因此,它告誡要“食其時”,不要貪得無厭,征斂無度。又說:“至樂性余,至靜性廉”?!爸翗贰闭撸湫詫捜莶豢?。“至靜”,謂不因物財撓心,不貪求淫奢,故其性廉潔。為了說服將帥能做到這一點,作者講了一句哲理頗深的話:“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敝^至公才是維護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最好手段,將帥何樂而不為呢?
二要有知人之術(shù),防止堡壘從內(nèi)部攻破。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不能只看其表面而不察其本質(zhì),以致姑息養(yǎng)奸,自遺其咎。“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饛哪旧倌?,奸生國內(nèi)而毀國。故將帥必須做到識微察機,知人“伏藏”,如此,則可以做到圣明無誤了。
三要恩罰得當,反對濫施恩惠?!岸魃诤Γι诙鳌?,意思是說,恩以害生,無害則無恩。如“置之死地”是“害”,如此能使之“生”,則是“恩”;人不以“害”則不知“恩”,不歷嚴則不覺寬,故恩生于害,害又生于恩。濫施恩惠,會出現(xiàn)恩竭則慢,恩多則驕。故將帥恩不可以妄施,罰不可以不行。
四、強調(diào)用兵以奇,“盜機”取勝
《陰符經(jīng)》用兵思想突出的是一個“奇”字?!把咐琢绎L,莫不蠢然”?!把浮?,講的是速度,“烈”,說的是威勢,速度加威勢,以雷霆萬鈞之力驟然而至,會使敵人大感意外而目瞪口呆。作者以此啟示將帥用兵要如迅雷烈風,在敵人震驚而不知所措時乘機擊滅之。還告誡將帥,運籌帷幄,臨陣應敵,切不可墨守成規(guī),要善于反兵法之常而用之。
要以奇用兵,就要善于“盜機”?!皺C”,指的是關(guān)乎成敗的關(guān)鍵條件,《陰符經(jīng)》多處講到它。重視對“機”的掌握和運用,是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思想。在作者看來,“機”是神秘的,但又是可知的。將帥要得到它,就須善于窺、竊?!扒葜圃跉狻保w禽在空中飛翔,在其能因機制氣。禽能盜氣之機,人何不能盜事之秘?禽得氣之機可以小制大,將帥得制敵之機能以弱勝強。作者認為,窺到機后,善于利用,可以因之成功;不善利用,反而會導致亡身。因此,在得機之后,要深謀精算,晝夜思慮,所謂“三返晝夜,用師萬倍”。作者還強調(diào),嚴守秘密,“盜機”要使“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使敵人變聾、變瞎、變啞,就可以用兵以奇,無往不勝。
《陰符經(jīng)》也有其局限性。如,書中多以自然界的事物和現(xiàn)象來隱喻政治、軍事斗爭的規(guī)律性,雖能給人以啟迪,但畢竟自然和社會還各有其特殊規(guī)律,不能完全相類比,只采用這種類比手段,就限制了對理論全面、系統(tǒng)、準確的論述和闡發(f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4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