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古藺雙沙,有一處人稱桃花源的地方,那便是陳坪村下轄的蜂巖古村莊,2018年被國家列入全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現(xiàn)有69戶人家,近300號人口。該村莊吳姓占比百分之九十九,據(jù)說吳姓先祖從明末開始在此定居繁衍,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始有此規(guī)模,不能不讓人感嘆。
我去該村莊考察,即便去年水泥路已硬化修通,也不得不讓人驚嘆此路的艱險難行:山勢陡峭、刀砍斧劈、路窄坡陡、急彎險峻??上攵?,在公路未通達之前,在重重群山的圍困中,此地的閉塞,真乃世外桃源之地矣。
此村落離陳坪村村委會有十多公里,距古藺雙沙鎮(zhèn)四十多公里,公路未通之前,村莊里大多數(shù)人都未去過鎮(zhèn)上,祖祖輩輩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莊背靠鳳凰山,右有豬嘴巖,左臨猴精巖,下有象鼻子山,在四圍高峰懷抱里,古村寧靜、祥和、安謐。清澈、平靜的范家河從遠方麻城高山下緩緩流來,滋養(yǎng)了古村落的土地、莊稼和生命,也由此給古村落帶來了靈性。鳳凰山腰的無數(shù)梯田、稻谷,一年又一年的飽滿、清香,成為吳姓人家能夠生存的首要條件。由此花卉植物蔥蘢茂盛,芬芳迷人。村前山梗上的那顆黃果樹,早已枝繁葉茂,根深腰壯。據(jù)說村落有多久的歷史,這顆黃角樹便有多久的歷史。現(xiàn)在,村里人把它更名許愿樹,眾多條狀型紅綢系于它的枝條上,顯示眾多生靈對它的尊重和愛戴。自然的神靈在這棵樹上展示了它濃郁、沁人、蔭庇的和諧,讓我感知了它的寬容和良善。當我在樹前祈禱,我瞬間感知了自然的宏闊,云濤如河流,洶涌向前,萬道霞光洗滌著我的靈魂,讓我心境明亮而徹悟。
明末時期,朝廷無能腐敗,農(nóng)民起義軍風起云涌,吳氏先祖預感明朝將亡,為了族群的安危和血脈的延續(xù),故幾經(jīng)勘尋,最后選定蜂巖為落腳避世之地。其實,吳氏先祖,在整個明朝時期,是從江南一帶征召入伍,隨明軍平定邊疆之亂而享有軍功之人,從士卒升為將軍,長期世襲爵位俸祿而駐守邊疆。在世事變遷、朝代更替過快的歲月,個人縱有蓋世武功和謀略超群的才能,在時代洪流面前,也實屬無回天之力的無奈。
我在古村落徜徉,青石板和青石、鵝卵石鋪就的街道,木板門和木板墻面,斗拱穿梁的房屋和沉重石柱,雕花廊轅和門窗,青瓦天井,磨盤,豐谷車等等,無不讓我感嘆唏噓。
這種沉寂,怡人、舒爽,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令我羨慕。我在吳華永家院子的木墻上,看見那些圓木蜂筒,想那蜂蜜應該是上等佳品。老吳的老伴看我喜歡,便拿了一罐讓我品嘗。傳說多年前,吳氏先祖定居此地不久,發(fā)現(xiàn)附近山崖上有一窩野蜂,族人便把他們捕來家訓,訓化后,野蜂產(chǎn)的蜂蜜非??煽?,吳氏族人將此作為當?shù)匾淮筇禺a(chǎn),自產(chǎn)自食,為了感恩,特將此地改名蜂巖村。久之,蜂巖蜜果遠近聞名,慕名購之者絡繹不絕,無奈產(chǎn)量少,遠遠供不應求。據(jù)說,村莊附近的猴精巖還出產(chǎn)靈芝,但這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植物花卉在這里四季綻放,又遠離城鎮(zhèn)人煙,為蜜蜂的生存、采粉、釀造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春夏之交,野櫻桃花,野酸梅花、香花刺、羊屎條、杜鵑、千里光、蒲公英、油菜花、脆紅李、甜橙、豌豆、胡豆等花卉爭相綻放于山嶺坡頭,田埂河岸,沁人心脾的多味芬芳惹得蜜蜂們爭先恐后辛勤勞作,生怕辜負了時光的美好和上蒼的恩賜。而秋冬之季,茂果花、沙蟲葉、黃果花、稻花又接踵而至,為蜜蜂們的再度辛勞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如此美好的環(huán)境,所釀造出的蜜汁,非上等有機絕品,不為人道矣。
在古村落,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吳家祠堂,祠堂名三讓堂,是一座諾大的木質(zhì)堂屋。在這里,你能了解到吳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也能知曉蜂巖村吳氏一族的前世今生。
吳氏緣起,實乃秦伯始。據(jù)史料記載,先秦時期,商衰周強,古公生子三,長秦伯、次仲雍、三季歷,而歷生子昌,有盛德,古公欲傳位季歷以及昌。后秦伯窺其意,便與弟仲雍托為采藥,逃往荊蠻,斷發(fā)文身,示不可用。這是一讓,表明絕不爭王位的決心。及古公卒,秦伯仲雍歸國赴喪,哭立于門外不立,這是二讓,再次表明自己的決心。喪事畢,復還荊蠻,季歷立。這是三讓,故先圣孔子都稱秦伯為至德。至天下一統(tǒng)后,昌封秦伯之逃荊蠻地為吳,立為吳秦伯,由此,吳姓實始秦伯,為始祖云。
之所以要說起上面這個故事,是因為與下面的文字有關(guān)。
前面講過蜂巖村落的吳氏一族,其先祖系明代因平定邊亂有功而世襲傳世的,后因避亂而移居于此。但其族訓家風一直秉承了吳氏先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所以族人歷經(jīng)幾百年時光的汰洗,依舊枝繁葉茂,長盛不衰。
以文武德功忠孝信七字為族訓的人生宗旨,在封建社會的族訓里,應該是偉大而崇高的,難怪明代學者楊繼盛在讀到這部吳氏族譜時,連稱“如獲奇珍”。要知道,吳氏族譜還在宋徽宗時。便得到了圣上首肯,并誥封修繕公之于眾。這種族訓家風的遺傳教育,應是一個民族優(yōu)秀文化教育的補充,實乃在昌明社會里,才有可能得到實現(xiàn)。
當社會嬗遞,吳氏族群在明末與國家一起遭遇不幸之時,在蜂巖村定居并穩(wěn)定下來以后,其先祖審時度勢,又對族訓家風進行了增刪:但愿吾家子孫,耕者勤南畝,則衣食有資,讀者苦難窗,而科甲有望,敦孝悌,盡忠恕,循循于規(guī)矩之中,存禮儀、養(yǎng)廉恥,兢兢于禮法之內(nèi),護祖著,驚宗族,勿為其所不為,勿欲其所不欲,庶幾根深葉茂,而后之子孫漸昌大矣。
其一脈相承的人文追尋,忠厚仁義的不二選擇,謙讓奮進的傳統(tǒng)美德,禮法遵循的長短尺度,在吳氏宗族中都得到了切切的踐行。
一九三五年的春夏之交,一支紅軍小分隊路過蜂巖村,受傷的紅軍戰(zhàn)士鄭禮龍只得留下養(yǎng)傷。是吳華永的父親等眾鄉(xiāng)親,收留并養(yǎng)好了江西紅軍鄭禮龍的傷病,無法找到大部隊的鄭禮龍,被鄉(xiāng)親們熱情收留,他以一手熟練的編制手藝,教會了鄉(xiāng)親們編竹筐、竹籬等農(nóng)用和家用竹器,至今,老吳家里還保存了多件鄭禮龍老紅軍留下的竹器,那不僅僅是一件件精美的竹器,更是紅軍與干人的深情見證,是歷史回聲中最動人的一幕。
因為鄭禮龍不僅教會了鄉(xiāng)親們手藝,還向鄉(xiāng)親們傳輸了紅軍思想,要讓全天下窮人吃得起飯、穿得起衣、住得上房,人人平等的社會思想。老吳的父親因此積極進步,解放后協(xié)助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匪患、搞土改,后來還當上了人民政府的副鄉(xiāng)長。改革開放,精準扶貧,如今公路修進了蜂巖村,吳姓人家的鄉(xiāng)親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種甜橙、養(yǎng)蜜蜂、搞旅游……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不變的,唯有那族訓家風中流淌出來的和睦、良善、謙和、熱情與笑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4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