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散文名篇鑒賞
予嘗論書,以謂鐘
至于詩亦然。蘇
、李⑤之天成⑥,曹、劉⑦之自得,陶、謝⑧之超然⑨,蓋亦至矣⑩。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11}之姿,凌跨百代{12},古今詩人盡廢{13}。然魏晉以來,高風(fēng)絕塵,亦少衰矣{14}。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yuǎn)韻{15},而才不逮意{16},獨韋應(yīng)物{17}、柳宗元發(fā)纖秾{18}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19}所及也。唐末司空圖{20},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閩人黃子思
【注】
①鐘
、王:指鐘繇和王羲之。②顏、柳:指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③極書之變:極盡書法的變化。④翕(xī西)然:形容言論、行為一致。⑤蘇、李:蘇,指蘇武。李,指李陵。⑥天成:謂其詩作自然而不雕飾。⑦曹、劉:指曹植和劉楨。⑧陶、謝:指陶淵明和謝靈運。⑨超然:指意境與語句自然、超脫黃孝先
,字子思,福建浦成人,以善治獄遷大理丞,歷太常博士,卒于石州通判。本文是蘇軾為《黃子思詩集》寫的一篇序跋文,大致寫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元豐七年(1071—1084)。是古代文論中的名篇跋,是指附在書后或詩文后的帶有說明性或議論性的文字
本文以書法為喻,把魏晉與唐代的書法作比較
蘇軾繼承了莊學(xué)中“虛靜”與“物化”的理論
在這里
蘇軾的理論主張其實正符合了司空圖論詩所說的“梅止于酸
一直到結(jié)尾處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忠公文鈔》卷二十七:“公之詩不入詩家品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8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