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老子·信言不美章(原第八十一章)》原文鑒賞《先秦散文·老子·信言不美章(原第八十一章)》原文鑒賞
信言不美①,美言不信;善者不辯②,辯者不善;知者不博③,博者不知。圣人不積④,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⑤,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⑥,人之道為而弗爭。
【注釋】 ①信言:真實的話。美:華麗。 ②善者:善于言談、論辯的人。 ③博:廣博。 ④積:積私,私藏。 ⑤與:給予、奉獻(xiàn)之意。 ⑥利:對物對人有利。不害:不害物害人。
【今譯】 真實的語言不講華美,華美的語言往往不真誠;善于言談的人不輕易論辯,好辯之人不見得真正善談;富有真知的人不求廣博,追求廣博的人就不能夠深入而求得真知。圣人不私自積藏,而積極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慷慨地施舍與人,反而收獲更多。自然之道,福利萬物而不加害;人間的法則,應(yīng)積極輔助引導(dǎo)而不爭功。
【總案】 于此章,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子作為一個深邃的哲學(xué)家所具有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博大無私的愛。
真誠的言辭因出于內(nèi)心,所以不加修飾;而巧佞者之言千方掩蓋真象。因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于言談?wù)呱钪胬碇?,止于真理,不愿論辯;而巧辯之人假于詭怪之詞而出邪說。因此“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本哂姓嬷埔娭思紝S谝唬谝唬什磺髲V博;而務(wù)求廣博者,必定浮華于物,不專不精,所以也無從獲取真知。這就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三條為我們提示了做人的準(zhǔn)則。
老子之書,在很多時候是為統(tǒng)治者獻(xiàn)計獻(xiàn)策的,而此章則鄭重地向統(tǒng)治者提出了要求:不積私,多為別人,多給別人,多利別人,多讓別人。只有如此,才符合天道,才能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廖廖數(shù)字,老子溫良寬厚而仁愛的形象已經(jīng)婉然于眼前了。
《先秦散文·老子·信言不美章(原第八十一章)》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老子·信言不美章(原第八十一章)》原文鑒賞
信言不美①,美言不信;善者不辯②,辯者不善;知者不博③,博者不知。圣人不積④,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⑤,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⑥,人之道為而弗爭。
【注釋】 ①信言:真實的話。美:華麗。 ②善者:善于言談、論辯的人。 ③博:廣博。 ④積:積私,私藏。 ⑤與:給予、奉獻(xiàn)之意。 ⑥利:對物對人有利。不害:不害物害人。
【今譯】 真實的語言不講華美,華美的語言往往不真誠;善于言談的人不輕易論辯,好辯之人不見得真正善談;富有真知的人不求廣博,追求廣博的人就不能夠深入而求得真知。圣人不私自積藏,而積極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慷慨地施舍與人,反而收獲更多。自然之道,福利萬物而不加害;人間的法則,應(yīng)積極輔助引導(dǎo)而不爭功。
【總案】 于此章,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子作為一個深邃的哲學(xué)家所具有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博大無私的愛。
真誠的言辭因出于內(nèi)心,所以不加修飾;而巧佞者之言千方掩蓋真象。因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鄙朴谘哉?wù)呱钪胬碇?,止于真理,不愿論辯;而巧辯之人假于詭怪之詞而出邪說。因此“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具有真知灼見之人技專于一,精于一,故不求廣博;而務(wù)求廣博者,必定浮華于物,不專不精,所以也無從獲取真知。這就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三條為我們提示了做人的準(zhǔn)則。
老子之書,在很多時候是為統(tǒng)治者獻(xiàn)計獻(xiàn)策的,而此章則鄭重地向統(tǒng)治者提出了要求:不積私,多為別人,多給別人,多利別人,多讓別人。只有如此,才符合天道,才能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廖廖數(shù)字,老子溫良寬厚而仁愛的形象已經(jīng)婉然于眼前了。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翻譯與解讀
信言不美01,美言不信02。善者不辯03,辯者不善04。知者不博05,博者不知06。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01;既以與人己愈多0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03。
今 譯
誠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虛飾而不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人不博學(xué),博學(xué)者術(shù)業(yè)專攻。
圣人不私積累財物,盡布施給人則愈有;盡布施給人,則愈多。天利民而不害,圣人為民而不與民爭。
評 議
本章是《老子》之書的壓卷之作,總結(jié)了老子的幾種思想,是修身、治學(xué)、治國的哲理名言,應(yīng)當(dāng)成為人們的座右銘。
其一,前六句,是講修身、治學(xué)的格言。老子說:誠實之言不華美,華美之言不實在。善良者不巧辯,巧辯者不善良??鬃釉鴮W(xué)道于老子,他們雖分別為道家和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但在這方面,他們卻有其共識共鳴。諸如,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xué)而篇》)是說花言巧語,偽飾著面孔的人,很少是有仁德者。又曰:“巧言、令色、足恭?!?《論語·公冶長篇》)是可恥的人。又曰:“巧言亂德?!?《論語·衛(wèi)靈公篇》)意謂花言巧語的人,會敗壞道德。又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篇》)等等,皆是對花言巧語的人的譴責(zé),與老子有所共識共鳴。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兩句,是講治學(xué)的問題。唐代著名散文大家韓愈曰:“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師說》)所謂專攻,即專攻一門學(xué)問,也就是老子所說“知者不博”。老子認(rèn)為專攻深知一門學(xué)問,雖不廣博,但卻知之頗深。老子認(rèn)為知識廣博者,卻知之不深,就是我們所說的雜家。所謂雜家,大都雜而不深,只是知識廣博而已。我們有時稱贊某人是“通才”、“全才”,往往都是溢美之詞。真正的通才、全才,是沒有的。多才多藝者有之。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既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子·養(yǎng)生主》)意思是說: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企圖掌握無限的知識,那是危險而不可能的??磥?,莊子的這種思想,是從老子的思想生發(fā)和脫化出來的。六朝北齊顏子推《顏氏家訓(xùn)·省事》曰:“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性多營綜,略無成名,經(jīng)不足以待問,史不足以討論,文章無可傳于集錄……?!币嗍钦f“博者不知”之意。
尤其在當(dāng)代,術(shù)業(yè)分工極為精專,更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了。誰也不可能是全才、通才。當(dāng)今沽名釣譽(yù)之徒,自稱為天才、全才,竟然寫出非其專攻的皇皇鉅著,欺世盜名。正如莊子所說,此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dá)亦遠(yuǎn)矣 !”(《莊子·外物》)
其二,老子曰:“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是講修身治國的問題。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老子》第八章)又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這皆說明,老子認(rèn)為善良若水的大德之人,是不占有財富、不居功自傲、為民而不與民爭利的。陳鼓應(yīng)先生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是一種最偉大的愛國表現(xiàn)”(《老子注譯及評介》),這種評論是非常正確的。
最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兩句,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是《老子》原文。帛書乙本作“人之道為而不爭”,誤。何以知之?老子多次贊美天道、批判人道,他認(rèn)為天道比人道公正、公平。如老子曰:“天之道損有馀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老子》第七十七章)又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可以看出,老子是把“圣人之道”與“天之道”合二而一,認(rèn)為“圣人之道”即是“天之道”?!疤斓馈迸c“圣人之道”都是利民而不害、為民而不爭的。老子說的“人之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財物,分配給統(tǒng)治階級的富人,故謂之“損不足以奉有馀”。所以,有些學(xué)者詮釋“天之道”為自然規(guī)律就錯了。道生萬物并不分配萬物。
再講一下老子之道的問題,前面已經(jīng)講過,我在《老莊新論》書中,也講過這個問題。老子之道,主要分為天道、人道和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即產(chǎn)生宇宙天地萬物的自然之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然之道即指產(chǎn)生萬物之道。天道指理念上的天,即“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天道?!叭酥馈?,又分為“損不足以奉有馀”之人道,指代表統(tǒng)治階級的治國者;“圣人之道”,指得道的圣人,即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独献印窌兴f的圣人有兩種,他批判的圣人,是指儒家圣人;他所贊揚的圣人,是指道家圣人。研讀《老子》,這也是必須明白的問題?!独献印分姓劦赖膯栴}頗多,請參看拙著《老莊新論》,在此恕不贅言。
注釋
01 信言不美:謂誠實的話,不華美。
河上公曰:“信言者,如其實也。不美者,樸且質(zhì)也?!?
蘇轍曰:“信則為實而已,故不必美?!?
林希逸曰:“真實之言,則無華采?!?
吳澄曰:“言之實者,不飾美。”
02 信: 實也。美言不信:謂華美的話,虛飾不實。
河上公曰:“美言者,滋美之華辭。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
蘇轍曰:“美在為觀而已,故不必信?!?
林希逸曰:“有華采者,非真實之言?!?
吳澄曰:“言之美者,必虛飾而非實?!?
03 善者不辯:謂善良的人不巧辯。
河上公曰:“辯者,謂巧言也?!?
蘇轍曰:“以善為主,則不求辨?!?
林希逸曰:“善,純也。純德之人,則無所容言,又何辯乎?”
04 辯者不善:謂巧辯的人不善良。
河上公曰:“不善者,舌致患也……口多言,亡其身?!?
蘇轍曰:“以辨為主,則未必善。”
林希逸曰:“好辯,則非純德者矣。”
奚侗曰:“范應(yīng)元曰:‘信實之言多樸實,故不美。甘美之言多華飾,故不信。嘉美之言止于理,故不辯;辯口利辭于理,故不善?!蒲浴?、‘辯言’,兩‘言’字或作‘者’,誼亦通?!卑?奚侗引用范應(yīng)元說“善者”為“嘉美之言”,此為別解,僅供讀者參考。
05 知者不博:謂術(shù)業(yè)有專攻者不博學(xué)。
河上公曰:“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林希逸曰:“知道之知,不以博物為能?!?
吳澄曰:“實在知者,學(xué)不務(wù)博?!?
06 博者不知:謂知廣博者,知之不深。
河上公曰:“博者,多見聞也。不知者,失要真也。”
林希逸曰:“以博為夸,非知道者也。”
01 既:《廣雅 · 釋詁》曰:“既,盡也?!睘槿?施予人。王弼曰:“圣人不積,無私自有,唯善是與?!比?謂圣人(指得道之人)不積累財物,把財物盡施予民而自己更富有。
02 與:諸本作“與”,帛書乙本作“予”,二字古代通用。
河上公曰:“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
03 圣人之道:河上公、王弼本作“圣人之道”,是。帛書乙本作“人之道”,誤。
河上公曰:“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圣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
王弼注“為而不爭”曰:“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蘇轍曰:“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為之,則足以爭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爭而未嘗爭,此天與圣人所以大過于人而為萬物宗之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為書與其所以為道之大略也,故于終篇復(fù)言之?!?
林希逸曰:“天之道雖有美利,而不言所利,則但見有利而無害。才有利之之名,則害亦見矣。圣人之道無為而無不為,而未嘗自恃有,故不與物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一書之意,大抵以不爭為主,故以此語結(jié)之?!?
奚侗曰:“呂惠卿曰:‘凡物有所利,則有所不利’;有所利,則不能害矣。唯天之道無所利,則無所不利。無所不利,則利而不害矣。凡物之有為者,莫不有我,有我故有爭。圣人之道,雖為而無為,無為故無我,無我故不爭,是‘天之道’而已。楊增新曰:‘天道祗順萬物之自然,故利而不害;圣人祗順萬事之自然,故為而不爭’?!卑蠢献诱f:“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其實“天之道”與“圣人之道”,皆老子之道也,就是老子主張利天下而不害,為天下而不爭;則不與民爭利,天下莫能與之爭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6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