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超然臺記》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
,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p>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
,皆可以飽
。推此類也
,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
,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
。則可樂者常少
,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蓋之矣
。彼游于物之內(nèi)
,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nèi)而觀之
,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
,則我常眩亂反復(fù)
,如隙中之觀斗
,又焉知勝負(fù)之所在
。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
,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
,釋舟楫之安
,而服車馬之勞
;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背湖山之觀
,而適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
,歲比不登
,盜賊滿野
,獄訟充斥
;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
,而貌加豐
,發(fā)之白者
,日以反黑
。予既樂其風(fēng)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
,伐安丘
、高密之木
,以修補破敗
,為茍全之計。
而園之北
,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
,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
、常山,出沒隱見
,若近若遠(yuǎn),庶幾有隱君子乎
!而其東則廬山
,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
,隱然如城郭
,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
,猶有存者。北俯濰水
,慨然太息
,思淮陰之功
,而吊其不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
,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
,風(fēng)月之夕
,予未嘗不在
,客未嘗不從
。擷園蔬,取池魚
,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
,曰:“樂哉游乎
!
方是時
,予弟子由
,適在濟南,聞而賦之
,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
,蓋游于物之外也
。
【文章鑒賞】
〔注〕 游:游心
,涉想
。 安丘
、高密:皆密州屬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R耳
、常山皆山名
。馬耳在山東諸城縣南五里
,常山在諸城縣南二十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R山在諸城縣南三十里,因盧敖而得名
。蘇軾《盧山五詠·盧敖洞》自注:“《圖經(jīng)》云:‘敖
,秦博士,避難此山
,遂得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铝辏宏P(guān)名
,故址在今山東臨朐東南大峴山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熒懈福骸妒酚洝R太公世家》謂太公望呂尚者其先祖封于呂,本姓姜氏
,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麟[》云:“姓姜名牙
,后文王得之渭濱
,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
。蓋牙是字,尚是其名
,后武王號為師尚父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蔽渫蹩松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封師尚父于齊營丘
,為開國之君齊桓公:春秋齊國國君
,五霸之一
。《左傳·僖公四年》記齊桓公伐楚
,楚成王遣使者至齊軍中質(zhì)問:兩國一北一南,風(fēng)馬牛不相及
,何故竟兵臨我楚地
?管仲回答:“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
,女(汝)實征之
,以夾輔周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n我先君履(所踐履之界,指得行征伐之范圍)
,東至于海
,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
,北至于無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睏畈洞呵镒髠髯ⅰ分^此“穆陵”疑即今湖北麻城縣北一百里與河南光山縣、新縣接界之穆陵關(guān)
,春秋時屬楚
,故管仲說齊先君太公實受命得專征伐,有權(quán)至楚國之境
;或以今山東臨朐縣南一百里大峴山之穆陵關(guān)當(dāng)之,恐不合《傳》意云云
。今按蘇軾登超然臺所望之穆陵關(guān)自在山東
,而文章連及于“師尚父
、齊桓公之遺烈”
,當(dāng)是因《左傳“南至于穆陵”的同名楚地而觸發(fā)遐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H水:《水經(jīng)·濰水》“又北過高密縣西”酈道元注:“昔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陣于此
,信夜令為萬馀囊,盛沙以遏濰水
,引軍擊且
,偽退
,且追北,信決水
,水大至,且軍半不得渡
,遂斬龍且于是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辈唤K:指韓信先以功封王
,后貶淮陰侯,終被呂后所殺
。 “余弟”三句:蘇軾弟轍(字子由)于熙寧六年至九年任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掌書記
。有《超然臺賦》
,《序》云:“
老子曰:‘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嘗試以‘超然’命之
,可乎?因為之賦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超然臺在宋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北城上。作者在新舊黨爭中自請外調(diào)
,于神宗熙寧四年(1071)通判杭州,至七年移知密州
。又明年(1075)
,修葺超然臺。文章即寫于此時
。雖屬景物記
,然超然臺上說超然
,又不啻是作者自寫胸襟之作
。文章大旨乃是反映作者超然物外、無往而不樂的人生態(tài)度
,但在某些句子的夾縫中,隱約能體味到蘊蓄在他內(nèi)心深處的一絲苦悶
,盡管它是被掩蓋在一片超然之樂的下面
。
文章起筆崢嶸
,以“凡物”兩字領(lǐng)起,陡然發(fā)揮了一通“凡物皆有可觀”因而“皆有可樂”的議論
。作者認(rèn)為,不必定是奇異瑰麗的東西才能使人快樂
,即便是食酒糟
、飲薄酒也可以醉
,吃瓜果菜蔬也可以飽
。由此,他推論出“吾安往而不樂”的觀點
,表明了自己知足常樂、超然達觀的思想認(rèn)識
。雖無一字涉及臺上
,然而這段議論卻正是點出了臺名“超然”的題旨
,起到了正面闡發(fā)超然則樂的道理的作用
;并且“樂”字為全文定下了基調(diào)。
第二段便從“樂”字拓開
,說明不超然則哀的道理。作者先從議論禍福與悲喜的關(guān)系入手
,認(rèn)為人們之所以要求福而避禍
,是因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捕溈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然而卻又有求福反而禍至的情況
,這顯然是違背人之常情的。作者指出
,“求禍而辭福”這種反常情況的出現(xiàn)
,其客觀原因便是人的欲望無窮
,而能滿足人欲望的物質(zhì)又有限
,于是有些人為了滿足其奢望
,便總是在心里、眼前權(quán)衡
、抉擇
,以至“可樂者常少
,而可悲者常多”,經(jīng)常陷入煩惱之中
。然后,作者又進一步指出
,這種情況產(chǎn)生的主觀原因
,則是“物有以蓋之矣”———外物蒙蔽住了他們的視野,亦即他們不能超然于物外(“游于物之外”)
,而被束縛在物質(zhì)享受之中(“游于物之內(nèi)”)。物本無大小貴賤之分
,但人一旦被束縛在其中
,便眼界狹小
,如在縫隙中觀戰(zhàn)
,不能洞察勝負(fù)的關(guān)鍵在何處了,于是自然就“美惡橫生
,而憂樂出焉”。
上文一正一反互相補充
,從理論上闡述了超然則樂
、不超然則哀的論點,為下文超然情事敘述的展開作了鋪墊
,因此下面一段便順勢入事
,轉(zhuǎn)入記敘他的生活遭遇及其曠達情懷了。首先以對比手法
,敘寫作者離開了交通方便,居處華麗
,山水優(yōu)美的杭州
,來到交通不便
,居處簡陋
,而又無山水游樂的密州。繼之描寫密州的窮僻與自己的窘?jīng)r
。其窮僻則是天災(zāi)頻仍,連年歉收
,以至盜賊遍野
,訴訟案件很多;其窘?jīng)r則是
,堂堂太守,竟至廚房空蕩無物
,唯靠枸杞
、菊花之類野菜填飽肚子
。這里自身窘?jīng)r的描寫
,當(dāng)不是作者夸大其辭,他在《〈后杞菊賦〉序》中說:“及移守膠西
,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
,不堪其憂
,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賦中又說:“吾方以杞為根
,以菊為糗,春食苗
,夏食葉
,秋食花實,而冬食根”
。正是此種生活的實錄
。正由于杭、密之條件差異懸殊
,因此人們都懷疑他定會悶悶不樂,殊不料
,作者住了一年
,卻因之而面容豐滿
,連白發(fā)也一天天返黑了
。這又是反常之事了,此中必有秘訣
。果有秘訣
,且作者早已在開首言明了:超然則樂
。樂則心寬體胖
,表明了作者的確具有樂觀曠達的胸懷
,所以才不以境況之苦而自擾
,反而愛上了所在地的風(fēng)土人情
,并且做出了不少于民有益的善政
,如他所謙言“吏民亦安予之拙”。凡此種種
,作為封建官吏
,正是多數(shù)人難能做到的,由此更可見出他精神的可貴
、可嘉。作者的可愛之處還在于
,熱愛生活
,興趣廣泛
,每到一地總是興致盎然地登山臨水
,探奇訪勝。故此接著便描寫他在政事之暇
,修葺舊臺
,與朋友登臨觀覽盡興快樂的情事。不過
,作為一個有血有肉
、感情豐富的人
,作者并不是無是無非
、一味盲目樂觀的,政治上的失意
,不能不在他心上留下陰影,他自有其痛楚
,因之不能過分相信他的隨緣曠放
。當(dāng)他從臺上四面眺望時,他不能自已地流露出了這種感情
,只要細(xì)加咀嚼,就不難體味出來
。他南望馬耳山
、常山
,東望盧山
,想象那里住有逃世的隱士;西望穆陵關(guān)
,仰慕姜太公、齊桓公的顯赫勛業(yè)
;北瞰濰河
,慨嘆淮陰侯韓信當(dāng)年建立大功而不得善終。這里
,臺周之景固屬巧合,但他憑吊古人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感情
,卻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作者“奮厲有當(dāng)世志”(《東坡先生墓志銘》)
,而不容于朝
,被迫外任,因之時懷危懼
,透露出仰慕隱士
、欲全身遠(yuǎn)害的思想。然而
,這段情緒僅如此一閃而過
,下面轉(zhuǎn)以輕松的筆觸描寫臺的高大
、安穩(wěn)
、深廣、明亮
,又?jǐn)懰皹吩沼魏酢钡腻羞b自在。文章至此總歸之一“樂”
,可知作者盡管有隱痛
,但善于自我解脫,能夠保持喜樂如常的生活態(tài)度
,從而使“樂”始終成為他生活中的主題歌。
最后一段交待了其弟蘇轍(子由)為此臺命名并作賦的事
。文章到此方點明“超然”二字
,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且結(jié)句“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
,蓋游于物之外也”,既照應(yīng)開頭
,又與前文所說樂少悲多的人“游于物之內(nèi),而不游于物之外”
,如應(yīng)不應(yīng),有意無意
,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見出兩種人不同的思想境界
,令人回味無窮
。
同《凌虛臺記》一樣,作者按主題展開的需要
,間錯并用了議論、敘事及描寫的手法
,然兩文彼此絕不雷同
,稍加對照即可看出
。全文由理入事
,由事及景
,再以理收煞,逐層推進
,宕出兜回,其意都朝著中心凝聚的向心力———“超然”兩字上:前面兩段議論自正至反闡發(fā)“超然”之意
,第三段敘事忽及四方形勝
,忽入四時佳景
,也總歸在“超然”之中
,即或則抒寫其超然而樂的情懷,或則描寫其超然而樂的情事
。至此,“超然”之意只是隱伏在字里行間
,始終不曾明言
。末段點題,方呼應(yīng)全文
,而結(jié)句之中又見“超然”之意,照應(yīng)開頭
,關(guān)合全文
,堪謂極盡布局密合、收縱自如之妙了
。
蘇軾《超然臺記》原文及翻譯賞析超然臺記原文: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
,皆有可樂
,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p>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
,皆可以飽。推此類也
,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
,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
,而可悲者常多
。是謂求禍而辭褔
。夫求禍而辭褔
,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彼游于物之內(nèi),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
,自其內(nèi)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fù)
,如隙中之觀斗
,又焉知勝負(fù)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
,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
,釋舟楫之安
,而服車馬之勞
;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
,歲比不登,盜賊滿野
,獄訟充斥
;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
,而貌加豐
,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樂其風(fēng)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園圃
,潔其庭宇,伐安丘
、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
,為茍全之計
。
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
,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
,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
、常山
,出沒隱見,若近若遠(yuǎn)
,庶幾有隱君子乎
!而其東則廬山
,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
,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
,慨然太息
,思淮陰之功
,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
,深而明,夏涼而冬溫
。雨雪之朝
,風(fēng)月之夕,予未嘗不在
,客未嘗不從。擷園蔬
,取池魚
,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
,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
,予弟子由
,適在濟南,聞而賦之
,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
,蓋游于物之外也
。
超然臺記翻譯及注釋 翻譯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
。如有可觀賞的地方
,那么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
、新奇、雄偉
、瑰麗的景觀
。吃酒糟
、喝薄酒
,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
,都可以充饑
。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zāi)禍
,因為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谷藲g喜
,而災(zāi)禍卻使人悲傷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惡的區(qū)別在胸中激蕩,選取和舍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
,那么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
,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
。追求災(zāi)禍,躲避幸福
,難道是人們的心愿嗎
?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們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
,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
,如果人拘于從它內(nèi)部來看待它
,那么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
,那么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復(fù)不定了,就像在縫隙中看人爭斗
,又哪里能知道誰勝誰負(fù)呢
?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丑惡的區(qū)別
,憂愁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
;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
我從杭州調(diào)移到密州任知州
,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
;放棄墻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
,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遠(yuǎn)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
,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
,連年收成不好
,盜賊到處都有
,案件也多不勝數(shù)
;而廚房里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饑
,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晌以谶@里住了一年后
,面腴體豐,頭發(fā)白的地方
,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里風(fēng)俗的淳樸
,這里的官吏百姓也習(xí)慣了我的愚拙無能
。于是,在這里修整花園菜圃
,打掃干凈庭院屋宇
,砍伐安丘、高密的樹木
,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
,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
,靠著城墻筑起的高臺已經(jīng)很舊了
,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
。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游玩
。從臺上向南望去,馬耳
、常山時隱時現(xiàn),有時似乎很近
,有時又似乎很遠(yuǎn)
,或許有隱士住在那里吧?臺的東面就是盧山
,秦人盧敖就是在那里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guān)
,隱隱約約像一道城墻
,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yè)績
,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
,不禁慨嘆萬分
,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zhàn)功
,又哀嘆他不得善終
。這臺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wěn)
;這臺上居室幽深
,卻又明亮
,夏涼冬暖
。雨落雪飛的早晨,風(fēng)清月明的夜晚
,我沒有不在那里的
,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里跟隨著我的。我們采摘園子里的蔬菜
,釣取池塘里的游魚
,釀高粱酒
,煮糙米
,大家一邊吃一面贊嘆:「多么快活的游樂啊
!」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
,聽說了這件事
,寫了一篇文章,并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
,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注釋 凡物皆有可觀,省略「者」即可觀者
,值得觀賞的地方。哺:吃
。啜:喝
。醨:米酒。醉:使······醉
。飽:使······飽。吾安往而不樂
,即「吾往安而不樂」
。而,表承接
。求褔而辭禍,「而」表并列
,并且
。求褔而辭禍者。者:……的原因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盡
,譯為「但是能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豈:難道
。情:心愿
。有以:可以用來
。蓋:蒙蔽
。焉:哪里。橫:意外發(fā)生
。而:表承接,隨后
。焉:于此
。背:遠(yuǎn)離。比:連續(xù)
,常常
。登:豐收
。茍全:大致完備。葺(qi):原指用茅草覆蓋房子
,后泛指修理房屋
。庶幾:表希望或推測
。遺烈:前輩留下來的功業(yè)
。擷(xie):摘下,取下
。秫(shu):黏高粱,可以做燒酒
。有的地區(qū)就指高粱
。瀹(yue):煮。
超然臺記賞析這篇文章說明超然于物外
,就可以無往而不樂。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
,無所希冀
,無所追求,與世無爭
,隨遇而安
,就不會有什么煩惱,能成為二個知足者常樂的人
。這是用
莊子「萬物齊一」的觀點來自我麻醉
,以曠達超然的思想來自我安慰
。不管禍福
,美丑,善惡
,去取
,通通都一樣
,自己屢遭貶請
,每況愈下,也就不足掛齒
,可以逆來順受,無往而不樂了
。其實
,這是置無限辛酸、滿腹怨憤而不顧的故為其樂
,有其形而無其實,猶如酒醉忘優(yōu)之樂
,并非敞懷舒心的快樂
。全文以「樂」字為主線,貫穿始終
,被稱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議論和記敘相結(jié)合的方法
,從虛實兩個方面闡明了主旨
。游于物外。就無往而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