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
陶淵明(南北朝)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yuǎn)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dá)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jìn)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于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xì)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biāo)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biāo)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后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1.描寫桃花源的詩句陶淵明《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fù)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
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馀樂,于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fēng),高舉尋吾契。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有很多的,例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在桃花源詩并記里又有: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2.寫桃花源的詩句《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fù)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
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馀樂,于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fēng),高舉尋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fù)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qū)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yuǎn),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山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dāng)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同吉中孚夢桃源》 ——唐·盧綸 春雨夜不散,夢中山亦陰。
云中碧潭水,路暗紅花林?;ㄋ陨顪\,無人知古今。
夜靜春夢長,夢逐仙山客。園林滿芝術(shù),雞犬傍籬柵。
幾處花下人,看予笑頭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jīng)幾春,采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yuǎn)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zhàn)塵,春風(fēng)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fù)得,天下紛紛經(jīng)幾秦。 《朝中措·桃源圖》 ——元·善住 桃源傳自武陵翁。
遙隔白云中。漫說人間無路,豈知一棹能通。
紅英夾岸,霞蒸遠(yuǎn)近,爛漫東風(fēng)。將謂神仙別境,雞鳴犬呔還同。
《題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參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當(dāng)時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長。
草色幾經(jīng)壇杏老。巖花猶帶澗桃香。
他年倘遂平生志,來著霞衣侍玉皇。 《桃源行》 ——唐·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shù)里。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
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shù)步逢虛明。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
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言委曲問人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fēng)燭。
筵羞石髓勸客餐,燈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色蔥籠開五云。
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失鄉(xiāng)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詞二首》 ——施肩吾 夭夭花里千家住,總為當(dāng)時隱暴秦。歸去不論無舊識,子孫今亦是他人。
秦世老翁歸漢世,還同白鶴返遼城??v令記得山川路,莫問當(dāng)時州縣名。
《桃源》 ——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處,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鶴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尋桃源》 ——唐·張喬 武林春草齊,花影隔澄溪。路遠(yuǎn)無人去,山空有鳥啼。
水垂青靄斷,松偃綠蘿低。世上迷途客,經(jīng)茲盡不迷。
《桃源》 ——唐·章碣 絕壁相欹是洞門,昔人從此入仙源。數(shù)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孫。
別后自疑園吏夢,歸來誰信釣翁言。山前空有無情水,猶繞當(dāng)時碧樹村。
《桃源篇》 ——唐·權(quán)德輿 小年嘗讀桃源記,忽睹良工施繪事。巖徑初欣繚繞通,溪風(fēng)轉(zhuǎn)覺芬芳異。
一路鮮云雜彩霞,漁舟遠(yuǎn)遠(yuǎn)逐桃花。漸入空蒙迷鳥道,寧知掩映有人家。
龐眉秀骨爭迎客,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漢代有衣冠,猶說秦家變阡陌。
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飯出青囊。相逢自是松喬侶,良會應(yīng)殊劉阮郎。
內(nèi)子閑吟倚瑤瑟,玩此沈沈銷永日。忽聞麗曲金玉聲,便使老夫思閣筆。
3.有關(guān)桃花源的詩詞唐 李白《古風(fēng)》鄭客西入關(guān),行行未能已。
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里。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
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唐 王維《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yuǎn),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常時只記入山深,清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唐 張旭《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唐 劉禹錫《桃源行》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shù)里。
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shù)步逢虛明。
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語委曲問世間,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fēng)燭。
筵羞石髓勸客餐,鐙爇松脂留客宿。雞聲犬聲遙相聞,曉光蔥籠開五云。
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翻然恐迷鄉(xiāng)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水流山重重。
宋梅堯臣《桃花源詩》鹿為馬,龍為蛇,鳯皇避羅麟避罥。天下逃難不知數(shù),入海居嵓皆是家。
武陵源中深隱人,共將雞犬栽桃花?;ㄩ_記春不記歲,金椎自劫博浪沙。
亦殊商顏采芝草,唯與少長親胡麻。豈意異時漁者入,各各因問人閑賖。
秦已非秦孰為漢,奚論魏晉如割瓜。英雄滅盡有石闕,智惠屏去無年華。
俗骨思?xì)w一相送,愼勿與世言云霞。出洞沿溪夢寐覺,物景都失同回槎。
心寄草樹欲復(fù)往,山幽水亂尋無涯。北宋王安石《桃源行》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jīng)幾春,采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郞漾舟迷逺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zhàn)塵,春風(fēng)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fù)得,天下紛紛經(jīng)幾秦。●唐 韓愈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
流水盤回山百轉(zhuǎn),生綃數(shù)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題封遠(yuǎn)寄南宮下。
南宮先生忻得之,波濤入筆驅(qū)文辭。文工畫妙各臻極,異境恍惚移于斯。
架巖鑿谷開宮室,接屋連墻千萬日。嬴顛劉蹶了不聞,地坼天分非所恤。
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yuǎn)蒸紅霞。
初來猶自念鄉(xiāng)邑,歲久此地還成家。漁舟之子來何所,物色相猜更問語。
大蛇中斷喪前王,群馬南渡開新主。聽終辭絕共凄然,自說經(jīng)今六百年。
當(dāng)時萬事皆眼見,不知幾許猶流傳。爭持酒食來相饋,禮數(shù)不同樽俎異。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無夢寐。夜半金雞啁哳鳴,火輪飛出客心驚。
人間有累不可住,依然離別難為情。船開棹進(jìn)一回顧,萬里蒼蒼煙水暮。
世俗寧知偽與真,至今傳者武陵人。
4.桃花源記的詩句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5.桃花源記詩文的賞析《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不滿。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7年)。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區(qū)或湖南常德一帶。為業(yè):把……作為職業(yè),以……為生。
為,作為。緣:順著、沿著。
行:行走這里指劃船。遠(yuǎn)近:偏義復(fù)詞,僅指遠(yuǎn)。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見。
夾岸:兩岸。雜:別的,其他的。
鮮美:鮮艷美麗。落英:落花。
一說,初開的花。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異之:以之為異,即對此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認(rèn)為······是奇異的。
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復(fù):又,再。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欲:想要。
窮:盡,形容詞用做動詞,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
盡,完,沒有了。便:于是,就。
得:看到。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舍:舍棄,丟棄,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只。
行:行走?;砣婚_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然,……的樣子?;砣?,形容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曠:空闊;寬闊。
屋舍:房屋。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雞犬相聞:(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耕種勞作。衣著:穿著打扮,穿戴。
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黃發(fā)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黃發(fā),舊說是長壽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發(fā)。
并:都。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竟然很驚訝。乃,竟然。
大,很,非常。從來:從……地方來。
具:通“俱”,全,詳細(xì)。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通“邀”,邀請。咸:副詞,都,全。
問訊:詢問消息,打聽消息。云:說。
先世:祖先。率:率領(lǐng)。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兩個詞。妻:指男子配偶。
子:指子女。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邑,古代區(qū)域單位?!吨芏Y·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p>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絕,絕處。
復(fù):再,又。焉:兼詞,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從這里。
遂:就。間隔:隔斷,隔絕。
世:朝代。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無論”。
為:對,向。具言:詳細(xì)地說出。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惋,驚訝,驚奇。
余:其余,剩余。延至:邀請到。
延,邀請。至,到。
去:離開。語:告訴。
不足:不必,不值得。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jīng)。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
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biāo)記。志,動詞,做標(biāo)記。
處處,到處。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達(dá)??ぃ厮诘?,指武陵郡。
詣(yì):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biāo)記。
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biāo)記。遂:終于。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高尚:品德高尚。
士:人士。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規(guī): 計劃。
未果:沒有實現(xiàn)。果,實現(xiàn)。
尋:隨即,不久。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作品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yuǎn)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dá)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xù)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于是便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jìn)去了。
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漁人詳細(xì)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設(shè)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
6.描寫桃花源的詩句陶淵明《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fù)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
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馀樂,于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fēng),高舉尋吾契。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有很多的,例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在桃花源詩并記里又有: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7.有關(guān)桃花源的詩詞1、《七律·登廬山》
毛澤東
一山飛峙大江邊,
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風(fēng)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在此句)
2、《古風(fēng)其三十一》
李白
鄭容西入關(guān)。
行行未能已。
白馬華山君。
相逢平原里。
璧遺鎬池君。
明年祖龍死。
秦人相謂曰。
吾屬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在此句)
千春隔流水。
3、《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王維
安得舍羅網(wǎng),拂衣辭世喧。
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4、《題水洞二首》 劉商
桃花流出武陵洞,夢想仙家云樹春。
今看水入洞中去,卻是桃花源里人。(在此句)
長看巖穴泉流出,忽聽?wèi)胰攵绰暋?/p>
莫摘山花拋水上,花浮出洞世人驚。
5、《糖多令 湖中》
韓奕
買得個扁舟。乘閑到處游。載將圖冊與衾綢。不問人家僧舍里,堪住處,便夷猶。雨歇淡煙浮。黃鸝鳴麥秋。石湖西畔碧悠悠。倘遇桃花源里客,隨著去,莫歸休。
8.有關(guān)桃花源的詩句1、《武陵桃源送人》唐代 包融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fù)花。譯文:進(jìn)入幽靜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雞犬處處,是那秦時人家。
最先見到這幅美景的是誰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動依舊,桃花也重開了。 2、《點絳唇·桃源》宋代 秦觀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
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
山無數(shù),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譯文:我酒醉后架著小船,在湖中蕩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F(xiàn)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里。兩岸的青山排列無數(shù),晚風(fēng)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3、《傷桃源薛道士》唐 劉禹錫壇邊松在鶴巢空,白鹿閑行舊徑中。手植紅桃千樹發(fā),滿山無主任春風(fēng)。
譯文:花壇邊的老松尚在,仙鶴的巢卻已空空如也。白鹿在舊日里的羊腸小道中悠閑地行走。
故人(指薛道士)親手種的千萬株紅桃樹,花朵已經(jīng)開滿了山坡,而它們的主人卻不在了,只能任憑春風(fēng)吹拂。4、《桃源憶故人·暮春》宋 蘇軾華胥夢斷人何處,聽得鶯啼紅樹。
幾點薔薇香雨,寂寞閑庭戶。暖風(fēng)不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6303237解留花住,片片著人無數(shù)。
樓上望春歸去,芳草迷歸路。 譯文:如同華胥一樣理想的安樂和平之夢做完了,人在何地?只聽得黃鶯啼于紅樹。
薔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進(jìn)入了閑空的庭院。溫暖的春風(fēng)不懂得留住花,卻將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們身上。
樓上人遠(yuǎn)看著春天快要過去,滿地長長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見歸路。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 秦觀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
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遠(yuǎn)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guān)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
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9.有關(guān)“桃花源”的詩句有哪些
桃花源在古人詩詞之中表達(dá)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地方,是避世的絕佳去處。令人神往之。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fù)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馀樂,于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清風(fēng),高舉尋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fù)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qū)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花源記》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 夾(jiā)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xián)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跡浸復(fù)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nóng)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穆方煌?,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⑽。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雖無紀(jì)歷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fù)還幽蔽⒁。借問游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愿言⒄躡輕風(fēng),高舉尋吾契⒅。
[注釋]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zhàn)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jì),指合理的社會秩序。⑵黃,夏黃公。綺,綺里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語助詞,無義。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jìn)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于耕田。肆,盡力。⑺憩,休息。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yǎng)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jìn)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游詣,游玩。⑾紀(jì)歷志,歲時的記載。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fā)現(xiàn)了。五百年,約數(shù)。敞,開放。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fēng)俗跟澆薄的世風(fēng),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fù)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內(nèi)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原文:
嬴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fù)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
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fēng),高舉尋吾契。
譯文
秦王暴政亂綱紀(jì),賢士紛紛遠(yuǎn)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nóng)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jié)氣。
春蠶結(jié)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zhuǎn)眼深藏?zé)o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愿踏乘輕云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注釋
1.嬴(yíng)氏:這里指秦始皇嬴政。
2.黃綺:漢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黃公、綺里季的合稱。此指商山四皓。
3.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詞,無義。逝:離去,即逃至山中。
4.往跡:人或車馬行進(jìn)所留下的蹤跡。湮(yān):埋沒。
5.相命:互相傳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
6.從:相隨。所憩:休息的處所。
7.菽(shū):豆類。稷(jì):谷類。藝:種植。
8.靡(mǐ):沒有。
9.曖(ài):遮蔽。
10.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
11.衣裳(cháng):古時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12.童孺(rú):兒童。
13.班白:指須發(fā)花白。班,通“斑”。詣(yì):玩耍。
14.節(jié)和:節(jié)令和順。
15.紀(jì)歷:紀(jì)年、紀(jì)月、紀(jì)日的歷書。
16.成歲:成為一年。
17.余樂:不盡之樂。
18.于何:為什么,干什么。
19.五百:五百年。從秦始皇到晉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20.神界:神奇的界域。
21.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風(fēng)尚。?。焊”?,指現(xiàn)實社會的人情世態(tài)。
22.旋:很快。幽蔽:深暗。
23.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24.塵囂:世間的紛擾、喧囂。
25.躡(niè):踩。
26.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短一ㄔ从洝分饕敲鑼憹O人出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短一ㄔ丛姟穬?nèi)容豐富,對于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詩分三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中間十八句為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農(nóng)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扒锸烀彝醵悺?,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盎穆窌峤煌?,雞犬互鳴吠”和《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照應(yīng),兩句意思大體一致。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最后寫那里的一切都是順應(yīng)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jié)的自然變化調(diào)節(jié)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最后八句為第三段,詩人發(fā)表議論和感慨?!捌孥欕[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shù),實際是約六百年)?!耙怀ㄉ窠纭笔钦f桃花源被漁人發(fā)現(xiàn),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靶龔?fù)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fù)得路”。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么怎么會再也找不著呢?其實這個問題在《桃花源詩》里已經(jīng)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fēng)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獨立存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么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否定。千余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jìn)行過探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xiāng)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顯然不能據(jù)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躡輕風(fēng),高舉尋吾契?!边@是詩人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fēng),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睙o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xiàn),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xì)?!短一ㄔ从洝肪窒抻趯憹O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于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都是描寫同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但并不讓人覺得重復(fù)。《記》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jié),有人物,有對話,描寫具體,富于小說色彩;《詩》的語言比較質(zhì)樸,記述桃源社會的情形更加詳細(xì)?!队洝肥且詽O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處處寫漁人所見,作者的心情、態(tài)度隱藏在文本之后,而《詩》則由詩人直接敘述桃源的歷史狀態(tài),并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慨與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顯示桃花源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義。
有人認(rèn)為《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xiàn)。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lǐng)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并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于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fù)而無法實現(xiàn),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zhì)。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chǎn)生了對劉裕政權(quán)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yù)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丛姟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4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國文藝美學(xué)要略·人物·林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