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zhàn)國策·季梁諫魏王攻邯鄲(魏策四)》原文鑒賞
魏王欲攻邯鄲①。季梁聞之②,中道而反③,衣焦不申④,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⑤,方北面而持其駕⑥,告臣曰: ‘我欲之楚⑦?!?臣曰: ‘君之楚,將奚為北面⑧?’,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唬骸嵊枚啖??!荚唬骸秒m多,此非楚之路也?!唬骸嵊呱??!藬?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yuǎn)耳。今王動欲成霸王⑩,舉欲信于天下(11);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12)。王之動愈數(shù)(13),而離王愈遠(yuǎn)耳(14)。猶至楚而北行也。”
【注釋】 ①魏王:魏惠王。 ②季梁;魏臣。 ③中道:半路。反:通返。 ④焦:皺折。申:伸展,拉平。 ⑤大行:大道。⑥方:正。北面:向北方。駕:指馬車。 ⑦之:往。 ⑧奚為:為什么。 ⑨用:資金,路費(fèi)。 ⑩動:行動。霸王:指霸主之業(yè)。(11)舉:舉動。信:取信。 (12)廣地尊名:使土地?cái)U(kuò)大,使名聲抬高。 (13)數(shù)(shuo音朔):頻繁,次數(shù)多。 (14)王(wang音旺):成就王業(yè)。
【今譯】 魏王想要進(jìn)攻趙國的都城邯鄲。季梁聽到后,從半路返回來,衣服的皺折來不及展平,頭上的灰塵來不及洗去,就去拜見魏王,說:“今天我來的時(shí)侯,在大路上見到了一個人,他正向北方駕著馬車行走,告訴我說:‘我要到楚國去?!艺f:‘您到楚國去,為什么向北方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車夫技術(shù)高?!@幾樣條件越是好,就離楚國越是遠(yuǎn)啊!如今您種種行動都想建立霸業(yè),一舉一言都想取信于天下;您依仗著自己的國土廣大,軍隊(duì)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求擴(kuò)張地盤,抬高名聲。您這樣做得越多,就離成就王業(yè)的目標(biāo)越遠(yuǎn)。好象這個人到楚國去而向北邊走一樣啊?!?/p>
【集評】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黃山谷論書法,能使筆力悉從腕中來,筆尾上直當(dāng)?shù)靡?吾謂為文亦然,此等作是甚腕力。欲南行而北轍一句可了耳,入馬良三項(xiàng),便多層折而文致益濃?!?/p>
【總案】 “南轅北轍”的成語本于此篇,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魏王欲攻自己的鄰國趙國,以擴(kuò)大土地,提高地位,這一錯誤行動被季梁知道了。季梁為了魏國的利益,迫不及待地中道而返,表現(xiàn)了他對國事的忠心;他用南轅北轍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攻趙國的邯鄲,不僅不能“廣地尊名”,而且還離此目的更遠(yuǎn)。比喻與實(shí)際極為熨貼,易為魏王接受。它也概括了行動與目標(biāo)不合這種較普遍的現(xiàn)象,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8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賈平凹《月跡》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