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士
衡聽①、顯幽、重明、退奸、進良之術(shù):朋黨比周之譽,君子不聽;殘賊加累之譖②,君子不用;隱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貨財禽犢之請,君子不許。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③,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聞聽而明譽之,定其當(dāng)而當(dāng),然后士其刑賞而還與之④,如是則奸言、奸說、奸事、奸謀、奸譽、奸愬莫之試也,忠言、忠說、忠事、忠謀、忠譽、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盡矣⑤。夫是之謂衡聽、顯幽、重明、退奸、進良之術(shù)。
[注釋] ①衡:通“橫”,廣。②譖(zèn怎去聲):誣陷。③愬(sù訴):通“訴”,訴說。④士:當(dāng)為“出”字。⑤尚:通“上”。盡:通“進”,上進,呈獻。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①,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对姟吩唬骸盎荽酥袊越椝姆??!雹诖酥^也。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③,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無道法則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總要也,不可少頃曠也。得之則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于小人?!贝酥^也。
[注釋] ① 挾:通“浹”,周遍。②“《詩》曰”句:見《詩經(jīng)·大雅·民勞》。③險:通“儉”,草木稀疏。
得眾動天,美意延年。誠信如神,夸誕逐魂①。
[注釋] ①案:此四句與全文風(fēng)格頗不相符,疑為它篇之誤脫。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誠必用賢①。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難乎! 夫耀蟬者務(wù)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
[注釋] ①“誠”前當(dāng)脫一“不”字。
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yīng)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①;然后進退誅賞之,政之終也。故一年與之始,三年與之終。用其終為始,則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亂所以自作也?!稌吩唬骸傲x刑義殺,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順事’?!雹谘韵冉桃?。
[注釋] ①?。褐小"凇啊稌吩弧本洌阂姟渡袝た嫡a》,但與今本《尚書》不盡相同。
程者①,物之準(zhǔn)也;禮者,節(jié)之準(zhǔn)也。程以立數(shù),禮以定倫,德以敘位,能以授官。凡節(jié)奏欲陵②,而生民欲寬,節(jié)奏陵而文,生民寬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極也,不可以加矣。
[注釋] ①程:度量衡的總稱。②陵:嚴(yán)格。
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師術(shù)有四,而博習(xí)不與焉:尊嚴(yán)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①,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shù)有四,而博習(xí)不與焉。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对姟吩唬骸盁o言不讎,無德不報。”②此之謂也。
[注釋] ①耆(qí其)艾:五十歲稱“艾”,六十歲稱“耆”。②“《詩》曰”句:見《詩經(jīng)·大雅·抑》。讎,應(yīng)答。
賞不欲僭①,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與其害善,不若利淫。
[注釋] ①僭(jiàn見):過分。
【鑒賞】 諸侯并起,逐鹿中原,各國之間競爭的不僅僅在于國力、兵力上的比拼,更在于對優(yōu)秀人才的爭奪?!暗弥畡t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招徠能人才士的數(shù)量多寡,牽系著國家的安危存亡。所以,小至大夫卿相,大至各國君主,都竭盡其能地招納門客,為己所用。荀子在齊之稷下“三為祭酒”,結(jié)交各國往來之賓;又游歷諸國,游說君主,于此感觸頗深?!熬右舱撸婪ㄖ傄病?,便是其對于士人作用的經(jīng)典論述。
所謂道法,乃是一個社會正義和公平的準(zhǔn)繩,而從另一意義上來說又是一個國家民眾的集體信仰。道法的堅守能否保持,歸根到底在于這個國家是否存在這樣的君子?!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君子們便是圍繞“北辰”的群星,輔佐君主,區(qū)分是非黑白,維護國家的“道法”所在。不過,君子所堅守的何止于單純的禮法?在人心流散的亂世之中,蕓蕓眾生皆以利益為尚,隨波逐流。唯有君子了解先賢的美德,通悉古今興衰之關(guān)鍵,在“眾人皆醉”之際,堅守心中的道德和理想;也唯有君子,能直面人間的生靈涂炭,不懈地思索于終極,遠瞻于未來,守護著國家的命運。也正因此,在荀子看來,尋求國士比建設(shè)制度更能對國家的存亡起決定作用,“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然而,“招賢納士”雖然成為一句響亮的口號,但打開塵封已久的歷史卷冊,到底又有多少君主將這句口號落于實處?且不論后世秦之坑儒撲滅多少智慧之光,更不論明之廷杖令天下士人斯文掃地,清之文字獄使華夏萬馬齊喑。早在令后人景仰不已的百家爭鳴時代,多半也不過只是可聞而不可見的夢想。回歸現(xiàn)實,耳濡目染的是慘烈持久的戰(zhàn)爭吞并、爾虞我詐。有治國抱負(fù)的人四處碰壁,郁郁不得志,而雞鳴狗盜之輩卻被尊為上賓。面對這些熱鬧與虛華,荀子洞悉深刻,“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難乎! 夫耀蟬者務(wù)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本鱾冄孕胁灰?,打著招募賢人的旗號,卻專注于私利,禮義不備,刑政不平,親佞人而遠君子,如此又怎能期待天下歸心呢?荀子的詰問正點中了諸侯的軟肋,而這一深刻的論斷也未嘗不是他對于自己終生不得志原因的總結(jié)。
君子士人既為國家道法之根本,而其人亦與禮法合而為一,成為萬民師法的對象。因此,在荀子看來,君子本身也承擔(dān)了引導(dǎo)、教化民眾的職責(zé)。正是出于教化這一點,荀子以“尊嚴(yán)而憚”、“耆艾而信”、“誦說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論”為人師的四大必要條件。為人師者,既承擔(dān)教化之責(zé),便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化育萬民,樹立信仰,對社會風(fēng)氣有導(dǎo)引之責(zé)。因此,為師者于己,則須時時自我審視,思考生活中的精微道理,求得學(xué)識的精進;于人,則悉心教導(dǎo),向求教之人講解古代的經(jīng)典,務(wù)求合乎真理道義,導(dǎo)人向善。
對于荀子不以博學(xué)為師,有人認(rèn)為,乃是荀子重“道”而輕“術(shù)”的表現(xiàn)。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卻始終不能窮盡。因此,樹立正確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之風(fēng),培養(yǎng)時時思考的良好習(xí)慣也許比所謂“博學(xué)”更為重要,而這些卻往往在教與學(xué)的過程中被忽視了。尤其是今天這個功利而浮躁的世界中,荀子的這番話,恰如當(dāng)頭棒喝,能使我們重新去思考一些漸漸淡忘卻非常重要的東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6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