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無益之忍第七十》譯文與賞析無益之忍第七十
無益之忍第七十
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此召公告君之言,萬世而不可忽。
酣游廢業(yè),奇巧廢功,蒲博廢財,禽荒廢農。凡此無益,實貽困窮。
隋珠和璧,蒟醬筇竹,寒不可衣,饑不可食。凡此異物,不如五谷。
空走桓玄之畫舸,徒貯王涯之復壁。噫,可不忍歟!
【譯文】
《尚書·族獒》載:召公擔心武王會玩物喪志,告誡他說:“不要做無益的事來損害有益的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不要珍視新奇的東西而忽視老百姓的日常必需的用品,這樣百姓的日用品才不會缺乏?!鼻О倌旰蟮慕裉?,召公的這番話仍然意義深刻。
過分沉溺于游樂,就會荒廢事業(yè);喜歡奇巧,就會浪費很多功夫做許多無用的東西;喜歡賭博,就會浪費錢財;喜歡打獵,就會荒廢農事。這些毫無益處的事,確實是導致窮困的根源啊。
無論是楚隋侯救蛇所獲的寶珠,還是卞和獻給楚王的和氏璧,或者是西漢唐蒙在南越見到的蒟醬,抑或是張騫在西域看到的筇竹杖,所有這些珍寶、特產,寒冷時不能當做衣服穿來保暖,饑餓時不能當做食物吃來充饑。這些珍寶異物,哪里比得上最為普通的五谷實用呢?
晉朝桓玄,帶兵打仗時還帶著他的古玩書畫,因此軍士喪失斗志,桓玄大敗被殺;唐代王涯高價收藏了大量書籍字畫,在其被殺之后,這些東西被拋在路上遍地都是?;感屯跹牡氖詹赜诩河谌硕己翢o益處,可以說是徒勞的收藏。?。∽瞿切]有益處的事情費時又傷財,面對無益之事,怎能不忍耐欲為之心呢?
【評析】
一個人不要去做無益的事來妨礙有益的事,這是千古訓條。要取得成功,必須專注于自己的領域,用心去開拓事業(yè)。如果只是一味的做那些對事業(yè)無益的事,就會玩物喪志,如此這般再想做成一番事業(yè)就很困難了。
忍學《七十一 恕可成德》譯文與賞析 七十一 恕可成德
七十一 恕可成德
范忠宣公親族有子弟請教于公,公曰:“唯儉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逼淙藭谧纾K身佩服。自平生自養(yǎng)無重肉,不擇滋味粗糲。每退自公,易衣短褐,率以為常。自少至老,自小官至達官,終始如一。
【譯文】
忠宣公范純仁的親族中有一位子弟請教他,他對這位子弟說:“唯獨儉樸才可以有助于廉潔,唯獨寬恕才可以成就道德?!庇谑沁@位子弟將這句話寫在自己的書桌一角,終身將之奉為格言來遵守。范純仁本人平生注意修身養(yǎng)性,對于飲食從來不會挑剔。每天從官府回家以后,立即換上粗布衣服,這都成為一種習慣了。從小到老,從小官到大官,始終如此。
【評析】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范純仁雖然身居高位,但是生活仍然非常儉樸,并且教導親族中的子弟也要儉樸。他能夠做到每天從官府回家后就換上粗布衣服,并且都已養(yǎng)成習慣了,這一點恐怕一般的官員難以做到吧!
“以儉治身,則無憂;以儉治家,則無求。”儉能養(yǎng)志。平時以儉樸的生活磨煉自己,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勇氣,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儉也能養(yǎng)德。生活儉樸的人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十分珍惜勞動果實,往往會具備善良純樸的感情和良好的習慣。在儉樸成為一個人的習慣以后,他往往能抵御不良風氣的侵蝕。相反,如果一個人總是追求生活享受,就很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帶壞。我們周圍有許多人不就是因為追求吃喝玩樂,犯了錯誤,甚至犯罪的嗎?
典例闡幽 朱元璋以儉治身
朱元璋由于出身貧苦農家,不僅深深體諒農民生活的艱辛、物力的艱難,而且他還身體力行,帶頭倡導節(jié)儉。明朝建立后,按計劃要在南京營建宮室。負責工程的人將圖樣送給他審定,他當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墻壁上畫了許多觸目驚心的歷史故事做裝飾,讓自己時刻不忘歷史教訓。有個官員想用好看的石頭鋪設宮殿地面,被他當場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朱元璋用的車輿器具服用等物,按慣例該用金飾的,但他下令以銅代替。主管這事的官員說,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說,“朕富有四海,豈吝惜這點黃金。但是,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開始,都是由小到大的。”他睡的御床與中產人家的睡床沒有多大區(qū)別,每天早膳,只有蔬菜就餐。
在朱元璋的影響下,宮中的后妃也十分注意節(jié)儉。她們從不喬裝打扮,穿的衣裳也是洗過幾次的。有個內侍穿著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發(fā)現(xiàn)了,被他痛罵了一頓。一個散騎舍人穿了件十分華麗的新衣服,朱元璋問他:“這衣服用了多少錢?”舍人回道:“五百貫?!敝煸巴葱牡卣f:“五百貫是數(shù)口之家的農夫一年的費用,而你卻用來做一件衣服。如此驕奢,實在是太糟蹋東西了?!?/p>
忍學《七十四 人服雅量》譯文與賞析 七十四 人服雅量
七十四 人服雅量
王化基為人寬厚,嘗知某州,與僚屬同坐。有卒過庭下,為化基而不及,幕職怒召其卒笞之?;勚?,笑曰:“我不知其欲得一如此之重也。昔或知之,化基無及此。當以與之?!比私苑溲帕?。
【譯文】
王化基為人寬厚,曾任某州知州。一天,王化基與同事們聚在一起。有位士兵從院子經(jīng)過,王化基跟他打招呼,他沒有回應就走開了。管事的人非常生氣,便用鞭子使勁抽打那位士兵。王化基聽說這件事之后,笑著說:“我不知道打個招呼竟會產生這么嚴重的后果。早知道這樣的話,我就不會打這個招呼了?!彼械娜硕寂宸难帕俊?/p>
【評析】
在故事中,王化基非常平易近人。身為堂堂知州,卻主動跟一個士兵打招呼,絲毫沒有高人一等的“官架子”。他的這一優(yōu)點,確實值得我們今天的很多官員好好學習。
謙虛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謙虛不僅是人們應該具備的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說,謙虛也是獲勝的力量。尤其在對峙雙方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異的情況下,偶然一句“我不太明白”、“我沒有理解你的意思”、“請再說一遍”之類謙恭的言語,會使對方覺得你富有涵養(yǎng)和人情味,真誠可親,從而提高辦事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在為人處世中也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典例闡幽 平易近人,廣開言路
戰(zhàn)國時期,魏國發(fā)兵大舉進攻中山國。魏文侯的弟弟任主帥,僅用3個月,便把中山國消滅了。魏文侯于是大擺宴席,熱烈慶賀,并決定由自己的兒子去管理中山國的土地。眾大臣們驚愕不已,面面相覷,一言不發(fā)。因為按照當時魏國慣例,中山國應該交給文侯的弟弟管理,這是對功臣的一種獎勵。文侯的弟弟聽了這個宣布后,也起身拂袖而去。
魏文侯做了這件事后,自己心虛,害怕人們議論自己,就召集大臣們,故意問:“我是個什么樣的君主呢?請大家直說無妨?!?/p>
許多大臣都恭維地說道:“大王功在千秋,百姓們愛戴,當然是仁君了?!?/p>
魏文侯聽了,半信半疑,瞅著各位大臣笑著說道:“是嗎?難道我就沒有一點過錯嗎?”
眾大臣又附和著說:“大王英明神武,哪里會有過錯呢?”
大臣任痤說道:“國君奪取了中山國之后,不封給有功的弟弟,卻封給了自己的兒子,這怎么可以稱為仁君呢?”
魏文侯一聽,正好觸到自己的痛處,頓時滿臉生出憤怒之色,任痤見文侯惱羞成怒,急忙離座而去。
“你認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君主呢?”文侯又問身邊的大臣翟璜。
翟璜平靜地施了一禮說道:“我認為您是仁君?!?/p>
“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呢?”
翟璜知道大王必有這一問,于是把準備好的回答全盤托出:“我聽說,哪個國家的君主賢明仁厚,哪個國家的大臣就正直不二,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剛才任痤說話十分坦率,句句在理,所以我認為您是位賢明仁厚的君主?!?/p>
魏文侯聽完,方才悔悟,便立即派人把任痤請回,又親自下堂迎接,待之為上賓。
人貴有自知之明,魏文侯在別人揭他短處時,惱羞成怒,深感不快。但他的明智之處就在于能夠很快認識到錯誤,并馬上改正錯誤。這樣不僅使自己留住了一個直言敢諫的忠臣,也在群臣面前作了一個表率,為以后廣開言路打下了基礎,更在群臣中樹立起賢明的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69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