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管子·權修第三(節(jié)選)》原文鑒賞
地之守在城①,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寧在樓。故地不辟則誠不固,自身不治,累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鄉(xiāng)?有鄉(xiāng)不治,奚待於國?有國不治,奚待於天下?天下者,國之本也②;國者,鄉(xiāng)之本也;鄉(xiāng)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故上不好本事③,則末產不禁④;末產不禁,則民緩於時事而輕地利;輕地利而求田野之辟,倉廩之實,不可得也。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荻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茍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
【注釋】 ①守:保衛(wèi),引申為保障。 ②之:同“是”,以下六句中的“之”字同。 ③本事:指農業(yè)。 ④末產:指商業(yè)。
【今譯】 國土的保障在于城池,城池的保障在于軍隊,軍隊的保障在于人民,而人民的保障在于糧食。因此,土地不開辟,城池就不堅固。連自身都不能治理,怎么能治理別人?不能治人,怎能治家?不能治家,怎能治國?不能治國,怎能治理天下?天下,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是鄉(xiāng)邑的根本,鄉(xiāng)邑是家室的根本,家室是人的根本,人是自身的根本,自身又是治世的根本。所以,君主若不重視作為根本的農業(yè),作為末務的商業(yè)就不能禁止,商業(yè)末務不能禁止,人們就會懈怠農時農事而輕視土地之利。輕視土地之利而指望田野被開辟,倉庫充實,那是辦不到的。
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糧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樹木;作終生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種一得一的,是糧谷;種一得十的,是樹木;種一得百的,是人才。如果我能這樣作,其效用將是神奇的;而舉辦大事也會收到神效,這是稱王天下的唯一門路。
【集評】 明·王鳳洲:“《管子》之文多以厚重峻峙勝,此篇獨多逸宕之致?!?/p>
明·朱大復:“篇中美言爭民、爭貨、爭貴、爭治,樹谷、樹木、樹人數行耳,其他曼衍申承似墨子,長支悠靡似茍子?!?以上兩條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卷四)
【總案】 這篇文章以嚴密的邏輯,論證了發(fā)展農業(yè)、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性。
戰(zhàn)國時重農抑商的思想開始風行,認為國家要富強則必須大力發(fā)展農業(yè)而抑制商業(yè),即所謂“重本抑末”。這個觀點在封建社會發(fā)展初期是完全正確的,而且也確實行之有效。作者在論證這個論點時,采用了類似數學證明的方法,由“地之守在城”,推到“城之守在兵”,推到“兵之守在人”,推到“人之守在粟”,運用層層演進的頂針句式,得到結論:“人之守在粟”,也就是發(fā)展農業(yè)為其根本。接著又采用反證法,從“有人不治”,一直推到“有國不治”,演繹出相同的結論,從正反二方面證明了立論的正確性。這樣的論證方式可謂十分嚴密,精詳,令讀者很容易信服。
文章的第二部分論證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道理,強調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性及其深遠意義。人才的培養(yǎng)在今天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已成為有目共識的道理,而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將這個論點明確地提了出來,立論的高深及遠瞻于此可見一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8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