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志巖洞(節(jié)選)
范成大
余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聞者亦不能信。余生東吳,而北撫幽薊,南宅交廣,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萬里,所至無不登覽。太行、常山、衡岳、廬阜,皆崇高雄厚,雖有諸峰之名,政爾魁然大山峰云者,蓋強名之。其最號奇秀,莫如池之九華、歙之黃山、括之仙都,溫之雁蕩、夔之巫峽,此天下同稱之者,然皆數(shù)峰而止爾,又在荒絕僻遠之瀕,非幾杖間可得,且所以能拔乎其萃者,必因重岡復嶺之勢,盤亙而起,其發(fā)也有自來。
桂之千峰,皆旁無延緣,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簪,森列無際,其怪且多如此,誠當為天下第一。韓退之詩云:“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柳子厚《訾家州記云》:“桂州多靈山,拔地峭豎,林立四野”,黃魯直詩云:“桂嶺環(huán)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嵯峨”,觀三子語意,則桂山之奇,固在目中,不待余言之贅。傾圖其真形,寄吳中故人,蓋無深信者,此未易以口舌爭也。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巖洞,有名可紀者三十余所,皆去城不過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今推其尤者記其略?!?/p>
棲霞洞,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傍,曰輔星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門,下行百余級,得平地,可坐數(shù)十人。傍有兩路,其一西行,兩壁石液凝沍,玉雪晶熒,頂高數(shù)十丈,路闊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頓足曳杖,鏗然有聲,如鼓鐘聲,蓋洞之下又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進。一路北行,俯僂而入,數(shù)步則寬廣。傍十丈許,鐘乳垂下累累,凡乳床必因石脈而出,不自頑石出也。進里余,所見益奇。又行食頃,則多歧。游者恐迷也,不敢進,云通九疑山也?!?/p>
隱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隱山之上,一曰朝陽,二曰夕陽,三曰南華,四曰北牖,五曰嘉蓮,六曰白雀。泛湖泊舟,自西南登山,先至南華。出洞而西,至夕陽,洞窮有石門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許步至朝陽,又西至白雀,穴口隘狹,側身入,有穴通嘉蓮。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巖,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絕,而湖心又浸隱山。諸洞之外,別有奇峰,繪畫所不及。荷花時,有泛舟故事,勝賞甲于東南。……
乾道八年(1172)冬,范成大起知靜江府(洽所在今桂林市),次年三月到任。政暇,對廣西山川形勝、風土民情頗多關注。淳熙二年(1175)調(diào)任四川,在由桂入蜀途中,寫成《桂海虞衡志》一書?!坝莺狻蹦苏乒苌搅执芍伲緯鴦t是關於廣西山林川澤的形象記錄。這里所選的《志巖洞》是其第一篇中的一部分,包括序文和有關巖洞志。
在古代,由于關山阻隔,交通不便,桂林被視為“蠻陬絕繳”之地,一般人都望而生畏,所以“士大夫落(居住)南者少”。所以此書《總序》說:親戚朋友在松江(今蘇州河)給出帥廣西的范成大餞行的時候,都為他即將遠赴“炎荒風土”而感到悲戚。他卻非常樂觀,并取唐人詩慰解親友,說那里“宜人”,“無瘴”,“勝于參鸞遠去”。在《志巖洞》的序里,作者又列引韓、柳、黃三家詩文,結合自己的親身觀察,進一步揭示了桂山的獨特之美:“奇”。序的全文就暢說這個“奇”字,指出“宜為天下第一”,“誠當為天下第一”。他甚至用太行、廬山、衡山、九華山、黃山、雁蕩、巫峽等九大名山作比較,認為所謂“大山峰云者”或“蓋強名之”或“皆數(shù)峰而止耳”,不免抑此揚彼,流露出詩人常有的夸飾。但是他對“桂山之奇”的獨特之處,卻描寫得相當準確、生動、形象:“桂之千峰、皆旁延無緣,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簪,森列無際,其怪且多”,這正如郭沫若在《洪波曲》一書中的傳神勾畫:“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所以范成大在廣西任職兩年,與其說他生活在官場,不如說他生活在桂林山水的詩情畫意之中!
桂林山水,在范成大心中是美的世界,先賢也稱之久矣,但當時的士大夫仍然對它抱有疑懼的心理。其頑固之情,不是詩文稱頌或作者的“口舌爭”可以使他們改變態(tài)度的,以至不得不在文字之外,“圖其真形,寄吳中故人”,用繪畫的直觀來說服他們。這對宣傳桂林山水,增進人們的了解,起了很好的作用。他絕不象一般的士大夫,只僅寄情山水,自得其樂。在《總序》中,他曾明確表示寫書的目的主要在于“以備土訓之圖”,為地方官和政府作治理山川之用。當時的南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江山,疆土偏遠之地也是寸寸可寶,亟需開發(fā)。所以他曾在詩中說:“珍重江山勸人醉”,“天教飽識漢山川”,在此書中,無疑也寄托了這種愛國重土的深厚感情。如記隱山六洞時他說:“諸洞之外,別有奇峰,繪畫所不及。荷花時,有泛舟故事,勝賞甲于東南?!惫P墨之間流露出祖國疆土渾然一體,所在皆美的感情,非一般方志可比。
作為《志巖洞》的序文,作者主要寫桂山之美。因洞在山中,先總寫千山外貌之奇,而后才可能一一詳細山中洞內(nèi)之奇,兩相輝映,奇中有奇,奇而又奇。但就全書而言,寫洞的文字多于寫山,因為桂山外貌之奇,前人已多詩文道及,“不待余言之贅”,而諸洞所記,則為他人所未發(fā)。這樣安排,反映出不因循舊路,而致力創(chuàng)造開拓的精神,為桂林巖洞的開發(fā)利用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獻資料。
記巖洞共二十則,有詳有略,多則數(shù)百字,少則二三言。其基本寫法是:一,由近及遠。從城中的“主山”讀書巖寫起,然后輻射開去,以至于“皆附郭,可日涉者”,再至于離城“差遠”者,“最遠”者,再至于“外邑”聞而未到者。二,以主要景點為多中心組織內(nèi)容。如城中的讀書巖、伏波巖、疊彩巖;漓江邊的白龍洞、水月洞(象鼻山);七星山的龍隱洞、棲霞洞、曾公洞、屏風洞;隱山之六洞,等等。大小景點,互相照應,自成群落。三,諸洞各有側重,各有特色。有的寫到典故,有的寫了傳說,有的寫出游覽樂趣,有的僅僅勾勒了地理位置。而巖洞之中,或曲折高曠,或幽暗明亮,特別是鐘乳石,或“龍跡天矯,若印泥然”,或“不液凝沍,玉雪晶熒”,或“垂下累累”,或“森然”并立,千形萬狀,刻劃各異,辭簡意美,玲瓏剔透。
總的說來,文章是紀實的,具有科學價值,方位、數(shù)據(jù)、構造等尤見翔實。文中所說的“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宋末李曾伯概括為“桂林山川甲天下”,到清末金武祥又概括為“桂林山水甲天下”,遂成為品評桂林山水的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79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