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送孟東野序》文章鑒賞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
。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①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②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樂也者
,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③之鳴。金、石、絲、竹、匏、土其于人也亦然
唐之有天下
東野之役于江南{23}也
【注】
①激:搏擊
孟郊(751—814)
,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中唐著名詩人。他壯年屢試不第,46歲才中進士,50歲時被授為溧陽縣尉。他懷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際,韓愈寫此文加以贊揚和寬慰,流露出對朝廷用人不當?shù)母锌筒粷M,這一年是貞元十九年(803),韓愈時年35歲。文章運用比興手法,從物不平則鳴
,寫到人不平則鳴。韓愈認為是人愈“不得其平”,則文學愈善。韓愈所說“不平”的含義,主要傾向于指不平遭遇,不幸的命運而引起內(nèi)心的不平衡。這篇序文是專為一生困厄潦倒、懷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鳴”推許孟郊,其重視為窮愁哀怨者“鳴其不幸”的傾向不言自明。韓愈堪稱語言大師,其文句式和文辭多變
,可以說達到了極致。全篇句式靈活,變化無端,特別是歷數(shù)各個朝代善鳴者時,句式極錯綜變化之能事,清人劉海峰評為“雄奇創(chuàng)辟,橫絕古今”。歷數(shù)各代善鳴者此文打破常規(guī)構(gòu)思,用很大篇幅闡釋“不平則鳴”的道理
,僅有最后少量筆墨言及孟郊,其他內(nèi)容都憑空結(jié)撰,乍看好像都在說題外話,其實不然,細品之,無一言不是為孟郊而設(shè),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顯得空疏游離,體現(xiàn)了布局謀篇上的獨到造詣。后人評論
吳楚材
、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只是從一鳴之中,發(fā)出許多議論。句法變換,凡二十九樣,如龍之變化,屈伸于天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8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