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50年代在英國文壇興起的以反對種種社會弊端、舊的清規(guī)戒律和傳統(tǒng)的道德信條為內(nèi)容的文學運動。有人稱這一運動是新的“迷惘的一代”*。這一運動,并沒有自己的統(tǒng)一組織、綱領和路線,它只是形成了一個有共同特征的松散的文學群體。
1954年作家約翰·韋恩*和金斯利·艾米斯*分別發(fā)表了小說《每況愈下》*和《幸運兒吉姆》*,是為“憤怒的青年”文學的開篇之作。1956年青年劇作家約翰·奧斯本*的劇本《憤怒的回顧》*在倫敦皇家宮廷劇院上演,引起強烈的反響,上演時有人甚至把帽子扔向空中,向作者致意。上演后,批評界稱譽這個劇本是“力圖改變近代許多行之有效的標準”的杰作,是“時髦的騷動”、“時代的象征”。有人還據(jù)萊利·阿侖·保侖的自傳《憤怒的青年》這一書名稱呼這些作家,“憤怒的青年”即由此而得名。其實這一稱呼并不確切,因為這些作家在作品中表示的僅僅是牢騷和不滿而已,并沒有多少憤怒。這些反響說明了奧斯本的《憤怒的回顧》的藝術成就,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憤怒的青年”文學的代表作品。此后,這種“憤怒派”文學在英國便形成了一股銳不可當?shù)某绷?,作家、作品紛紛出現(xiàn),局面也頗為紅火、壯觀。這時的作家作品有約翰·勃雷恩*的《往上爬》*(1959)、愛倫·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1957)、《長跑運動員的孤獨》*(1959)、戴維·斯托利*的《運動員生活》(1960)、基恩·沃特霍恩*的《說謊者比利》(1959)、安·杰里考的《瘋媽媽的游戲》(1957)、希拉·德拉尼的《初嘗甜蜜》(1958)、彼德·沙弗的《五指練習》(1958)、伯納德·科普斯的《斯特普尼,格林的村莊》(1956)、阿諾德·威斯克的《雞湯加大麥》(1958)等?!皯嵟那嗄辍弊骷覀兇蠖喑錾碛谏鐣聦硬⑹苓^高等教育,但當他們出了書,成了名后,“憤怒”換來了桂冠,不滿爭來了榮譽,原有的憤怒與不滿也就悄悄消失了,到本世紀60年代,這一文學運動在英國文學史上也就銷聲斂跡。50年代,在法國、西德、西班牙以及北歐各國也出現(xiàn)了“憤怒的青年”文學家及其作品。
“憤怒的青年”文學之產(chǎn)生有其社會的、思想的和文學的根源。戰(zhàn)后英國社會現(xiàn)實是不能盡如人意的。1945年,工黨政府上臺。它打著“民主社會主義”的旗號實現(xiàn)了某些政策,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實現(xiàn)了“充分就業(y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這些僅是曇花一現(xiàn),到1951年,工黨政府的改革完全失敗,債臺高筑,特別是政治改革,早已成為畫餅。1951年上臺的保守黨政府,連工黨政府改革的誠意也沒有。人民普遍感到的失望,便在青年一代中表現(xiàn)和噴發(fā)出來。另外,這些不滿的青年,他們參加過二次戰(zhàn),飽受了戰(zhàn)爭之苦,在社會生活中又普遍感到一種受壓抑的情緒,于是要求改變現(xiàn)狀、沖破舊的清規(guī)戒律和道德觀念的思潮便油然而生。其文學的原因是人們對長期以來的意識流文學感到厭倦,英國文壇竟認為喬伊斯*的《為芬尼根守靈》*和吳爾夫*的《海浪》*給英國文學帶來了災難。約翰·韋恩*也認為,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高峰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此后就衰落了。要求一種新的文學來刺激英國文壇,這已成為英國文學史發(fā)展的總趨勢。
“憤怒的青年”文學特征是表現(xiàn)對于社會現(xiàn)狀的普遍的不滿,對社會現(xiàn)有秩序的全面的攻擊;塑造不滿社會現(xiàn)實,努力躋身于上層社會的“反英雄”人物;背景多是外省,特別多是倫敦北部地區(qū)的中小城市和鄉(xiāng)間;它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也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物內(nèi)心的隱秘活動;描寫的男性形象均較女性形象堅實、豐滿,但表現(xiàn)性行為的放縱則比較常見;作品中多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美的藝術境界等。
“憤怒的青年”文學的出現(xiàn)是英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它為50年代聲色黯然的英國文壇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新的生機,它是一支短暫的富于音響效果的戰(zhàn)斗樂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0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