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張刑部①詩序》唐宋散文鑒賞
刑部張君詩若干篇,明而不華②,喜諷道而不刻切③,其唐人善詩者之徒歟!
君并楊、劉生,楊、劉④以其文詞染當世,學者迷其端源,靡靡然⑤窮日力以?、拗勰嘀膦?,顛錯叢龐⑧,無文章黼黻⑨之序,其屬情藉事⑩,不可考據(jù)也。方此時,自守不污者少矣。君詩獨不然,其自守不污者邪?
子夏{11}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庇^君之志,然則其行亦自守不污者邪?豈惟其言而已!
畀{12}予詩而請序者,君之子彥博也。彥博字文叔,為撫州司馬,還自揚州識之,日與之接云。慶歷三年八月序。
【注】
①張刑部:名保雍,字粹之,歷任太常博士、刑部郎中等職。②明而不華:鮮明而不浮華。③諷道:諷諭??糖校杭饪?,刻薄。④楊、劉:指宋初西昆體詩派創(chuàng)始人楊億、劉筠。⑤靡靡然:順勢而倒的樣子。指當時文人跟著西昆體詩風跑。⑥摹:摹寫,依樣寫作,模擬。⑦粉墨青朱:形容西昆體詩歌,辭藻華麗,色彩浮艷。⑧顛錯叢龐:指西昆體作品,一味模擬前人詩句,大量堆砌典故,語意輕淺,龐雜無序,拼湊成文。⑨黼黻(fǔfú府扶):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有一定色彩與圖形要求。⑩屬情藉事:寫情敘事,引用典故。{11}子夏:孔子學生,相傳《詩》《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是由他傳授下來的。{12}畀(bì必):付與,托付。
這篇短文寫于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當時王安石正任淮南判官,治所在揚州。那一年他因公暫回家鄉(xiāng)臨川,與張刑部之子張彥博相識,并應彥博之請,為張刑部詩集作序。王安石在序中肯定張刑部的詩歌及其“自守不污”的人品。同時,借此序言發(fā)表自己的文學主張,批判宋初浸染詩壇的西昆體詩風。
宋初,社會上流行西昆體,效法著名詩人李商隱,其特點是專從形式上模擬李商隱,一味搬用李商隱的詩題、典故、詞藻,內(nèi)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這種詩風同當時那些館閣學士的身份,和那種升平盛世的宮廷環(huán)境,正相適合。朝廷也以此取士,師友互相講求,直待歐陽修領導北宋詩壇,才一掃西昆體的華艷詩風。年輕的王安石出自歐陽修門下,對于西昆體的華艷,更是深惡痛絕,因此寫下這篇《張刑部詩序》。
本文第一部分,著重評價張刑部的詩歌“明而不華,喜諷道而不刻切”,即說張詩形象鮮明,語言明暢,內(nèi)容充實,不浮華艷麗。贊揚張刑部說:“其唐人善詩者之徒歟!”張君真是唐代擅長寫詩者那樣的人啊!這一評價運用了暗中諷喻筆法,因為作者這里肯定了張刑部善學唐詩,也為批判西昆體詩人把學唐詩引向形式主義深淵作了伏筆。風格顯得含蓄委婉,不直白苛刻。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作者在此段嚴辭批判西昆體詩風對當世詩壇的浸染。首先交待張君與西昆體領袖楊億、劉筠同是北宋初期人,當時正是“楊、劉以其文詞染當世,學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窮日力以摹之”,而后五句話,簡潔有力地概括了西昆體的特征。西昆體浸染詩壇,學者迷失方向,終日沉溺在這種浮華的詩風中,竭盡全力摹仿,使西昆風氣盛行天下。緊接著文章轉(zhuǎn)到張君身上,在西昆體盛行的詩壇上,就已經(jīng)有像張君這樣有文學思想的作者,寫作和西昆體完全相反的作品,一掃西昆體的富貴氣與浮艷氣,而歸于質(zhì)樸無華、不事虛語的真實境界。一句“自守不污者少矣。君詩獨不然,其自守不污者邪?”出自作者內(nèi)心,真摯而不保留地贊揚張詩不被西昆體詩風影響,出污泥而不染,能堅守正確的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
自古從一個人的文中可以看出人品,于是作者由張詩聯(lián)想到張君的為人。因為“詩者,志之所之也”,詩言志,“觀君之志”就能看出張君的人品,所作所為也一定是“自守不污”的君子,言行一致的正直詩人。以上第二段,作者從理論上嚴厲批判了西昆體詩風,表彰了張刑部堅守正確的創(chuàng)作道路,從而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文學主張。
這篇文章,寫得中心突出,脈絡分明,井井有條,表現(xiàn)出王安石散文一向簡潔挺拔的風格。
后人評論
過珙在《古文評注》卷十中曰:“起處襯起一層,結(jié)處深推一層,中間寫正面處曲折頓宕,極委蛇壯浪之觀,不似平岡坦途,一往無佳緒也?!?/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84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