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上) 《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啵洳蝗势澤跻?,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注釋〕 園圃:種果樹為園,種菜為圃。 非:非難、非議、責怪。 上為政者:在上面為政者,即當官者?!〉茫旱弥!∫裕阂驗椤!≈粒褐劣?。 攘:偷盜、竊取?!∪闺u豚:豕,豬;豚,小豬?!∑潱和ā白獭?,更加?!∫婧瘢焊由钪?。欄廄:牛欄馬廄。取:偷取。茍:假如。不辜:無辜。扡:即“拕”,同“拖”,奪取。譽:稱贊。謂之義:說合乎義。別:區(qū)別。若以此說往:如果按此說推論下去。往,去,此作類推。當此:對此。情:誠、果真。書:寫、記載。奚:何、什么。說:說詞、理由。辯:通“辨”,辨別、分辨。亂:混亂。
(燕永成)
〔鑒賞〕“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繼儒學而創(chuàng)立的墨學,有一整套治國方略,用以糾正當時社會的弊病。墨子將其歸納為十個方面:“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墨子·魯問》)
墨子生活于戰(zhàn)國初年。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典型的“弱肉強食”的時代,西周初期由周公制定的那套禮樂制度早已被破壞,因此春秋時期的孔子已對“禮崩樂壞”的狀況感慨不已;到了戰(zhàn)國時代,連春秋五霸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號也已成空谷回聲,代之而起的是永無休止的兼并戰(zhàn)爭,終于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戰(zhàn)國七雄又都雄心勃勃地為擴大地盤,主宰江山而發(fā)動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對于獲勝的諸侯而言,當然是一筆大的財富,可以掠奪到大量的土地、人口、寶物。然而帶給人民的卻是無窮無盡的災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墨子·非樂》),每場戰(zhàn)爭之后,尸橫遍野,白骨森森。
出身“低賤”而又學識淵博、技藝超群的墨子對于民眾的疾苦給予深切的同情,他認為社會之所以出現(xiàn)混亂、戰(zhàn)爭,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缺乏愛心,各人只知道愛己利己,并為此不惜去欺凌和損害別人的利益。為了解決這種狀況,他提出了“兼愛”的主張,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兼愛(中)》)。這是政治倫理層面的準則,而在實際行動中則要制止戰(zhàn)爭。為此,墨子寫了《非攻》,講述戰(zhàn)爭的禍害,駁斥那些好戰(zhàn)者所散布的戰(zhàn)爭理論,希望以此制止戰(zhàn)爭。
《墨子》一書中,《非攻》有上、中、下三篇,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闡述他反對戰(zhàn)爭(攻即相互攻伐)的道理,尤其是《非攻(上)》向來為人所稱引。文章先寫:“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睆囊患∈陆沂境鰡栴}的實質(zhì)——“虧人以自利”。接著,他又舉出“攘人犬豕”、“取人牛馬”、“殺不辜人”的事實,由小到大,由輕及重,指出“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的道理。之后文章又從殺人罪寫起:“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推導出殺十人、殺百人就有十死罪、百死罪,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不義”行為。最后以如今諸侯發(fā)動戰(zhàn)爭,攻城掠地,殺人如麻,則其罪孽又是何等深重。文章由近及遠,層層遞進,將道理講得十分透徹,號召大家共同譴責不正義的戰(zhàn)爭,并痛斥了那些為戰(zhàn)爭大唱贊歌的所謂君子們是不辨黑白,不明是非的人。
墨子反對寫文章過于講究文辭華麗,他認為太注重文采會使讀者光注意文章的表面形式而忽視文章所要闡述的深層道理。然而,要宣傳自己的主張,就必須使文章寫得令人信服,為此,墨學注重于采用邏輯推理的方法,《非攻(上)》便是其典型之作。墨子提出“察類明故”的論辯法,“類”即概念的類別,“故”是原因?!斗枪ァ分校瑥摹案`其桃李”、“攘人犬豕”、“取人馬?!钡刃袨橹?,歸納出“虧人以自利”的“類”來,作為推論的前提;然后用殺一人、殺十人、殺百人的罪行之輕重,推論到諸侯發(fā)動戰(zhàn)爭,殺人愈多而罪愈重的結論。由類比法展開,層層推進,顯得極有說服力。
《非攻(中)》以春秋末年發(fā)生的吳越之戰(zhàn)和晉國的韓、趙、魏三家聯(lián)合消滅智伯的故事,說明窮兵黷武者必將自取滅亡這樣一個道理。其采用的就是該篇開頭所說的“以往知來,以見知隱”的說理方法。
墨子不僅是反對戰(zhàn)爭的倡言者,而且是制止戰(zhàn)爭的實踐者。墨子有一大批弟子,都聽從他的號令,他們善守御,作戰(zhàn)十分勇敢,能夠“赴火蹈刃,死不還踵”?!赌印す敗菲杏涊d,墨子為了保衛(wèi)宋國不受大國楚國的侵略,步行十天十夜到郢都,在楚王面前與為楚國制造了攻城云梯的公輸盤比賽攻守之術,并戰(zhàn)勝了他,終于使楚王放棄攻打宋國的意圖?!赌印す敗菲獙嶋H上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具體實施,文中生動地刻畫了墨子過人的才智與高尚的品格。魯迅《故事新編》曾以此為題材再現(xiàn)了墨子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6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