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莊子·齊物論(節(jié)選)》原文鑒賞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①
,仰天而噓②,荅焉似喪其耦③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④
,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
,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
,不亦善乎
,而問之也⑥
,今者吾喪我⑦
,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⑧,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⑨!”
子游曰:“敢問其方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郁朐唬骸胺虼髩K噫氣(11),其名為風
。是唯無作(12)
,作則萬竅怒呺(13)。而獨不聞之翏翏乎(14)?山林之畏佳(15)
,大木百圍之竅穴(16)
,似鼻,似口
,似耳
,似枅(17),似圈(18)
,似臼(19)
,似洼者(20),似污者(21);激者(22)
,謞者(23)
,叱者(24),吸者(25)
,叫者(26)
,嚎者(27),穾者(28)
,咬者(29)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30),泠風則小和(31)
,飄風則大和(32)
,厲風濟則眾竅為虛(33)。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
、之刀刀乎(34)?”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己
,人籟則比竹是已(35)
,敢問天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弊郁朐唬骸胺虼等f不同(36),而使其自已也(37)
,咸其自取(38)
,怒者其誰邪(39)?”
【注釋】 ①南郭子綦:楚昭王的庶弟,楚莊王的司馬
,因住在城郭南端
,故稱南郭子綦;隱機,憑幾;隱
,憑
,倚靠;機,一本作幾
,案
,古人用以倚靠身體。 ②噓:緩緩地吐氣
。 ③答焉:形與神相離的樣子;喪
,猶忘;耦,亦作偶
,匹
,指與精神相對的形體。 ④顏成子游:子綦的學生
,姓顏
,名偃,謚成
,字子游:侍
,侍奉。 ⑤居(ji音機):故
,緣故
。 ⑥而:爾,你
。 ⑦今者:猶現(xiàn)在;吾
,指精神;我,指形體
,與前文“答焉似喪其耦”呼應(yīng)
,“耦”與“我”同義,俱指形體
。 ⑧女:汝;籟
,簫;人籟,指人吹簫而發(fā)出的音響;地籟,指風吹萬竅而發(fā)出的音響; ⑨天籟:指萬物不受外界作用而出于自然的音響
。 ⑩方:道理
。 (11)大塊:大地;一說大樸;噫氣,吐氣
,這里形容大塊的呼吸
。 (12)是:此,指風;作
,發(fā)作
。 (13)竅:洞穴;呺,吼
,呼嘯
。 (14)而:你; 翏翏,長風之聲
。 (15)畏佳(wei cui音為崔):形容山林在大風中搖動的樣子
。 (16)圍: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粗細如兩手之間的合拱
。 (17)枅(ji音機
,又讀(jian音堅):柱子上的橫木,這里指孔如柱上模木
。 (18)圈:曲木制成的盂
。 (19)臼:舂臼,舂米的工具
。 (20)洼:深池
。 (21)污:本指停止不流的積水,這里指小池
。 (22)激:急流激石之聲
。 (23)謞(xiao音笑):羽箭飛行之聲。 (24)叱:叱咤之聲
。 (25)吸:吸氣之聲
。 (26)叫:高叫之聲。 (27)嚎:嚎笑之聲
。 (28)穾(yao音夭):風吹深谷所發(fā)深沉之聲
。 (29)咬:哀切之聲。 (30)前者:指風;于
、喁(yu音余)
,形容風吹樹動、風與竅前后相隨
、相互應(yīng)和的聲音;隨者
,指竅穴
。 (31)泠風:小風;和,呼應(yīng)
,和聲
。 (32)飄風:大風。 (33)厲風:大風
,烈風;濟,停止;虛
,沒有聲音
。 (34)而:爾,你;調(diào)調(diào)
、刀刀
,樹搖動的樣子。刀刀
,一作刁刁
。 (35)比竹:古代的一種排簫,許多竹管并為一排而吹之;比
,并;竹
,簫管之類的樂器。 (36)萬:指萬竅
。 (37)自已:自行停止;已
,止。(38)咸:皆
,都;自取
,自得。 (39)怒者:使萬竅發(fā)聲者
。
【今譯】 南郭子綦倚靠著幾案坐著
,仰著頭向天緩緩?fù)職猓坪跎衽c形相離
,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顏成子游侍立在跟前,問道:“這是什么緣故呢?形體固然能夠使它像干枯的樹枝
,難道心靈也能夠使它像死灰一樣嗎?你今天憑案而坐
,與往昔憑案而坐的神情怎么不一樣呢?”南郭子綦回答說:“偃,你問得真好!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能夠忘掉自己的形骸了
,你知道嗎?你聽說過‘人籟’
,而沒有聽說過‘地籟’,你聽說過‘地籟’
,而沒有聽說過‘天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子游說:“請問其中蘊含著的道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郁胝f:“大地吐出來的氣
,名字叫作‘風’。這風不發(fā)作則已
,一發(fā)作則萬種不同形狀的大孔小穴都會怒吼起來
。你難道沒有聽過長風呼嘯的聲音嗎?山中的樹林在大風中搖來蕩去,正圍大樹上的竅穴
,有的像鼻子
,有的像張開的口,有的像耳朵
,有的像柱子上的橫木之孔
,有的像曲木制成的盂,有的像搗米的舂臼
,有的像深池
,有的像淺洼;(它們在長風中所發(fā)出的)有的像急流激石的聲音,有的像羽箭飛行的聲音
,有的像叱咤的聲音
,有的像呼吸的聲音,有的像高聲叫喊的聲音
,有的像嚎哭的聲音
,有的像深谷中深沉的聲音,有的像哀切悲嘆的聲音
。風聲在前面嗚嗚地唱著
,竅穴在后面緊跟著呼呼地和著。 小風
,相和的聲音就小
,大風,相和的聲音就大
,烈風一停
,各種各樣的竅穴就都寂靜無聲了。你難道看不見風雖止而草木尚在搖搖擺擺嗎?”
子游說:“‘地籟’是自然的各種竅穴
,‘人籟’是人工所制作的蕭管
,請問‘天籟’是什么?”子綦說:“風吹千竅萬穴發(fā)出的各種不同的聲音,而又使它們自己停止下來
,這都是各種竅穴的
,形態(tài)所致,那么
,使它們能夠發(fā)出聲音的是誰呢?”
【集評】 宋·劉辰翁《評點莊子》:“調(diào)調(diào)
、刁刁
,又畫中之遠景,形容之所不盡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又:“‘于’、‘喁’一語映帶
,前后皆活
。”
明·釋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此長風眾竅
,只是個譬喻
。”
明·楊慎《莊子解》:“莊子地籟一段
,筆端能畫風。掩卷而坐
,猶覺翏翏之在耳
。然《七月》之詩‘觱發(fā)’二字,簡妙含蓄
,又莊子畫風之祖
。”
明·王宗沐《南華經(jīng)別編》:“只是形容風字
,而用字奇怪不常
,此莊子筆力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明·方以智《藥地炮莊》:“此是一篇天風賦
。”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寫地籟忽而雜奏
,忽而寂收
,乃只是風作風濟之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又:“以聞起
,以見收,不是置聞?wù)f風
,只是寫聞
,忽化為烏有。借眼色為耳根襯尾
,妙筆
,妙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又;“初讀之拉雜奔騰
,如萬馬奔趨
,洪濤洶涌;既讀之希微杳冥,如秋空夜靜
,四顧悄然
。”
又:“寫天籟更不須另說
,止就地籟上提醒一筆
,便陡地豁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又:“看他四句中寓意無限
,意思轉(zhuǎn)折,又極凈
、極圓
、極透、極脫
,文之圣也
。……寫地籟如彼鋪排
,寫天籟如此冷峭
。”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于風一邊下‘唱’字
,竅一邊下‘和’字
,用字各各奇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又:“拉雜并至
,勢若飄風驟雨,不可端倪
,卻喜從對面著筆
,故不落賦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子游承上三者而問
,主意本在天籟一邊,子綦?yún)s止就地籟極力摹寫
。地籟莫妙于風
,不作則音響全無,作則眾竅怒呺
。竅之應(yīng)風也
,先繪其形,繼繪其聲
,千奇百態(tài)
,涌現(xiàn)毫端
。形之所在,聲即隨之
,然后落到‘前者唱于’六句
,回風舞雪,機趣環(huán)生
。唱以風而和以竅
,怒則呺而濟則虛,皆天籟之自為起伏而已
。由是以推之人籟
,乃其顯而易知者,不必更著一解
,故子游逕問天籟
。文法之善于剪裁處,乃子游方問天籟
,而子綦不答天籟
,仍只就地籟之忽起忽止,提在空中盤旋摩蕩
,隱隱敲擊天籟
,卻含蓄不露
,神妙欲到秋毫巔矣
。”
【總案】 齊物論包含有“齊同物論”與“齊物之論”兩個方面
。所謂“齊同物論”指齊同當時諸子百家對萬物是非
、差異的爭論;而所謂“齊物之論”,則是對萬事萬物歸根結(jié)底都是齊一的
、不存在根本區(qū)別的論述
。但作者并沒有將“齊同物論”與“齊物”之論分開來談,而是通過齊物之論闡發(fā)齊同物論的觀點
,兩者相輔相成
,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本節(jié)以子綦為子游解釋“三籟”
,說明“齊同物論”的觀點
。莊子認為,物論是非的爭執(zhí)
,是人們囿于一孔之見
,不懂萬物皆由“道”作主宰所致。只要人們泯滅是非之心
,拋卻成見
,進入“吾喪我”的境界
,是非之爭便會自然平息了。
此節(jié)在藝術(shù)上很有特色
。為充分顯示風的磅礴和奔突
,莊子為風安排了一個寥闊的背景,再以各種竅穴在風中發(fā)出的聲響加以烘托
,進一步渲染大風主宰萬物的力量
,從而把無形的風,寫得具體可感
,寫出不同物體在大風中所呈現(xiàn)的千恣百態(tài)
。其氣勢,如萬馬奔騰
,洪濤洶涌
,體現(xiàn)了雄奇的浪漫主義風格。
大知閑閑①
,小知間間②;大言炎炎③
,小言詹詹④。其寐也魂交⑤
,其覺也形開⑥
,與接為構(gòu)⑦,日以心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z者⑧,窖者⑨
,密者⑩
。小恐惴惴(11),大恐縵縵(12)
。其發(fā)若機栝(13)
,其司是非之謂也(14);其留如詛盟(15),其守勝之謂也(16);其殺若秋冬
,以言其日消也(17);其溺之所為之(18)
,不可使復(fù)之也(19);其厭也如緘(20),以言其老洫也(21);近死之心
,莫使復(fù)陽也(22)
。喜怒哀樂,慮嘆變慹(23)
,姚佚啟態(tài)(24)
。樂出虛(25),蒸成菌(26)。日夜相代乎前
,而莫知其所萌(27)
。已乎(28), 已乎!旦暮得此
,其所由以生乎(29)?
【注釋】 ①知:通智;大知
、小知以及下文之大言、小言
、大恐
、小恐等均指論辯是非之人;閑閑、間間以及下文之炎炎
、詹詹
、惴惴、縵縵等皆形容論辯者在論辯時的樣子
。閑閑
,形容不能容忍別人的意見;一說為廣博,一說為防范
,似都不妥
。 ②間間:執(zhí)著于末節(jié)。 ③炎炎:氣焰壓人
。 ④詹詹(zhan音沾):說話煩瑣
,喋喋不休。 ⑤魂交:神魂交錯
。 ⑥形開:形體不安
。 ⑦接:指與外界交接;構(gòu),圖謀
,這里指勾心斗角
。 ⑧縵:借為幔
,引申為遲緩
,這里形容漫不經(jīng)心,蔑視一切的樣子
。 ⑨窖(jiao音叫):設(shè)下套圈
。 ⑩密:謹密。 (11)惴惴:憂懼不安的樣子
。 (12)縵縵:驚魂失魄的樣子
。 (13)發(fā):指辯論時的發(fā)言;機,古代箭弩上的發(fā)動機關(guān);栝
,箭栝
,箭末扣弦處。(14)司,通伺
,伺察
。 (15)留:留守,指藏于心內(nèi);詛盟
,誓約。 (16)守勝:以守取勝。 (17)日消:日益消衰
。 (18)溺之:溺于;所為之
,指辯論者所從事的各種爭論。 (19)復(fù)之:指恢復(fù)生機
。 (20)厭(ya音壓):閉藏
,封閉。緘
,扎柬器物的繩
。 (21)老洫(xu音緒):老朽枯竭;洫,敗壞
,這里指枯竭
。 (22)復(fù)陽:恢復(fù)生機。 (23)慮:憂慮;嘆
,感嘆;變
,變化無常;慹(zhe音折),因恐懼而不敢動
。 (24)姚:浮躁;佚
,通逸,放縱;啟
,狂放;態(tài)
,作態(tài)。 (25)樂:音樂聲;虛
,指中間空虛的簫管類樂器
。 (26)蒸:指地上濕氣蒸發(fā)。 (27)其:指道;萌
,萌生
。(28)已乎:猶言算了吧,已
,止
。 (29)由:原因,緣故
。
【今譯】 有大智慧的人不能容忍別人的看法
,小有才分的人則執(zhí)善于細枝末節(jié);善于論辯者
,勢如烈焰,盛氣凌人;不善辯論者
,則喋喋不休
,廢話連篇。他們睡著時
,心煩神亂
,醒來對,四肢不安
,一旦相互接觸
,則彼此勾心斗角。論辯者們有的表現(xiàn)為漫不經(jīng)心
,蔑視一切
,有的善設(shè)圈套,有的謹慎嚴密
。心懷小的恐懼則提心吊膽
,心懷大的恐懼則神魂不寧。他們出口如同飛箭
,善于窺伺
、抓住別人的是非發(fā)難。他們不發(fā)言時
,守口如同發(fā)過誓
,這就叫以守為勝;這種勾心斗角對人的摧殘,就像秋冬二季的肅殺一洋
,使論辯者們一天天衰敗下去
。他們沉溺于是非爭論中已經(jīng)很深,不可能使他們恢復(fù)生機了;他們的心靈閉塞僵化
,如同受緘藤的束縛
,心力日見老朽枯竭。他們的心已臨近死亡
,再也無法使之恢復(fù)生氣了;他們時而欣喜
,時而憤怒,時而悲衰
,時而快樂
,時而憂慮
,時而感嘆
,時而變化無常,時而忍懼
,時而浮躁
,時而放縱,時而狂放,時而嬌柔造作;這種種爭淪
、情態(tài)
,如同樂聲由樂器中發(fā)出,地上濕氣蒸發(fā)生出菌類一樣
。自然萬物在人們眼前日夜不停地交替出現(xiàn)
,而不知它們是怎么產(chǎn)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萬物產(chǎn)生
、變比的道理
,就可以明白它們之所以產(chǎn)生,是由于道的緣故
。
【集評】 清·周拱辰《南華真經(jīng)影史》:“前寫種種風聲
,皆是非錯出影子;此節(jié)畫出是非種種變態(tài),恰與風聲相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臼欠恰^,指出是非源頭
。人只為是非源頭不清
,所以愈起愈亂,愈禁愈多
,而莫之止也
。‘大知’
、‘小知’
、‘大言’、‘小言”
,總是非國中人
。”
清·林三銘《莊子因》:“文中字句新奇
,若怪石異峰
,非樊籬中物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此節(jié)是與地籟節(jié)相配文字
。‘大知’
、 ‘小知’以下
,點次物態(tài)三十余種,與眾竅怒呺一段配讀之
,又一樣拉雜崩騰
,如萬馬奔趨
,洪濤洶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畼烦鎏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與風濟竅虛一段配讀之,又一樣希微杳冥
,如秋空夜靜
,四顧悄然,皆天機浩蕩之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清·陸樹芝《莊子雪》:“疊作十喻,一喻毒似一喻
。嬉笑怒罵
,痛快盡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前寫地籟
,不過隨物賦形;此處便覺夾夾雜雜,筋節(jié)骨肉
,毛孔精神
,顛筆落紙,無不色色精絕
,造化已辟
,安得無此種奇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此一段將‘地籟’
、 ‘人籟’、‘天籟’一齊撇開
,陡接入自己口氣
,不必粘定人籟,而種種物態(tài)
,無異眾竅之怒呺
,則人籟已包括在內(nèi)。亦不必揭出天籟
,而層層推勘
,歸重無形之真宰,則天籟已著紙有聲
。大匠爐錘
,其妙處全在融化無跡,脫卸無痕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笾e閑’以下
,拉雜紛來
,勢若飄風驟雨
,特特與上段文法相配,而此段更推勘入微
,其間智慮精神
,聲容笑貌,外感于物
,內(nèi)蘊于心
,紛紜繁變,萬有不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乱不杲弧衩魍ㄓ诤粑?‘覺也形開’
,官骸疲于應(yīng)酬
,皆屬驚心動魄之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c接為構(gòu)’
,緊承上句:‘日以心斗’,緊逼下文
。接連用七個‘其’字
,親切指點,俱從上文‘其寐也’
、‘其覺也’兩‘其’字印證而出
,如水鳴峽,如驥奔泉
,如土委地
,字字須搜尋實義,直湊單微
,發(fā)之于外
。……此段文心奧折
,筆足以繪難顯之情
,與上段‘咸其自取’二句,消息相通
,彼聆天籟于無聲
,此窺‘真宰’于無形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總案】 前一段以寫大風“作則萬竅怒呺
,”暗寫百家爭鳴;這一段則以正面描寫
、具體刻畫辯士們的種種情態(tài)。辯士們?nèi)找辜臣秤谑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勞形傷神
,以致精神枯竭,到了近死之心的地步
,這是因為他們不懂是非所致
。莊子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產(chǎn)生于道
,最后又歸于道
,既然如此,是與非也就不存在分辯的必要了
。這反映了莊子齊物與齊同物論思想的統(tǒng)一
。
此段文字,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字句的變化尤其出色
。二字句、三字句
、四字句
、五字句等交互使用,錯綜參差
,并且多處使用疊字
、韻語,富有音樂的旋律
,形成了極為鋪張揚厲的特點
,堪與“地籟”一段相媲美。
既使我與若辯矣①
,若勝我
,我不若勝②,若果是也③
,我果非也?我勝若
,若不吾勝,我果是也
,而果非也邪④?其或是也⑤
,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⑥,其俱非也邪⑦?我與若不能相知也
,則人固受其黮闇⑧
,吾誰使正之⑨!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
,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
。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⑩?
【注釋】 ①若:你
。 ②不若勝:即不勝若
,不勝你。 ③果:一定;是
,對
。 ④而:爾
,你
。 ⑤或:指辯論中的一方。⑥俱是:指辯論的雙方都對
。 ⑦俱非:指辯論的雙方都不對
。 ⑧黮闇(tan an音坦暗):不明的樣子。 ⑨惡(wu音烏);怎
,如何
。⑩彼,指“道”
。
【今譯】 假使我和你辯論
,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
,你一定就對
,我一定就不對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
,我一定就對
,你一定就不對嗎?是我們兩人有一人對,有一人不對嗎?還是我們兩人都對
,或者都不對?我和你都不知道
,還是我們兩人本勞都受到蒙蔽而弄不明白,我請誰來評判是非呢?假使請和你意見相同的人來評判
,他已經(jīng)和你相同了
,又怎么能夠評判呢?假使請和我意見相同的人來評判,已經(jīng)和我相同了
,又怎么能夠評判呢?假使請意見和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評判
,他已經(jīng)和你我相同了,又怎么能夠評判呢?那么
,我與你和其他人都不知道究竟誰是誰非
,還等待誰呢?
【集評】 宋·劉辰翁《評點莊子》:“妙在‘而待彼也邪’五字,有冷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如珠走盤
,如蛇赴壑,文境轉(zhuǎn)變無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艘病洌疬€他起首聞諸夫子語意
,文法極為周密
。”
【總案】 針對辯論者們的是非之爭
,莊子論說了齊同物論的方法
。他認為,認識只能是主觀的
,認識不能作為衡量認識的標準
。因此說,是與非的問題
,就無從評判
,而只能將其歸之于“道”。這就使文中涉及的衡量認識標準這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滑向了不可知論
。莊子在這一段,緊緊抓住問題的關(guān)鍵
,利用變化的句法
,設(shè)問,反問
,一氣貫下
,寫得酣暢淋漓,很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