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曾鞏·南齊書目錄序》散文鑒賞唐宋八大家《曾鞏·南齊書目錄序》散文鑒賞
《南齊書》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①,合五十九篇,梁蕭子顯②撰。始,江淹③已為《十志》,沈約又為《齊紀》,而子顯自表④武帝,別為此書。臣等因校正其訛謬,而敘其篇目曰:
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則必得其所托,而后能傳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shè)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韙德⑤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郁而不發(fā),而梼杌嵬瑣奸回兇慝之形⑥,可幸而掩也。
嘗試論之。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為治天下之本。號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設(shè),其言至約,其體至備,以為治天下之具,而為二典⑦者推而明之。所記者豈獨其跡也?并與其深微之意而傳之,小大精粗無不盡也,本末先后無不白也。使誦其說者如出乎其時,求其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知足以通難知之意,文足以發(fā)難顯之情者乎?則方是之時,豈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蓋執(zhí)簡操筆⑧而隨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兩漢以來,為史者去之遠矣。司馬遷從五帝三王既沒數(shù)千載之后,秦火⑨之馀,因散絕殘脫之經(jīng),以及傳記百家之說,區(qū)區(qū)⑩掇拾,以集著其善惡之跡、興廢之端,又創(chuàng)己意,以為本紀、世家、八書、列傳之文,斯亦可謂奇矣。然而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顛倒而采摭{11}謬亂者,亦豈少哉?是豈可不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fā)難顯之情者乎?
夫自三代以后,為史者如遷之文,亦不可不謂雋偉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fā)難顯之情者,何哉?蓋圣賢之高致,遷固有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邪?至于宋、齊、梁、陳、后魏、后周之書,蓋無以議為也。
子顯之于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繢{12}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豈夫材固不可以強而有邪!數(shù)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跡曖昧,雖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相與合謀之臣,未有赫然得傾動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時偷奪傾危{13}、悖禮反義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豈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豈可忽哉!豈可忽哉!
【注】
①紀:亦稱“本紀”,古代史書中的一種體裁,多用以記述帝王的主要事跡或一代的大事。志:古代史書中的一種體裁,記敘典章制度及州縣建制、山川地理的變革情況。列傳:古代史書中的一種體裁,用以記載帝王之外各類歷史人物的事跡。②蕭子顯:字景陽,南蘭陵郡(今江蘇常州)人,官至吏部尚書。著有《南齊書》等。③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南朝齊、梁時期著名作家。④表:表彰,彰顯。⑤韙(wěi偉)德:美德。⑥梼杌(táowù桃誤):古代傳說中的怪獸名。此處比喻惡人。嵬瑣:卑劣猥瑣。奸回:奸詐。兇慝(tè忒):兇惡。形:面目,劣跡。⑦二典:指《尚書》中記載堯、舜事跡的《堯典》和《舜典》。⑧執(zhí)簡操筆:負責文書工作的人。簡,魏、晉以前用來書寫文書、史傳的一種人工削制而成的竹片。⑨秦火:指秦始皇焚書之舉。⑩區(qū)區(qū):一點一點地。此處引申為辛勤的意思。{11}采摭(zhí直):采集摘取。{12}藻繢(huì會):文采。{13}偷奪傾危:指陰謀篡奪政權(quán)、顛覆國家的人。
本文是曾鞏整理南北朝時梁代蕭子顯所編撰的《南齊書》時寫的一篇序文,作于他在館閣??惫糯浼畷r期?!赌淆R書》是記敘南朝齊一代的史書。南齊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繼劉宋之后建立的一個王朝,立國僅短短的24年。蕭子顯是南齊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因而在書中處處為自己的祖父和家族回護甚至加了許多溢美之辭,因此后人對這部史書便頗多非議。
曾鞏也表現(xiàn)出對這部史書的不滿,認為它有意篡改歷史,以致一些應(yīng)該予以頌揚的歷史人物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而一些“偷奪傾危、悖禮反義之人”反而被美化,使其惡行未能暴露于天下;其語言又“刻雕藻績”,即刻意追求華麗。于是他在整理完蕭子顯的這部拙劣的史書之后,便寫了這篇目錄序,來闡述自己對史書與一個史官的看法。
本文的重點也不在于介紹原書的體例、流傳及整理情況,而是借《南齊書》的得失引發(fā)議論,闡述自己的認識,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史學觀。作者明確指出,一部史書是否優(yōu)秀,取決于它能否“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既然史書編寫的目的是使后代君臣能以史為鑒,去奸佞、遠小人,推行正確的治國方略,建立清明的政治,那么史家的水平、素質(zhì)和作史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看來,蕭子顯根本就不具備一個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所應(yīng)有的基本素質(zhì)。
曾鞏在綜論歷代史家、史書優(yōu)劣得失的基礎(chǔ)上,義正辭嚴地說,一個優(yōu)秀的史家應(yīng)該具備四個基本的條件:“明”“道”“智”“文”,即識見、思想、才智和文采?!捌涿鞅刈阋灾苋f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但作者卻沒有由此而直接轉(zhuǎn)入對蕭子顯和《南齊書》的批判,而是進而舉出歷史上優(yōu)秀的史書和優(yōu)秀的史家為具體的事例。他舉出《尚書》中的《堯典》《舜典》作為例證,認為這些儒家經(jīng)典的作者才具備這樣四個條件。
而歷代以來,并非所有的“任政者”都是圣哲賢士,“執(zhí)簡操筆”的史官也非都是“圣人之徒”,史書出現(xiàn)謬誤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所托不得其人”,所以即使連《史記》也有許多“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顛倒而采摭謬亂”之處,這是因為司馬遷也不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才會有這樣的失誤。
現(xiàn)在看來,雖然他對《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的評價顯然有失偏頗,但曾鞏所提出“良史”的四個條件,應(yīng)該說是非常有道理的,因而也得到后世學者的充分肯定。
從文章結(jié)構(gòu)上來說,本文承續(xù)了曾鞏一向的綿密周匝的文風,值得細細品讀。開頭借對蕭子顯的《南齊書》進行批評,來展開關(guān)于良史標準的討論,以極簡略的筆墨介紹《南齊書》的篇目,然后立即指出,南齊短短24年的歷史,“江淹已為《十志》,沈約又為《齊紀》”,說明蕭子顯《南齊書》的編撰背景和意圖,目的是由事及議,引出全篇議論。而后展開議論,提出史書編撰的目的是為了以史為鑒,是有益于國家社稷的觀點,并分析史書失實的原因是“所托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shè)辭之不善,故雖殊功韙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郁而不發(fā),而禱杌嵬瑣奸回兇慝之形,可幸而掩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作為“良史”的標準,同時也文章末尾對其作者進行批評的伏筆??芍^是入木三分,氣勢磅礴,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
后人評論
張伯行:“南豐推本唐、虞二典,抉摘史家謬亂,而結(jié)之以明夫治天下之道,直為執(zhí)簡操筆者痛下針砭?!保ā短扑伟舜蠹椅拟n》卷十四)
唐宋八大家《曾鞏·列女傳目錄序》散文鑒賞■列女傳目錄序■
劉向所敘《列女傳》,凡八篇,事具①《漢書》向列傳②。而《隋書》③及《崇文總目》④皆稱向《列女傳》十五篇,曹大家⑤注。以《頌義》考之,蓋大家所注,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而益以陳嬰母及東漢以來凡十六事,非向書本然也。蓋向舊書之亡久矣。嘉祐⑥中,集賢校理蘇頌始以《頌義》為篇次⑦,復定其書為八篇,與十五篇者并藏于館閣。而《隋書》以《頌義》為劉歆⑧作,與向列傳不合。今驗《頌義》之文,蓋向之自敘。又《藝文志》有向《列女傳頌圖》,明非歆作也。自唐之亂,古書之在者少矣,而《唐志》錄《列女傳》凡十六家,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無錄,然其書今在。則古書之或有錄而亡,或無錄而在者,亦眾矣,非可惜哉!今校讎⑨其八篇及其十五篇者已定,可繕寫。
初,漢承秦之敝,風俗已大壞矣,而成帝后宮趙、衛(wèi)之屬⑩尤自放。向以謂王政必自內(nèi)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其言大任{11}之娠文王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又以謂古之人胎教者皆如此。夫能正其視聽言動者,皆大人之事,而有道者之所畏也。顧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聞,蓋為之師傅保姆{12}之助,《詩》《書》圖史之戒,珩璜琚踽{13}之節(jié),威儀動作之度。其教之者雖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嘗不以身化也。故《家人》之義歸于反身{14},《二南》之業(yè)本于文王,夫豈自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興,能得內(nèi)助,而不知所以然者,蓋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內(nèi)則后妃有《關(guān)雎》之行,外則群臣有《二南》之美,與之相成。其推而及遠,則商辛之昏俗,江漢之小國,兔罝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謂身修故國家天下治者也。后世自學問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家室既不見可法,故競于邪侈,豈獨無相成之道哉!士之茍于自恕,顧利冒恥{15}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信哉!如此人者,非素處顯也,然去《二南》之風亦已遠矣,況于南向{16}天下之主哉!向之所述,勸戒之意可謂篤矣。
然向號博極群書,而此傳稱《詩?芣苢》{17}《柏舟》《大車》之類,與今序《詩》者之說尤乖異,蓋不可考。至于《式微》{18}之一篇,又以謂二人之作。豈其所取者博,故不能無失歟?其言象計謀殺舜及舜所以自脫者,頗合于《孟子》。然此《傳》或有之,而《孟子》所不道{19}者,蓋亦不足道也。凡后世諸儒之言經(jīng)傳者,固多如此,覽者采其有補,而擇其是非可也。故為之敘論以發(fā)其端云。
【注】
①具:陳述。②《漢書》向列傳:《漢書》的《劉向列傳》?!稘h書》,二十四史之一,東漢班固撰,有紀、表、志、傳共百篇。③《隋書》:二十四史之一,唐魏徵等撰,八十五卷。④《崇文總目》:書名,宋王堯臣等編撰,六十六卷。⑤曹大家(gǔ姑):班固妹斑昭,字惠姬,嫁曹世叔。夫亡,漢和帝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大家,古代對女子的尊稱。⑥嘉祐:宋仁宗年號。{7}集賢校理:官名。全稱集賢殿校理,為??睍?。蘇頌:字子容,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⑧劉歆:劉向之子,字子駿,西漢文學家。⑨校讎(chóu仇):校對。⑩趙、衛(wèi)之屬:均為漢成帝妃嬪,恃驕專寵,禍亂朝綱。趙,趙飛燕及其妹妹。衛(wèi),衛(wèi)婕妤。{11}大任:姓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12}保姆:古代君主妻妾中專事?lián)狃B(yǎng)子女的人。{13}珩璜琚瑀(hénghuángjūyǔ衡黃居禹):均指佩玉。古人常佩帶玉石,佩時分左右,上雙珩,下雙璜,中綴琚瑀下垂于兩璜之間。行走時相觸而成聲,以為趨走之節(jié)制。{14}反身:反觀自身,即嚴格要求自己?!兑?家人》:“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15}顧利冒恥:見利忘義,不顧羞恥。{16}南向: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帝王之位即坐北朝南。{17}《詩?芣苢(fúyǐ浮以)》:《周南》篇名?!对娦颉芬詾榇似院箦溃渎暺胶?,表示婦人樂有其子。而《列女傳》則謂此篇言婦人嫁于蔡國而其夫有惡疾,其母逼其改嫁,不聽,故作《芣苢》之詩。{18}《式微》:《詩經(jīng)?邶風》篇名。《詩序》云此詩是黎侯寓于衛(wèi),其臣勸以歸而作。{19}不道:不記載,不說。
《列女傳》,漢代劉向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婦女人物傳記。書中收錄舊史遺文中105名婦女的故事,按她們的德行種類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辨通”“孽嬖”七類,另有《頌義》一篇。其中前六類大致都屬于作者認為值得稱揚和取法的人物,后一類則將先秦史書曾記載過的淫邪以致亡國的婦女,如妲己、褒姒、衛(wèi)宣姜、魯文姜、驪姬、夏姬等,一一列出,予以批判。
《列女傳》流傳至北宋,已有些許錯訛,本文是曾鞏在史館整理古籍時,特意整理了此書,并寫下了這篇序文,大致作于嘉祐六年到治平四年(1061—1067)期間。主要是論述《列女傳》的版本源流,并沿著原作的主旨加以討論,借題發(fā)揮,以表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目錄序,在介紹《列女傳》篇目次第的基礎(chǔ)上,進而以儒家自我修養(yǎng)中所奉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為基礎(chǔ),充分肯定了《列女傳》的思想價值。
文章首段概括敘述了《列女傳》的流傳和整理情況,并明確指出作此書的目的是“王政必自內(nèi)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者以戒天子”,并反復加以論述。特別敘述周文王的母親大任在妊娠期間的表現(xiàn),和后世那些 *** 邪惡的后妃相對比,圍繞君主的修養(yǎng)與國家安危的關(guān)系充分展開議論,反復稱揚劉向撰述《列女傳》的意圖,將帝王母親、后妃對帝王品德,乃至國家社稷安危的影響,說得深刻透徹。曾鞏認為,后天的教育很重要,但是“內(nèi)助”的影響更大,它往往會直接決定一個帝王的品格和修養(yǎng)。譬如文王之所以興盛,就是得益于母親的教化?!肮蕛?nèi)則后妃有《關(guān)雎》之行,外則群臣有《二南》之美,與之相成”,再推及遠處,乃至天下大治,都離不開一個“內(nèi)助”。
行文至此,曾鞏筆鋒一轉(zhuǎn),發(fā)出感慨說:“如此人者,非素處顯也,然去《二南》之風亦已遠矣,況于南向天下之主哉!”得出自己的論述“向之所述,勸戒之意可謂篤矣”。收尾干凈利索,同時總結(jié)前文,回歸于劉向著書的本意上。這是全篇議論的著力處,敘述和議論在此升華,緊扣文章的中心:闡述母親的德行與教育,對后來做帝王的子女的影響及作用。
這篇文章是曾鞏散文風格已經(jīng)成熟時期的作品,集中地體現(xiàn)出曾鞏散文的特點:儒雅博厚,曲折綿密。李涂在《文章精義》中說此文“平平說去,宜宴不斷,最淡而古”。文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和文章的寫法,最能體現(xiàn)出曾鞏散文結(jié)構(gòu)的嚴密和其駕馭文字的能力,得到了后世學者的肯定。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卷四:“子固諸序,并各自為一大段議論,非諸家所能及。而此篇尤深入,近程、朱之旨矣。
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詳細資料大全 《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是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9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雅瑟。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中華文化的珍貴寶藏,是國學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認真品讀。
基本介紹書名 :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 作者 :雅瑟? ISBN :9787510419140, 751041914X 頁數(shù) :396頁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9月1日 裝幀 :平裝 開本 :16 尺寸及重量 :26.2 x 18.4 x 3 cm ; 862 g 內(nèi)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內(nèi)容簡介由雅瑟主編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精選唐宋八大家散文193篇。其中:韓愈39篇,柳宗元35篇,歐陽修32篇,蘇洵11篇,曾鞏13篇,王安石21篇,蘇軾32篇,蘇轍10篇。每篇散文均有翔實的注釋和精辟的鑒賞,以及后人的點評?!短扑伟舜蠹疑⑽蔫b賞大全集》力求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使讀者盡覽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編輯推薦“唐宋八大家”中的許多人不僅是卓絕的散文家,還是杰出的詩人、詞人。乃至政治家、哲學家、史學家和書畫家。因此,他們的文章也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內(nèi)容之深刻,觀點之精辟,論述之卓越,幾乎達到了當時社會的最前列。可以說,八大家的散文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貴寶藏,是國學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個人認真品讀。 由雅瑟主編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選編唐宋八大家散文193篇。書中涉及的歷史紀年,一般寫明朝代、帝王名稱、年號;同時注明公元紀年,使人了解所發(fā)生的事件在整個歷史時序中所占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每篇散文均有翔實的注釋和精辟的鑒賞,重難點字加注拼音和直音,并在最后配綴后人評價。鑒賞文字除解讀背景、梳理結(jié)構(gòu)外,還著重說明該作家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和特點,使大家能盡覽“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目錄 韓愈原道 原毀 雜說一 雜說四(馬說) 師說 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頌 張中丞傳后敘 祭田橫墓文 祭十二郎文 送窮文 祭鱷魚文 與于襄陽書 進學解 與陳給事書 應(yīng)科目時與人書 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送孟東野序 送區(qū)冊序 送李愿歸盤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楊少尹序 送石處士序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送高閑上人序 送王秀才序 毛穎傳 藍田縣丞廳壁記 贈崔復州序 爭臣論 伯夷頌 答李翊書 荊潭唱和詩序 柳子厚墓志銘 圬者王承福傳 南陽樊紹述墓志銘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 諱辯 感二鳥賦 論佛骨表 柳宗元牛賦 囚山賦 封建論 駁復仇議 段太尉逸事狀 捕蛇者說 桐葉封弟辯 羆說 種樹郭橐駝傳 童區(qū)寄傳 箕子碑 梓人傳 蝮蜥傳 憎王孫文并序 哀溺文(節(jié)選) 吊屈原文 三戒并序 謗譽 鞭賈 送薛存義序 愚溪詩序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永州鐵爐步志 游黃溪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 鈷鉺潭記 鈷鉺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石渠記 石澗記 小石城山記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與友人論為文書 歐陽修秋聲賦 朋黨論 縱囚論 瀧岡阡表 黃夢升墓志銘 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 畫舫齋記 吉州學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菱溪石記 相州晝錦堂記 伐樹記 峴山亭記 釋秘演詩集序 送楊真序 蘇氏文集序 梅圣俞詩集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 江鄰幾文集序 六一居士傳 答吳充秀才書 祭尹師魯文 答祖擇之書 祭資政范公文 養(yǎng)魚記 祭石曼卿文 讀李翱文 賈誼不至公卿論 歸田錄(選錄)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新五代史宦者傳論(節(jié)選) 蘇洵 心術(shù) 六國 項籍 辨奸論 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 張益州畫像記 管仲論 木假山記 仲兄字文甫說 送石昌言使北引 名二子說 曾鞏列女傳目錄序 戰(zhàn)國策目錄序 南齊書目錄序 贈黎安二生序 送王希序 先大夫集后序 寄歐陽舍人書 禿禿記 墨池記 宜黃縣縣學記 學舍記 道山亭記 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節(jié)選)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伯夷 材論 太古 興賢 傷仲永 同學一首別子固 讀孟嘗君傳 書李文公集后 答司馬諫議書 答曾子固書 答錢公輔學士書 芝閣記 游褒禪山記 靈谷詩序 張刑部詩序 祭歐陽文忠公文 答段縫書 王深父墓志銘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蘇軾前赤壁賦 后赤壁賦 晁錯論 黠鼠賦 留侯論 賈誼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決壅蔽(策別課百官三) 教戰(zhàn)守(策別安萬民五) 上梅直講書 答秦太虛書 答張文潛書 答謝民師書 喜雨亭記 凌虛臺記 石鐘山記 張君墨寶堂記 超然臺記 放鶴亭記 文與可畫貧答谷偃竹記 潮州韓文公廟碑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范文正公集敘 日喻 稼說送張琥 三槐堂銘并敘 書黃子思詩集后 方山子傳 亡妻王氏墓志銘 記游定惠院 記承天寺夜游 蘇轍墨竹賦 黃樓賦并敘 上樞密韓太尉書 答黃庭堅書 武昌九曲亭記 東軒記 黃州快哉亭記 為兄軾下獄上書 六國論 三國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9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王安石·靈谷詩序》唐宋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