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剡溪春色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王十朋:剡溪春色賦
王十朋
地屬甌越,邑為剡溪。氣聚山川之秀,景開圖畫之齊。雖禹穴之小邦,樓臺接境,實仙源之勝地,桃李成蹊,清環(huán)戴水之流,翠列姥岑之岫。
登樓而望也,南接臺溫之左。按圖而察也,此據越杭之右。藹極目之云霄,簇連甍之錦繡。一十八里春風,城郭觸處爭新;二十七鄉(xiāng)暮雨,溪山望中發(fā)秀。時其為千室之壯觀,非七縣之同班;臺榭入萬家之風月,簾櫳卷百里之江山。雕鞍驟兮落花亂;香陌晴兮芳草閑。劃槳逵溪,搖蕩綠波之上;流鶯剡塢,緡蠻紅樹之間。豈不以柳暗東門,梅肥西嶺?美地秀玉山之嶂,洞天麗金庭之景;酒旗搖翠幕之風,池水浸紅樓之影。滌塵僧舍,瀑飛二鹿之泉;泛雪茗甌,香汲五龍之井。
大抵繁華之地,莫羨于西蜀;尊貴之地,莫甚于京師。何此一邑,名皆四馳。蓋念地雖僻而物甚美,勢皆壯而人不卑;非獨一時之秀,實為千古之奇。琴跡不存,尚垂芳于安道;墨池猶在,更留譽于羲之。自是,雨中橫東渡之舟,月下引南樓之笛;凄然而瀟渚莫并,富矣而洛陽可敵。青山東望,曾經安石之游;綠水南流,尚有阮仙之跡。雨過煙墟,叢叢綠蕪;渭水依稀之地,輞川仿佛之圖,或氣融于廣莫,或嵐霽于虛無。翠滴嵊峰,多步花朝之履;碧分越水,曾回雪夜之桴。
嗚呼!新昌隘而風物疏,上虞巋而林麓險;謂姚江暨陽之足亢,雖會稽山陰而曷慊。信乎!此地誠有可觀者焉。然則,蕭山瀟灑莫過于古剡。
浙東剡溪的山光水色一直是以其清朗秀麗而著稱?!督B興府志》說:“自晉王子猷訪戴而溪名乃顯,故一時名流為山水勝游者,必入剡?!贝撕?,文人雅士即以剡溪為山水勝地,每欲前往一游。李白也向往這一神仙境地,曾有“自愛名山入剡中”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詩句。
王十朋這篇賦運用鋪敘寫景的手法,具體地、多角度地為我們展現了剡溪的美妙春色。
《梅溪王先生集·序》稱王十朋詩文“渾厚雅淳,和平坦蕩?!边@和他巧于“經營位置”和追求詩情畫意密切相關?!敦呦荷x》寫景講究背景的設置、遠近虛實的間隔、色彩的濃淡,全文無一句不寫景,而抒情、議論皆寓其間,給人以居高臨下,從容不迫的美感。山水城郭、風月云雨、流鶯扁舟,點到為止,又抓住一個“春”字,把繁雜的景致組織得有條不紊。
開篇點明方位后,總括剡溪景秀氣清的特點?!皻饩凵酱ㄖ?,景開圖畫之齊”兩句,寫盡剡溪山水清奇靈秀、宛然如畫的境界。這幅畫又是以綠色作為底色的。一條延伸到溪頭的小路,遍植桃李,春色驕人。還有環(huán)山而流,清冽明澈的碧水,聚著無數青翠蒼綠的峰巒,山青水秀,不知是山水凝聚了綠還是綠融化了山水,明凈如洗的綠色使文章充滿了寧靜、清新的美感。而在這綠的底色上,作者用三個對句,寫了登樓眺望所見的剡溪全景。
剡溪南接臺州、溫州之左,北據越州、杭州之右。作者先是避開正面描寫,一筆宕開,設計了一個宏大的背景:極目遠望,萬里長空飄浮著悠悠白云;低頭俯瞰,大地蒼茫,連接著座座錦繡建筑。作畫先取其勢的手法在此被巧妙地借用了。語言的妙處又在于靜景動寫:春風過處,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柳條抽出新枝,紅杏探出墻頭。一切生機都在“爭”字中再現。云沉日起,雨隨風至,暮雨下,二十七鄉(xiāng)的一番朦朧景致,也濃縮在“發(fā)秀”兩字之中了。這兩句,雖是實寫,但精神卻在虛處,只用“爭”、“發(fā)”二字,而剡溪春色便在開闊的場景中鮮明可感。這種開闊場景之壯麗,又禁不住使作者發(fā)出了“時其為千室之壯觀,非七縣之同班”的感嘆。
然后作者挑開那一層濛濛煙雨之簾,筆觸開始深入到春的每一個腳步中去。他先選擇了臺榭、簾櫳,將筆一縱,出口就是“萬家風月”,“百里江山”,卻又不一一寫開,神思一動,又將景色濃縮到一點:“雕鞍驟兮落花亂,香陌晴兮芳草閑”。馬蹄狂奔,卷落一陣紅雨;麗日香陌,閑曠了幾多芳草。同是潛藏著春意的景,一鬧一靜,反差之大可謂甚也。而細細體會,又感到鬧中有靜,靜中有鬧,耐人尋味。
只是春風不等人,作者的視角當然隨之而變。搖一葉扁舟,漂蕩在溪水之上。人在船上觀景,船動岸上的景色也在動,黃鶯穿梭于紅樹之間,東門是隱隱約約一片垂柳,西嶺是朦朦朧朧一園紅梅。近的酒旗、紅樓,遠的玉山,金庭。舟的緩緩前行,景色也隨之變化。遠近結合,動靜相兼,柳暗花明,錯落有致。作者并不沉醉于輕舟漂浮的快樂之中。下得舟來,二鹿山上,僧舍之前小憩片刻。眼前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泉下的僧舍,則在水霧的洗滌中,以其特有的土黃色,為碧山增添了古樸氣息。此時一杯香茶在手,仙源勝地之感油然而生。一陣欣喜,深切地感到“此一邑”,實可與繁華的西蜀,尊貴的京師相媲美,從而將剡溪春色推向最美的境界。
至此,作者用鋪敘的手法、行云流水般的筆調,連用一串對偶,為讀者提供了一幅又一幅畫面。每個畫面真實、清晰,大量的視覺形象和濃重的主觀情調相配合,形成了剡溪的秀麗、明媚的春光,再現了剡溪春天的生機。
全文若就此結束,“一時之秀”也盡在眼前了。而作者為文所謂“渾厚”,誠如杜甫稱剡溪之景為“渾秀”。一個“渾”字,體現了意景合一的境界,這就比單純地寫景要深遠得多。作者稱剡溪為“千古之奇”就暗示了下一步文章的構思。
據考,王十朋是紹興二十二年(1221)三月入剡的。由于以前已經到過剡溪,所以第一天就留下了“定知此境撩鄉(xiāng)思”的詩句,可見,這篇賦雖寫的是剡溪春色卻隱藏了家鄉(xiāng)梅溪的影子。他之所以極盡鋪敘之能事贊美剡溪,其實正是寄托了一份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這種鄉(xiāng)思在明媚清麗的春日里尚為熱鬧所掩飾,然而在夜色煙雨之中卻再也壓抑不住了。
從“琴跡不存”開始,短短六個對句,用了六個典。一面是以戴安道、王羲之、謝安石、阮肇等人的遺跡來印證剡溪為“千古之奇”之境,曾吸引過歷代的文人雅士。同時也靠這些典故,渲染空間和氣氛,運實入虛,抒發(fā)對清靜、安寧生活的羨慕之情。用典非但沒有破壞詩人苦心經營的景色,而且六個典故全在寫景過程中帶出,毫無堆砌之感。只在墨池邊、阮仙寺旁、木筏之上,添了王羲之等人的影子,可謂添事入景,引人入景,古今同景,物我兩諧,達到了意境兩渾的境界。
春天的細雨留住了東渡之舟。淡淡的月光之下,一曲悠揚的笛聲,從高樓飄入孤舟,舟雖不動而笛聲飛響,激起了心中的漣漪。此情此景雖曰“凄然”,卻是“富矣而洛陽可敵。”這里確有孤寂的羈情,有面對朦朧水月時,盤繞胸間的縷縷輕愁,但同時也飽含了對月夜清景的無限贊美。詩情畫意,人和景之間達成了無隙的默契。濛濛煙雨之下的村落、不見邊際的綠草、蒼??諘绲拇蟮睾驮旗F彌茫的天空的描寫,更是寓有限于無限,虛空里傳動蕩,神明里透幽深,著力地寫出了一個秀字。抒情的主體和清美的客體合二為一了。
這樣,剡溪春色中既有活躍的具體的生命和縱橫馳騁的形象,又有無意中的追求,透視自然對于人的精微的作用。生動活潑的“秀”,是一幅工筆畫;幽深空闊的“渾”,是一幅寫意畫,靠作者的思想情感為紐帶諧調地融合在一起,充分顯示了賦鋪敘寫景的長處,形成了這篇賦在寫景寫意上的最大特色。
結尾時,作者又一次以新昌、上虞等浙東景致與剡溪比較,發(fā)出了“蕭山瀟灑莫過于古剡”的贊美,更映襯出剡溪的無限美好。
這篇賦巧于置景,渾秀融合,言近旨遠,辭淺情深,的確是山水文學中的一篇佳作。
剡溪的相關詩文原文
浮曹娥江上,鐵面橫波,終不快意。將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漁火村燈,與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靜,犬吠聲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過清風嶺,是溪江交代處,不及一言貞魂。山高岸束,斐綠疊丹。搖身聽鳥,杳小清絕,每奏一音,則于巒謬答。秋冬之際,想更難為懷,不識吾家子猷,何故興盡?雪溪無妨子猷,然不大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厲心脾,豈其可!過畫圖山,是一蘭苕盆景。自此萬壑相招赴海,如群諸侯敲玉鳴裾。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壯臺作砥柱力,脫幘往登,涼風大飽。城南百丈橋翼然虹飲,溪逗其下,電流雷語。移舟橋尾,向月磧枕嗽取酣,而舟子以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
翻譯
(我)乘舟泛游在曹娥江上,江波不順,令人感到不愉快??斓竭_三界址時,江色迷人:漁船與村中的燈火,與皎潔的月亮相連接,沙子明凈,山中安靜,狗叫聲就像豹子一般,(都)不知道自己還在船上了。天快明的時候,過了清風嶺,就是剡溪、曹娥江交接的地方了,(以至)來不及吊唁曹娥的貞魂。山很高,河岸緊夾河水,紅綠相間,交錯堆疊,搖著船槳聽鳥叫聲,(鳥兒的叫聲)小得就要消失了,四周十分清幽,每每彈奏一下,四周的山巒都響起了回音。在秋冬交接的時候,更令人難以忘懷,不知道我家子猷為什么會沒了興致呢?下雪的剡溪對子猷是沒什么妨礙的,然而又怎么受得了戴逵以禮度自處的那一套呢?文人行為是不厚道的,往往意謂借非難別人來使自己的心情痛快,那怎么可以呢?(我)經過畫圖山,這山就如人造的蘭苕盆景一樣美。從這里開始,連綿的高山澗谷爭相向海奔赴,有如諸侯穿著禮服,佩戴玉器,走動時發(fā)出響聲。在狹小曲折的溪流久了,才得到了能使眼界一下開闊起來的地方。山崖上有山城,到了晚上人煙稀少,水口有結實的石臺作砥柱,(我)脫下頭巾往山上登去,涼風大作。城南的百丈橋如鳥張開翅膀一般,又如彩虹彎下腰,兩端像在飲水一般。溪水在下游逗留,像閃電流過,又像雷在說話。朝橋尾的方向行舟,向月磧躺著含水漱口,酣飲自樂,而舟子因為我為何不靠岸,正在低聲埋怨不該服侍我。
李白有詩“此去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雖然剡溪興,不異山陰時”。杜甫詩日“剡溪蘊異秀,天姥引歸帆”。王十朋也有《剡溪春色賦》吟詠剡溪風光。這些杰出的詩篇更為剡溪增添了無限的意趣。晉王子猷(徽之)雪夜訪戴的故事很有名,使此溪聲名益顯。羅隱詩:“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來。”李端詩:“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尋?!狈礁稍姡骸皡f灣街瀨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
關于詩畫剡溪的詩句1.形容剡溪景色的詩句李白 秋下荊門江樹空,布帆無羌掛秋風。
此行不為魲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即剡溪。
詩人來自名山大川,卻特意前往旲越剡中賞山水,可見此山水之麗。李白在《夢游天姥山留別》詩曾寫下,“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神往夢至之意躍然紙上。
此行不為魲魚膾,是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秋風中想到家鄉(xiāng)的鱸魚莼菜味美,便棄官而歸,李白用此典,更強調自已對越中山色的喜愛,是為了峻山麗水而赴剡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桋,半壁見誨曰日,空中聞天雞,等等。
《夢游天姥山留別》詩中大多寫剡溪景色,不累舉。
2.關于詩畫的古詩詩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唐·白居易)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宋·王慕漪)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明·佚名)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唐·杜甫)
個個詩家各筑壇,一家橫割一江山(宋·楊萬里)
六十余年妄學詩,功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如是金丹換骨時(宋·陸游)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宋·陸游)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虛一點是吾師(清·袁枚)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
枕上詩篇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宋·李清照)
采石江邊一抷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佚名)
詩思禪心共竹閑,任他流水向人間(唐·李嘉佑)
詩家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元·元遺山)
詩書焚后今猶在,到底阿房不耐燒(清·丁堯臣)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宋·朱敦儒)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晉·陶淵明)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清·袁枚)
誤把抄書當作詩(元·元遺山)
哦詩不睡月滿船,清寒入骨我欲仙(宋·陸游)
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作詩苦(唐·李白)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
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清·龔自珍)
清詩句句盡堪傳(唐·杜甫)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唐·李白)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唐·杜甫)
書
出門無侶漫看書(宋·蘇軾)
生來不讀半行書,只把黃金買身貴(唐·李賀)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宋·文天祥)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明·佚名)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宋·陸游)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明·袁凱)
百無一用是書生(清·黃景仁)
相見或因中夜夢,寄來多是隔年書(唐·羅鄴)
三日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民國·吳芳吉)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宋·陸游)
但知家里俱無恙,不用書來細作行(宋·黃庭堅)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唐·杜甫)
閑里生忙為著書(清·袁枚)
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清·陳恭尹)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宋·晁沖之)
詩書焚后今猶在,到底阿房不耐燒(清·丁堯臣)
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
誤把抄書當作詩(元·元遺山)
酒到醒時愁復來,書堪咀處味逾久(清·陶十璜)
酒是治愁藥,書是引睡媒(宋·陸游)
留得累人身外物,半肩行李半肩書(清·張問陶)
畫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唐·高蟾)
不向情田種愛根,畫樓寧負美人恩(民國·林紓)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唐·韋莊)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宋·蘇軾)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朱慶余)
畫家不解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明·孫承宗)
畫圖省識春風面(唐·杜甫)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明·思宗)
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清·梁紹壬)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清·袁枚)
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宋·蘇軾)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唐·溫庭筠)
一生依樣畫葫蘆(宋·陶谷)
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宋·歐陽修)
資料來自:/ywfj/scxj/scxj87.htm
3.描寫剡溪的唐詩有多少首人生不相見
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
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
鬢發(fā)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
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
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
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
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
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
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
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
世事兩茫茫
4.李白描寫嵊州剡溪的詩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李白《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淮海對雪贈傅靄》:興從剡溪起,思繞梁園發(fā)。
李白《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忽思剡溪去,水石遠清妙。
李白《秋山寄衛(wèi)尉張卿及王征君》:雖然剡溪興,不異山陰時。
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多沽新豐醁,滿載剡溪船。
5.形容剡溪景色的詩句李白 秋下荊門江樹空,布帆無羌掛秋風。
此行不為魲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即剡溪。
詩人來自名山大川,卻特意前往旲越剡中賞山水,可見此山水之麗。李白在《夢游天姥山留別》詩曾寫下,“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神往夢至之意躍然紙上。
此行不為魲魚膾,是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秋風中想到家鄉(xiāng)的鱸魚莼菜味美,便棄官而歸,李白用此典,更強調自已對越中山色的喜愛,是為了峻山麗水而赴剡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桋,半壁見誨曰日,空中聞天雞,等等。
《夢游天姥山留別》詩中大多寫剡溪景色,不累舉。
6.剡溪的相關詩文原文浮曹娥江上,鐵面橫波,終不快意。
將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漁火村燈,與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靜,犬吠聲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過清風嶺,是溪江交代處,不及一言貞魂。
山高岸束,斐綠疊丹。搖身聽鳥,杳小清絕,每奏一音,則于巒謬答。
秋冬之際,想更難為懷,不識吾家子猷,何故興盡?雪溪無妨子猷,然不大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厲心脾,豈其可!過畫圖山,是一蘭苕盆景。
自此萬壑相招赴海,如群諸侯敲玉鳴裾。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
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壯臺作砥柱力,脫幘往登,涼風大飽。
城南百丈橋翼然虹飲,溪逗其下,電流雷語。移舟橋尾,向月磧枕嗽取酣,而舟子以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翻譯(我)乘舟泛游在曹娥江上,江波不順,令人感到不愉快。
快到達三界址時,江色迷人:漁船與村中的燈火,與皎潔的月亮相連接,沙子明凈,山中安靜,狗叫聲就像豹子一般,(都)不知道自己還在船上了。天快明的時候,過了清風嶺,就是剡溪、曹娥江交接的地方了,(以至)來不及吊唁曹娥的貞魂。
山很高,河岸緊夾河水,紅綠相間,交錯堆疊,搖著船槳聽鳥叫聲,(鳥兒的叫聲)小得就要消失了,四周十分清幽,每每彈奏一下,四周的山巒都響起了回音。在秋冬交接的時候,更令人難以忘懷,不知道我家子猷為什么會沒了興致呢?下雪的剡溪對子猷是沒什么妨礙的,然而又怎么受得了戴逵以禮度自處的那一套呢?文人行為是不厚道的,往往意謂借非難別人來使自己的心情痛快,那怎么可以呢?(我)經過畫圖山,這山就如人造的蘭苕盆景一樣美。
從這里開始,連綿的高山澗谷爭相向海奔赴,有如諸侯穿著禮服,佩戴玉器,走動時發(fā)出響聲。在狹小曲折的溪流久了,才得到了能使眼界一下開闊起來的地方。
山崖上有山城,到了晚上人煙稀少,水口有結實的石臺作砥柱,(我)脫下頭巾往山上登去,涼風大作。城南的百丈橋如鳥張開翅膀一般,又如彩虹彎下腰,兩端像在飲水一般。
溪水在下游逗留,像閃電流過,又像雷在說話。朝橋尾的方向行舟,向月磧躺著含水漱口,酣飲自樂,而舟子因為我為何不靠岸,正在低聲埋怨不該服侍我。
李白有詩“此去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雖然剡溪興,不異山陰時”。杜甫詩日“剡溪蘊異秀,天姥引歸帆”。
王十朋也有《剡溪春色賦》吟詠剡溪風光。這些杰出的詩篇更為剡溪增添了無限的意趣。
晉王子猷(徽之)雪夜訪戴的故事很有名,使此溪聲名益顯。羅隱詩:“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來?!?/p>
李端詩:“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尋。”方干詩:“協灣街瀨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5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