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東軒記》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蘇轍《東軒記》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
余既以罪①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z其無歸也,許之。歲十二月,乃克支②其欹斜,補其圮缺,辟聽事堂之東為軒,種杉二本③,竹百個,以為宴休之所。然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④;暮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fù)出營職,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以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⑤。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guān)擊柝⑥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xué),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鹽米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⑦而留之。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斗升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xué)故也。嗟夫!士方其未聞大道,沉酣勢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故其樂也,足以易窮餓而不怨,雖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區(qū)區(qū)⑧欲磨洗濁污,睎⑨圣賢之萬一,自視缺然而欲庶幾顏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彼蓋達者之事,而非學(xué)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害,而勢不得去。獨幸歲月之久,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⑩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yōu)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豐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蘇轍記。
【注】
①罪:作者受蘇軾的“烏臺詩案”牽連。②克支:支撐起。③本:株。④尋尺:喻細小之物。自效:愿為別人貢獻自己的力量。⑤不改其樂:《論語?雍也》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雹薇шP(guān)擊柝:守門打更小吏。⑦劫:約束,阻礙。⑧區(qū)區(qū):誠意,專一。⑨睎:仰慕,向往。⑩環(huán)堵:四面為墻,內(nèi)室皆空。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春,在蘇東坡貶謫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的同時,其弟蘇轍因牽連罪被貶往江西筠州(今高安縣)任監(jiān)鹽酒稅。正遇洪水泛濫,借部使者府開辟“東軒”,作為休息的地方。蘇轍此時政治失意與生活煩亂交織,只好借筆以抒發(fā)之。
第一段,記敘開辟“東軒”,“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的公務(wù)繁忙的全天生活,簡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啞然自笑”的無奈心情。一開始,濃墨重涂洪災(zāi)為害:“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滣,水患尤甚?!崩^而突出描寫“敝不可處”,“假部使者府以居”,開辟“東軒”:告郡——借居——郡憐——支斜——補缺——辟軒。這一過程,殊屬艱辛。再以點代面,形象描繪作者“坐市區(qū)”一天的“筋力疲廢”生活。晝坐、鬻沽、爭尋尺、暮疲、昏睡、旦復(fù)出、無能安于東軒、啞然自笑,無奈心態(tài),躍然紙上。從“筠水泛溢”到“敝不可處”,這是天老爺造成的;從“筋力疲廢”到“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這是北宋社會制度造成的。兩者巧妙結(jié)合,天災(zāi)人禍,現(xiàn)象本質(zhì),意在言外。
第二段,從東軒的簡陋日子聯(lián)想到顏回苦學(xué)生活,借顏回“簞食瓢飲”之樂,追求一種“安貧樂道”精神,抒發(fā)其政治失意而又急于排遣的曠達心情。起筆引用顏回簞食瓢飲的美談,是最切合作者此時此地的心態(tài)的。由于政治失意,他暗暗安排出路:“雖不欲仕,然抱關(guān)擊柝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xué),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比欢F(xiàn)實是殘酷的,作者到任后的生活無情地敲碎了他的美夢:做一個勤勞于管理鹽米的小官,就是“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可是每做一事,不免遭“劫”又滯留任上。通過親身經(jīng)歷,作者體會到:顏回“之所以甘心貧賤”,而不肯通過官路以求生,原因是做官有“害于學(xué)”。再從士大夫一面“沉酣勢利”“玉帛子女”“自以為樂”,另一面循理求道,春花秋實,從容自得,才是真正的樂的反正論證,推斷出作者奔走以求的乃是圣賢之樂、“顏氏之?!钡娜松芾恚枰耘徘操H謫后的愁苦?!班捣颉币辉~用得適當(dāng),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我”轉(zhuǎn)到“士”,由個別過渡到一般,順理成章,持之有故。
第三段,由顏回的安貧樂道,聯(lián)想到將來“歸休田里”,抒發(fā)了他“追求顏氏之樂”的超然情懷。開頭,追慕顏回老師孔子“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的“周行天下”、上下求索的史實,同時指出,孔子之舉動屬“達者之事”,而不是一般讀書人所能達到的。接著,袒露出自己追求解放,“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之室而居之”陶潛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愿。最后,回到題旨,頌贊顏回“簞食瓢飲”之風(fēng),“懷思東軒”,走一條“優(yōu)游以忘其老”的人生歸途。
第四段,交代作記時間,增強了“記”的真實感。通過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敘,借題發(fā)揮,成功地刻畫了一位地位雖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貶官形象。
本文從洪水的自然為害之景,寫東軒的居處破敗之狀,從供職的自效、忙碌之姿,寫到日夜精疲、啞笑之態(tài),自然、順理、融情、扣題。再從簡陋的東軒生活,聯(lián)想到顏回的“簞食瓢飲”,從而追求“顏氏之?!薄邦伿现畼贰?,即“安貧樂道”精神,追求“歸休田里”,走陶淵明桃花源式的超然曠達的人生道路。這是作者此時此地官場失意、心煩意亂而又欲求擺脫的必然心理,也是作者寫“東軒記”所深蘊的人生哲理內(nèi)涵。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忠公文鈔》:“入宋調(diào),而其文風(fēng)自佳?!?/p>
蘇轍《東軒記》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蘇轍《東軒記》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
余既以罪①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z其無歸也,許之。歲十二月,乃克支②其欹斜,補其圮缺,辟聽事堂之東為軒,種杉二本③,竹百個,以為宴休之所。然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④;暮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fù)出營職,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以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⑤。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guān)擊柝⑥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xué),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鹽米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⑦而留之。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斗升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xué)故也。嗟夫!士方其未聞大道,沉酣勢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故其樂也,足以易窮餓而不怨,雖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區(qū)區(qū)⑧欲磨洗濁污,睎⑨圣賢之萬一,自視缺然而欲庶幾顏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彼蓋達者之事,而非學(xué)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害,而勢不得去。獨幸歲月之久,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⑩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yōu)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豐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蘇轍記。
【注】
①罪:作者受蘇軾的“烏臺詩案”牽連。②克支:支撐起。③本:株。④尋尺:喻細小之物。自效:愿為別人貢獻自己的力量。⑤不改其樂:《論語?雍也》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雹薇шP(guān)擊柝:守門打更小吏。⑦劫:約束,阻礙。⑧區(qū)區(qū):誠意,專一。⑨睎:仰慕,向往。⑩環(huán)堵:四面為墻,內(nèi)室皆空。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春,在蘇東坡貶謫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的同時,其弟蘇轍因牽連罪被貶往江西筠州(今高安縣)任監(jiān)鹽酒稅。正遇洪水泛濫,借部使者府開辟“東軒”,作為休息的地方。蘇轍此時政治失意與生活煩 *** 織,只好借筆以抒發(fā)之。
第一段,記敘開辟“東軒”,“坐市區(qū)鬻鹽、沽酒、稅豚魚”的公務(wù)繁忙的全天生活,簡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啞然自笑”的無奈心情。一開始,濃墨重涂洪災(zāi)為害:“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滣,水患尤甚?!崩^而突出描寫“敝不可處”,“假部使者府以居”,開辟“東軒”:告郡——借居——郡憐——支斜——補缺——辟軒。這一過程,殊屬艱辛。再以點代面,形象描繪作者“坐市區(qū)”一天的“筋力疲廢”生活。晝坐、鬻沽、爭尋尺、暮疲、昏睡、旦復(fù)出、無能安于東軒、啞然自笑,無奈心態(tài),躍然紙上。從“筠水泛溢”到“敝不可處”,這是天老爺造成的;從“筋力疲廢”到“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這是北宋社會制度造成的。兩者巧妙結(jié)合,天災(zāi)人禍,現(xiàn)象本質(zhì),意在言外。
第二段,從東軒的簡陋日子聯(lián)想到顏回苦學(xué)生活,借顏回“簞食瓢飲”之樂,追求一種“安貧樂道”精神,抒發(fā)其政治失意而又急于排遣的曠達心情。起筆引用顏回簞食瓢飲的美談,是最切合作者此時此地的心態(tài)的。由于政治失意,他暗暗安排出路:“雖不欲仕,然抱關(guān)擊柝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xué),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作者到任后的生活無情地敲碎了他的美夢:做一個勤勞于管理鹽米的小官,就是“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可是每做一事,不免遭“劫”又滯留任上。通過親身經(jīng)歷,作者體會到:顏回“之所以甘心貧賤”,而不肯通過官路以求生,原因是做官有“害于學(xué)”。再從士大夫一面“沉酣勢利”“玉帛子女”“自以為樂”,另一面循理求道,春花秋實,從容自得,才是真正的樂的反正論證,推斷出作者奔走以求的乃是圣賢之樂、“顏氏之福”的人生哲理,借以排遣貶謫后的愁苦?!班捣颉币辉~用得適當(dāng),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我”轉(zhuǎn)到“士”,由個別過渡到一般,順理成章,持之有故。
第三段,由顏回的安貧樂道,聯(lián)想到將來“歸休田里”,抒發(fā)了他“追求顏氏之樂”的超然情懷。開頭,追慕顏回老師孔子“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的“周行天下”、上下求索的史實,同時指出,孔子之舉動屬“達者之事”,而不是一般讀書人所能達到的。接著,袒露出自己追求解放,“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之室而居之”陶潛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愿。最后,回到題旨,頌贊顏回“簞食瓢飲”之風(fēng),“懷思東軒”,走一條“優(yōu)游以忘其老”的人生歸途。
第四段,交代作記時間,增強了“記”的真實感。通過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敘,借題發(fā)揮,成功地刻畫了一位地位雖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貶官形象。
本文從洪水的自然為害之景,寫東軒的居處破敗之狀,從供職的自效、忙碌之姿,寫到日夜精疲、啞笑之態(tài),自然、順理、融情、扣題。再從簡陋的東軒生活,聯(lián)想到顏回的“簞食瓢飲”,從而追求“顏氏之?!薄邦伿现畼贰保础鞍藏殬返馈本?,追求“歸休田里”,走陶淵明桃花源式的超然曠達的人生道路。這是作者此時此地官場失意、心煩意亂而又欲求擺脫的必然心理,也是作者寫“東軒記”所深蘊的人生哲理內(nèi)涵。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忠公文鈔》:“入宋調(diào),而其文風(fēng)自佳?!?/p>
東軒記翻譯及閱讀理解原文
唐宋八大家名篇賞析與譯注(蘇轍卷)余既以罪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z其無歸也,許之。歲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補其圮缺,辟廳事堂之東為軒,種杉二本,竹百個,以為宴休之所。
然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qū)鬻[yù]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莫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fù)出營職,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guān)擊柝,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xué)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鹽米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斗升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xué)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聞大道,沉酣勢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故其樂也,足以易窮餓而不怨,雖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區(qū)區(qū)欲磨洗濁污,睎③圣賢之萬一,自視缺然,而欲庶幾顏氏之樂,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彼蓋達者之事,而非學(xué)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害而勢不得去,獨幸歲月之久,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yōu)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豐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蘇轍記。
譯文
我因為獲罪已經(jīng)被貶做管理筠州鹽酒稅收政策的稅務(wù)官,還沒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濫成災(zāi),淹沒了南岸的市場,漫上了北坡,沖壞了州府的大門。鹽酒稅所就在錦江邊,水災(zāi)尤其嚴重。我來到任所時,房屋破敗,無處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長官作了報告,請求借用戶部巡察使衙門暫居??じL官同情我無安身之處,就答應(yīng)了我的請求。這年十二月,才能免支立起傾斜的房子,修補上倒塌的墻壁,又在廳事堂的東邊蓋了一間小屋,屋前種了二株杉樹,一百來竿翠竹,做為我讀書休息的處所。但是,鹽酒稅務(wù)的差事,以前由三個人來管,我來到這里時,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職離去,所有的事務(wù)都落在我一個人頭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場上,賣鹽沾酒,收豬、魚交易的利稅,與市場上的買賣人,為尺寸的小利爭執(zhí),來盡我的職責(zé)。晚上回業(yè),已經(jīng)筋疲力盡,就昏然睡去,天已經(jīng)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終也不得在所謂的東軒安閑地休息。每天早晚就都從它旁邊出入,回頭看看,不禁使人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無可奈何的苦笑。
從前,我小的時候讀書,曾經(jīng)暗地里責(zé)怪顏回用一個竹器盛飯,一個瓢盛水,住在簡陋的小巷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怡然自樂。我私下認為即使不想從政做官,然而做點看門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而且不妨礙治學(xué),何至于自己貧窮困苦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來到筠州,每天為鹽米這些瑣事辛勤操勞,沒有一天休息的時間。雖然很想離開人聲喧囂、塵土飛揚的市場,擺脫繁雜瑣碎的事務(wù),回到能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品德的場所去,但每每被繁雜的事務(wù)纏繞住而身不由己。從這以后才知道顏回所以甘心貧賤,不肯謀求一斗一升的薪祿來養(yǎng)活自己的原因,實在是這樣的處境對治學(xué)是有害的緣故啊。
唉!讀書人在他還沒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時候,所以他沉醉在權(quán)勢利益之中,為財帛子女經(jīng)營,并以此為樂趣。等到他按著正理而尋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時候,就能擺脫虛華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時就會從容自得,連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顧,何況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種樂趣,足夠?qū)ΩF困饑餓的處境漠視不顧,毫無怨言,即使讓他南面稱王他也不會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我正想以誠摯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學(xué)求道,希望能達到至圣先賢們的萬分之一??墒俏易灾业牟蛔?,而希望差不多達到顏回憂道不憂貧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嗎!
我已經(jīng)被謫這里,雖然知道受職事的束縛不能離開,只希望時間長久了,世人或許能同情可憐我,讓我返回家鄉(xiāng),修建先人留下的破敗家園,蓋起簡陋的房屋來棲身,然后追求顏回安貧樂道的志趣,實現(xiàn)所向望的東軒之樂,優(yōu)哉游哉,其樂無窮,以至不知老之將至。然而這不過是幻想,我是不敢有這樣的希冀的。
元豐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人蘇轍作記。
注解
第一段,記敘開辟“東軒”,坐市區(qū),公務(wù)繁忙的全天生活,簡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啞然自笑”的無奈心情。一開始,濃墨重涂洪災(zāi)為害:“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滣,水患尤甚?!崩^而突出描寫“敝不可處”,“假部使者府以居”,開辟“東軒”:告郡——借居——郡憐——支斜——補缺——辟軒。這一過程,殊屬艱辛。再以點代面,形象描繪作者“坐市區(qū)”一天的“筋力疲廢”生活。晝坐、鬻沽、爭尋尺、暮疲、昏睡、旦復(fù)出、無能安于東軒、啞然自笑,無奈心態(tài),躍然紙上。從“筠水泛溢”到“敝不可處”,這是天老爺造成的;從“筋力疲廢”到“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這是北宋社會制度造成的。兩者巧妙結(jié)合,天災(zāi)人禍,現(xiàn)象本質(zhì),意在言外。
第二段,從東軒的簡陋日子聯(lián)想到顏回苦學(xué)生活;借顏回“簞食瓢飲”之樂,追求一種“安貧樂道”精神,抒發(fā)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曠達心情。人的青春年少最值得追憶。起筆引用顏回簞食瓢飲的美談,是最切合作者此時此地的心態(tài)的。由于政治失意,他暗暗安排出路:“雖不欲仕,然抱關(guān)擊柝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xué),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比欢F(xiàn)實是殘酷的。作者到任后的生活無情地敲碎了他的美夢:做一個勤勞于管理鹽米的小官,就是“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可是每做一事,不免遭“劫”又滯留任上。通過親身經(jīng)歷,作者體會到:顏回“之所以甘心貧賤”,而不肯通過官路以求生,原因是做官有“害于學(xué)”。再從士大夫一面“沉酣勢利”,“玉帛子女”,“自以為樂”,另一面循理求道,春花秋實,從容自得,才是真正的樂的反正論證,推斷出作者奔走以求的乃是圣賢之樂、“顏氏之?!钡娜松芾恚枰耘徘操H謫后的愁苦?!班捣颉币辉~用得適當(dāng),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我”轉(zhuǎn)到“士”,由個別過渡到一般,順理成章,持之有故。
第三段,由顏回的安貧樂道,聯(lián)想到將來“歸伏田里”,抒發(fā)了他“追求顏氏之樂”的超然情懷。開頭,追慕顏回老師孔子“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的“周行天下”、上下求索的史實,同時指出,孔子之舉動屬“達者之事”,而不是一般讀書人所企望得到的。接著,袒露出自己追求解放,“歸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之室而居之”陶潛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愿。最后,回到題旨,頌贊顏回“簞食瓢飲”之風(fēng),“懷思東軒”,走一條“優(yōu)游以忘其老”的人生歸途。
第四段,交代作記時間,增強了“記”的真實感。
通過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敘,借題發(fā)揮,成功地刻畫了一位地位雖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貶官形象。從洪水的自然為害之景,寫東軒的居處破敗之狀,從供職的自效、忙碌之姿,寫到日夜精疲、啞笑之態(tài),自然,順理,融情,扣題。再從簡陋的東軒生活,聯(lián)想到顏回的“簞食瓢飲”,從而追求“顏氏之福”、“顏氏之樂”,即“安貧樂道”精神,追求“歸伏田里”,走陶淵明桃花源式的超然曠達的人生道路。這是作者此時此地官場失意、心煩意亂而又欲求擺脫的必然心理;也是作者寫“東軒記”所深蘊的人生哲理內(nèi)涵。
參考:
【學(xué)習(xí)寶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6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