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氣肉相同。72最后四句,《三國志》無
,據(jù)《文選》以補
。
【今譯】 臣子曹植上言:我聽說士人活在世上,家居則侍奉父母,出仕則侍奉君王
,侍奉父母以榮顯雙親為尚,侍奉君主以興國安邦為貴
。所以慈父不能寵愛毫無益處的兒子
,仁君也不能畜養(yǎng)一無所用的大臣。論其品行而授予官職
,這是成功的君主;衡量自己的才能而接受爵位
,這是效命的臣子。所以君主不能平白授予官職
,而臣子也不能平白接受任命
。平白授予官職就是胡亂選官,平白接受任命說是白拿官俸不干事
,這是《詩經(jīng)》中“素餐”的寫作原因
。從前二虢之所以不辭卻兩國的重任,是由于其品德高厚;周公
,召公之所以不推讓燕
、魯?shù)姆獾兀怯捎谄涔诰薮蟆
,F(xiàn)在我承受國家重恩
,迄止今日已經(jīng)三世了。正趕上陛下聽政
,國家太平之際
,深受您恩澤的沐浴,以及道德教化的浸潤
,可以說是太榮幸了
。而我被封以東方藩王之位,享有侯王之爵
,身穿的是輕暖之服
,口吃的是奇珍百味,眼看的是美麗的女色
,耳聽的是絲竹樂曲
,這都是爵位高俸祿厚的原因。退而回想古時接受爵祿的人
,和我現(xiàn)在大不一樣
。他們都是立下功勞以助國家,輔佐君主施惠百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我既沒有可稱道的品行
,又沒有可記載的功業(yè)
,倘若這樣一直到老,對國家朝廷毫無益處
,將不能免于被詩人譏為“彼其”
。因此上慚我的玄冕,下愧我的印綬
。
現(xiàn)在國家統(tǒng)一
,九州安然,然而西望還有不服調(diào)遣的蜀國
,東邊還有不臣服的吳國
,使邊境的將士們不能解下衣甲,謀臣們也不能高忱無憂
,我特別想統(tǒng)一中國,確實達到太平和順的程度
。所以后啟消滅有扈而夏朝功業(yè)昭著
,成王攻克商、奄而周朝功德顯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陛下以圣明之體治理天下
,想要完成文王、武王的大業(yè)
,達到成王
、康王的興盛,選拔人才
,授與官職
,用方叔、召虎一般的臣子
,鎮(zhèn)守邊境
,充當(dāng)國家的爪牙,可以說是很合適的
。然而高鳥未被射中
,淵魚沒被釣上來,恐怕射鳥釣魚的方法還有不完善的地方
,昔日耿弇不等待光武
,急忙出擊張步,稱不把敵人留給君父
。所以衛(wèi)士聽到車軸的響聲以劍自殺
,雍門子狄看到越軍至境也拔劍自刎。象以上二人
,難道是討厭生存而崇尚死亡嗎?確實是由于痛恨輕侮侵犯了君主
,才這樣做的
。君王寵愛臣子,為的是鏟除憂患
,帶來好處;臣子侍奉君主
,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平定叛亂,以自己的功績報效君主
。從前賈誼剛滿二十歲
,要求出任屬國之官,立志系匈奴王的脖子而將其置于死地;終軍以十八歲的年紀
,出使南越
,想要一條長帶子,把南越王捆綁到漢朝的北宮門下
,以上兩個臣子
,難道是喜歡在君主前夸大自己而在世人前炫耀一番嗎?他們是心志郁悶不快,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為明君效力的緣故
。從前漢武帝給霍去病修建府第,他推辭說:“匈奴不消滅
,我無心顧及家事!”而為國分憂
,忘卻家事,不惜生命
,解除國難
,這正是忠臣的心愿。現(xiàn)在我身居京城之外的藩國
,不能說待遇不優(yōu)厚
,但晚上不能安然入睡,吃飯來不及仔細品嘗
,其原因就是憂慮吳
、蜀二方還未平復(fù)。
我曾經(jīng)見過先朝武皇帝及其武臣老將
,年老過世者也有所耳聞
,深受他們的影響。時至今日
,雖然也可以說賢才不少
,老將舊兵,還熟悉攻戰(zhàn)之道
,我不自量力
,以奉獻生命、為國盡忠當(dāng)成自己的志向
,或許可以立下微小功勞
,以報答所受的大恩
。倘若陛下您頒布一道特別詔書,使我能夠發(fā)揮出微小的作用
,或是西屬大將軍指揮
,統(tǒng)領(lǐng)一校人馬,或者是東屬大司馬指揮
,統(tǒng)領(lǐng)一支船隊
,一定能夠冒著危險,馳騁舟騎
,短兵接戰(zhàn)
,身先士卒。雖不一定能夠擒獲孫權(quán)斬首諸葛亮
,或許可以俘虜敵軍大將
,殲滅敵軍士兵,一定以片刻的勝利
,以掃除終身的慚愧
,使得英名垂于史冊,事跡列于朝典
。即使是戰(zhàn)死在西蜀境內(nèi),或是頭顱懸掛在東吳宮闕之上
,也如同我的再生之時
。若是我的微小才能得不到試用,直至去世功名無聞
,只是白白地擁有尊榮而豐壯的身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