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昌(chāng)》姓起源51 昌(chāng)
51 昌(chāng)
【尋根溯源】
昌意是黃帝與正妃螺祖之子,是顓頊帝的父親。昌意在傳說時代較有影響,其后裔也以昌為氏。也有說任姓之后有昌氏。
【變遷分布】
昌姓是稀有姓氏。早期,居住在中原及周圍地區(qū),并以汝南郡(今河南上蔡)為昌姓郡望。當(dāng)今主要分布在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以及西南地區(qū)。
【名人薈萃】
昌義之:南朝梁時護(hù)軍將軍。
昌應(yīng)會:明代官員。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縣多水患,應(yīng)會輕徭緩賦,斬盡盜賊,因得罪權(quán)貴被調(diào)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jì)念他。
昌姓的來源昌姓,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今河南洛陽,河南內(nèi)鄉(xiāng),天津武清,山東平度、昌樂,山西長治,陜西韓城,湖南芷江,益陽,桃江,湖北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江西崇仁,福建清流,廣東新會,云南馬關(guān)、瀘水,四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景頗族、土家族有此姓。漢代有昌豨;南朝梁有昌義之,烏江人,北徐州刺史;宋代有昌正大,嘉定進(jìn)士;明代有昌應(yīng)時,嘉靖進(jìn)士;清代有昌天錦,康熙乙未進(jìn)士;又有昌新運(yùn),任守備。
源流一
源于有熊氏,出自遠(yuǎn)古黃帝之子昌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黃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個兒子繼承父姓姓姬,另外13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玄囂、昌意、龍苗。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西陵氏女,號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區(qū))生第二個兒子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為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成為繼承黃帝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來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lǐng),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為古代著名的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顓頊帝(zhuān xū)(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高陽氏一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妊姓,出自遠(yuǎn)古黃帝之子任,屬于傳承先祖之姓。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為四母所生,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嬽、依。據(jù)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記載,認(rèn)為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
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的記述,中國的昌氏族人要數(shù)嶺南地區(qū)最多,就是今兩廣地區(qū),當(dāng)為五代戰(zhàn)亂時期遷徙而致。
源流三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農(nóng)歷1月,宕昌羌的酋長梁瑾慈率族歸附于北魏王朝,并遣使貢方物(地方特產(chǎn))。其后,一般史籍中不再見記宕昌羌。實(shí)際上,宕昌羌后來匯合了牦牛、白馬、參狼、且昌、山羌、保羌等諸部落重新組建,地東西千里,南北八百里,以甘肅隴南宕昌縣一帶為政治、經(jīng)濟(jì)的中心。在宕昌羌民族中,在唐朝時期即有以民族稱謂為姓氏者,為昌氏、宕氏。大唐王朝在開元盛世之時,唐玄宗李隆基還以其民族本稱設(shè)有宕州,下轄?wèi)训馈⒘脊?、和戎,福津縣地,隸屬于秦州總管府。到了唐玄宗第三子唐肅宗李亨執(zhí)政的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宕州陷于吐蕃王朝,直至五代時期。到宋朝時期,宕昌羌被吐蕃民族統(tǒng)治,被漢史稱作蕃族,史家多稱其為木家人。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吐蕃魯黎族大首領(lǐng)木令征(木琳沁)統(tǒng)治著岷、宕二州,他就是宕昌羌的首領(lǐng)。到明朝時期,官方稱他們?yōu)槟炯沂?。元、明以降,宕昌羌人被官方稱作西蕃。
滿清王被推翻后,民國政府按其生活習(xí)性改稱其為藏族,仍稱為木家,普遍居住在宕昌地區(qū)的三鄉(xiāng)、四溝、三十五村寨范圍內(nèi),形成今日木家藏族的民族風(fēng)情。至今,其服飾、舞蹈、婚嫁、喪葬等均有獨(dú)特濃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樸,頗具社會、歷史研究價值。
源流四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西域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蒲昌海,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蒲昌海,就是今天著名的新疆羅布泊,在漢武帝后元元年以前歸屬酒泉郡管轄,南北朝時期為回紇民族的主要活動地區(qū)。到唐朝時期有昭武九姓,是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十來個小國的總稱,其國王均以昭武為姓,人種主要是粟特人及其后裔,史籍《新唐書》中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尋、戊地為昭武九姓。后在大食人(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下,部分國人向東方遷徙,尋求唐王朝的保護(hù),唐王朝收容并在蒲昌海地區(qū)為其建立有移民聚落。
后來,居于蒲昌海的昭武九姓族人按漢族習(xí)俗,指地名為漢姓,產(chǎn)生了蒲氏、昌氏等漢姓。昭武九姓在歷史上,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歷法等傳入中原,而中國的絲綢、建筑、冶金技術(shù)及其四大發(fā)明傳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無疑是重要的媒介。昭武九姓還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古粟特文字帶入突厥汗國、回鶻汗國后,其影響所及,回鶻文、蒙文、滿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新疆和平解放時,王震上將率人民解放軍入疆,在鎮(zhèn)壓叛亂、建立軍墾建制之時,即有大量昌氏族人予以積極協(xié)助。今新疆軍墾建設(shè)兵團(tuán)中,仍有大批的昌氏族人分布。
源流五
源于有熊氏,出自黃帝的臣子昌寓,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昌寓的后世子孫以先祖名字為昌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六
源于羋姓,出自漢朝時期長沙太傅由章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由章氏,源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羋姓,歷為書記,即掌管文書札記的小官,因稱由章。據(jù)史籍《漢書儒林瑕丘江公傳》、《宋祁筆記》、《風(fēng)俗通義姓氏篇》的記載:漢朝時期,有位長沙太傅,復(fù)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稱由章陽夏公。由章昌,是西漢時期漢景帝劉啟的第六個兒子(一說第十個兒子)劉發(fā)于公元前155年成為長沙王后,即出任長沙王的太傅。在由章昌的教導(dǎo)下,長沙王以孝著稱,時常運(yùn)大米至長安,并帶回京都之土筑望母臺,在位二十七年,逝世后謚為定王。
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后分衍為單姓昌氏、曼氏,世代相傳至今。
昌姓的遷徙分布
昌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jìn)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yàn)榈谖迨晃婚T閥。
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jìn)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后裔,湯娥又稱嫦娥,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簡稱月族,即女族。日族稱王為炎帝;月族稱王為黃帝。湯娥是以女子稱王,因而稱姬皇,其后裔男子稱王者為黃帝,因月族奉月為母,后來有月族男子為王,于是改為奉月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稱母親為阿爸;稱父親為阿瑪。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稱太陽為母親.但月族的太陽,是第二個太陽,所以,次日稱昌,居地為晉,即亞日,以區(qū)別真正的太陽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
《史記五帝本紀(jì)》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昌姓被蜀山氏繼承,世與黃帝族聯(lián)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其居地稱晉陽,晉陵,晉城。
當(dāng)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鄉(xiāng)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無錫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東??ぐl(fā)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昌姓 昌氏家譜 昌姓起源 昌姓名人 昌姓的來源 昌姓簡介一、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為氏。據(jù)《風(fēng)俗通》、《史記·五帝紀(jì)》等所載,黃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后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lǐng),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為黃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繯、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孫沿襲至今。
3、出自黃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孫以昌為姓。
得姓始祖:昌意。據(jù)《風(fēng)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據(jù)《史記·黃帝紀(jì)》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lǐng)導(dǎo)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顓頊的母親,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據(jù)《史記·五帝紀(jì)》的記載,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為女嫗。關(guān)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lǐng)袖顓頊。據(jù)《河圖》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產(chǎn)生天瑞記載。從此處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我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rèn)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jù)《萬姓統(tǒng)譜》的記載,我國的昌姓要數(shù)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xiàn)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jìn)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后裔,湯娥又稱嫦娥,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簡稱“月族”,即“女族”。日族稱王為“炎帝”;月族稱王為“黃帝”。湯娥是以女子稱王,因而稱“姬皇”,其后裔男子稱王者為“黃帝”,因月族奉月為母,后來有月族男子為王,于是改為奉月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稱母親為“阿爸”;稱父親為“阿瑪”。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稱太陽為母親.但月族的太陽,是第二個太陽,所以,次日稱“昌”,居地為“晉”,即“亞日”,以區(qū)別真正的太陽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史記》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辈毡皇裆绞侠^承,世與黃帝族聯(lián)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其居地稱“晉陽”,“晉陵”,“晉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種說法:一、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黃帝的一個兒子名叫“昌意”(為嫘祖所生),他的子孫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為姓。當(dāng)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鄉(xiāng)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東??ぐl(fā)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三、歷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為姓。
昌 仆:又名昌嫗.上古時人,顓頊之母。《史記·五帝紀(jì)》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币姟逗訄D》。
昌 容:相傳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濟(jì)貧.食蓬縈根二百馀年,顏如二十許。 能致紫草鬻與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
昌 豨:三國魏徐州太守?!安懿傥骞ゲ圆幌拢脑匠埠怀伞?見 。案胡三省通鑒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謂昌霸即昌豨,良確。
昌 永:字禹功,宋狀元,南宋涇縣人。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學(xué)諸生守義不屈,朝廷嘉其節(jié),補(bǔ)進(jìn)義校尉。紹興年間以特奏第一,累遷太常寺丞。(涇縣在安徽省東南部,青弋江流域。特產(chǎn)“宣紙”。)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jīng)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jīng)》。
昌義之:(?-523) 南朝梁歷陽烏江人。仕齊為馮翊戍主。從蕭衍(武帝)起兵,每戰(zhàn)必捷。梁武帝天監(jiān)初,遷北徐州刺史,鎮(zhèn)鐘離。四年,梁魏大戰(zhàn),義之率軍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鐘離,拒魏軍數(shù)十萬。及梁授軍至,大破魏軍。率輕兵追至洛口而還。以功進(jìn)號軍師將軍,遷南兗州刺史。不知書,性寬厚,為將能得人死力。官終護(hù)軍將軍。卒謚烈。
昌元慶:諱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長有武略,大元兵變,僉百長保障鄉(xiāng)里,人稱為安民公,屋後建百長亭,亭前起鄉(xiāng)社書院,文文山先生為記,后遭國難,帥宗族四十余人,叢義兵,護(hù)宋駕,奔福廣,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諒:明代遷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遷祖)。誥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盧陵縣淳化鄉(xiāng)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車住口橫溝轉(zhuǎn)遷沔北五業(yè)潭雞頭湖南河嶺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遠(yuǎn)。
昌應(yīng)會: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縣多水患,應(yīng)會輕徭緩賦,斬盡盜賊,因得罪權(quán)貴被調(diào)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jì)念他。
昌文貴:先一日,左副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戰(zhàn)沒。兆先者,埜先從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備宿衛(wèi)。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戰(zhàn)死。韓成子觀至都督,別有傳。 越四日,辛卯,復(fù)大戰(zhàn),副元帥昌文貴、左元帥李信、王勝、劉義死。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東海郡:有二處:一處秦時置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另一處相當(dāng)于今江蘇省東??h以東、淮河以北地區(qū)。
2、堂號
雙芝堂:湖北省仙桃堂號來歷:“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時,金人內(nèi)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后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nèi)產(chǎn)芝二根,此后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
茂蔭堂:江西省萍鄉(xiāng)、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
高勛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
敦倫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陽,湖北省江夏等地。
============================================================
【昌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望出東海;
源自軒轅。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
源起汝南。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同上。
系傳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昌氏來源于黃帝的兒子昌意。相傳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下聯(lián)典指明代莆田人昌應(yīng)會,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輕徭緩賦,因得罪權(quán)貴被調(diào)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jì)念他。
高僧許子;
名將義之。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jīng)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jīng)。下聯(lián)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揮三千將士御敵于城,敵死者高與城平。城固,封為護(hù)軍將軍。
景仆德遠(yuǎn);
義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上古時人,顓頊之母昌仆?!兜弁跏兰o(jì)》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記.五帝紀(jì)》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弊ⅲ旱垲呿湼哧柺希S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謂之子樞。下聯(lián)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
僧傳五經(jīng)。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稱商紂之女,即常山道人?!读邢蓚鳌份d:“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稱殷王子,食蓬蒿根,見者二百余年,而顏色如二十許人。” 下聯(lián)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
汝南發(fā)秀;
帝胄增華。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聯(lián)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
〖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狀元揚(yáng)名翰苑;
女道施惠窮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南宋涇縣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間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學(xué)諸生守義不屈,被朝廷補(bǔ)為進(jìn)義校尉。紹興年間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聯(lián)典指漢代女道昌容,自稱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卻如二十來歲的樣子。能致紫草,賣給染工,得錢送給孤寡貧病的百姓。此聯(lián)另有版本下聯(lián)的第五字“窮”為“群”字。
-----------------------------------------------------------------
〖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經(jīng)書百卷逢詔選;
勇士三千護(hù)金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jīng)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jīng)》。下聯(lián)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揮三千將士御敵于城,敵死者高與城平。城固,封為護(hù)軍將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1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