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墨竹賦》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
與可以墨為竹,視之良①竹也。客見而驚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賦形于地,涵濡②雨露,振蕩風(fēng)氣,春而萌芽,夏而解馳③,散柯④布葉,逮冬而遂。性剛潔而疏直,姿嬋娟⑤以閑媚⑥。涉寒暑之徂變⑦,傲冰雪之凌厲。均一氣于草木,嗟壤同而性異。信⑧物生之自然,雖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⑨,運脫兔之毫⑩。睥睨{11}墻堵,振灑繒綃,須臾而成。郁乎蕭騷{12},曲直橫斜,秾{13}纖庳{14}高,竊造物之潛思,賦生意于崇朝{15}。子豈誠有道者耶?”
與可聽然{16}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隱乎崇山之陽,廬乎修竹之林,視聽漠然,無概乎予心,朝與竹乎為游,莫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觀竹之變也多矣。若夫風(fēng)止雨霽{17},山空日出,猗猗其長,森乎滿谷,葉如翠羽,筠{18}如蒼玉。澹{19}乎自持,凄兮欲滴,蟬鳴鳥噪,人響寂歷。忽依風(fēng)而長嘯,眇掩冉{20}以終日。筍含籜{21}而將墜,根得土而橫逸,絕澗谷而蔓延,散子孫乎千憶。至若叢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犖埆{22},荊棘生之。蹇{23}將抽而莫達(dá),紛既折而猶持,氣雖傷而益壯,身已病而增奇。凄風(fēng)號怒乎隙穴,飛雪凝冱乎{24}陂池。悲眾木之無賴,雖百圍而莫支。猶復(fù)蒼然于既寒之后,凜乎無可憐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竊仁人之所為,此則竹之所以為竹也。始也余見而悅之,今也悅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勃然而興,而修竹森然。雖天造之無朕{25},亦何以異于茲焉?”
客曰:“蓋予聞之,庖丁,解牛者也,而養(yǎng)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萬物一理也,其所從為之者異爾,況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非耶?”與可曰:“唯唯?!?/p>
【注】
①良:確實,真正。②涵濡(rú儒):潤濕。涵,沉浸。濡,沾濕。③解弛:舒放伸展,形容竹筍破筍殼的束縛,脫穎而出,往上生長。④柯(kē科):指竹枝。⑤嬋娟:姿態(tài)優(yōu)美的樣子。⑥閑媚:形容文雅美好的樣子。閑,通“嫻”,文雅。⑦徂(cú醋)變:變化。⑧信:確實,誠然。⑨青松之煤:指用松煙制成的墨。⑩脫兔之毫:指毛筆。當(dāng)時多用兔毫制筆。毫,毛。{11}睥睨(pìnì僻逆):側(cè)視。{12}蕭騷:形容風(fēng)吹拂竹子枝葉發(fā)出的聲音。{13}秾(nóng農(nóng)):花木繁盛的樣子。{14}庳(bēi卑):低下。{15}崇朝(zhāo昭):終朝,一個早晨。{16}聽(yín銀)然:張口笑的樣子。{17}霽(jì技):雨止天晴。{18}筠(yún勻):竹子的青皮。{19}澹(dàn淡):安靜。{20}掩冉:掩映柔美的樣子。冉,柔弱的樣子。{21}籜(tuò拓):筍殼。{22}犖埆(1uòquè洛卻):即“犖確”。山多石大的樣子。{23}蹇(jiǎn簡):通“謇”,發(fā)語詞,加強詠嘆的感情色彩,多見于楚辭。{24}凝冱(hù戶):寒凝凍結(jié)。冱,凍結(jié)。{25}天造之無朕(zhèn陣):天衣無縫的意思。朕,縫隙。
文與可,即文同,字與可,北宋梓州永秦(今四川鹽亭)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jìn)士,曾任湖州知州,故稱“文湖州”。他是蘇轍的堂表兄,著名的畫家。相傳唐吳道子開始單用墨來畫竹,而文與可創(chuàng)造了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竹葉畫法,為時人所稱道。
本文是一篇文賦,以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來渲染真竹之美、比襯畫竹之美,以此突出文與可出神入化的繪竹技巧。高度贊美了文與可所畫的墨竹,并為文與可總結(jié)了畫竹的經(jīng)驗。全文可分三段,遵照賦的常例用主客問答的方法展開文字。
第一段先從文與可“以墨為竹”寫起,他畫的竹“視之良竹也”。一個“良”字,寫出了墨竹的栩栩如生,以致“客見而驚焉”。借托客之言贊美與可畫竹技藝的高超,并提出了畫技何以會如此高超的疑問,由此而引出了下文。通常認(rèn)為,自然界的竹子要經(jīng)過一年四季的生長過程:春天萌發(fā)出竹筍,盛夏竹筍脫殼而長大,分枝布葉,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才得以長成。而與可畫藝高超,只不過研墨揮毫,在畫絹上肆意揮灑,一幅青翠茂盛、姿態(tài)各異、疏密高矮的墨竹圖居然就栩栩如生了。于是忍不住產(chǎn)生了“竊造物之潛思,賦生意于崇朝”的想法,是不是與可竊取了造物主的深熟思考,才使墨竹形神兼?zhèn)?。還發(fā)出疑問:“子豈誠有道者耶?”
第二段文與可作答,申述自己畫竹的感受和經(jīng)驗。與可應(yīng)答客的疑問,首句就說:“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边@個“道”,有異于一般指方法、技巧的道,在此是指掌握了大自然變化規(guī)律的奧秘。他為了探求這個“道”,將全身心都放在對竹子的研究上了。
接著,作者以文與可的口吻,敘述他如何隱居在高山的南面,在竹林中建造房屋與竹相處,反復(fù)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不但熟悉了竹子的“葉如翠羽,筠如蒼玉”的外觀,而且領(lǐng)悟出了竹子堅忍不屈的品性:“迫松柏以自偶,竊仁人之所為”。
由此一來,不但解答了客的疑問,也展示了文與可為了畫竹而下的功夫,絕非一日之功。也正因為這樣,才觸發(fā)起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達(dá)到了物我兩忘,身與竹化的境地:“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勃然而興,而修竹森然?!?/p>
在這段中,作者飽含感情,以酣暢的筆墨描繪竹子的美好風(fēng)姿及砍伐之后“氣雖傷而益壯,身已病而增奇”的不屈形象。不難推測,這也是作者借竹子來比喻潔身自好、意志堅強的志士仁人,愈是對竹子品格的無限禮贊,愈表明對志士仁人的歌頌,對自己人格的自許,寄托了即便在逆境中,也應(yīng)該像竹子那樣傲對外力的摧殘。
第三段再借托客之言,講述聽了文與可的話之后的感想,認(rèn)定與可是一個有“道”的人。這不但照應(yīng)了首段的“子豈誠有道者耶”,而且點明了題旨,文與可的畫竹經(jīng)驗包含了高深的道理,不僅能幫助人學(xué)繪畫,還可以推廣運用于其他方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作者從《莊子》中選取了“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兩個寓言故事。前者對牛體的骨骼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的經(jīng)絡(luò)非常熟悉,所以熟能生巧;后者因為長期實踐,所以才能得心應(yīng)手。而文與可的畫竹經(jīng)驗正同庖丁解牛、輪扁斫輪一樣,是師法造化、順應(yīng)自然、認(rèn)真實踐、熟能生巧的結(jié)果。暗含了作者自己對天下文人士子的期許,在進(jìn)行文藝創(chuàng)作時,只有熟悉和喜愛所描寫的對象,才能創(chuàng)作出符合客觀實際具有典型現(xiàn)實意義的佳作。
后人評論
劉壎《隱居通議》:“老泉之文豪健,東坡之文奇縱,而潁濱之文深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85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