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篇第八
題解
《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時,稱本篇為《摩意》
《鬼谷子》認為,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漁翁一樣不動聲色
,“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強調(diào)謀劃要周密,溝通方法要得當(dāng),將游說法則與實際緊密結(jié)合起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揣篇》論述的重點在于揣悉對方內(nèi)心之情,《摩篇》主要論述其方法
,所以說《摩篇》是《揣篇》的延續(xù)。摩者,揣之術(shù)也[1]
。內(nèi)符者,揣之主也[2]。用之有道[3],其道必隱[4]。微摩之[5],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nèi)符必應(yīng)。其所應(yīng)也注釋
[1]摩者
,揣之術(shù)也:陶弘景注:“謂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切摩之,故摩為揣之術(sh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2]內(nèi)符者
,揣之主也:陶弘景注:“內(nèi)符者,謂情欲動于內(nèi)而符驗見于外。揣者見外,符而知內(nèi)情。故內(nèi)符為揣之主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3]用之有道:陶弘景注:“揣者所以度其情慕
[4]其道必隱:陶弘景注:“以情度情
[5]微:微暗
[6]其所應(yīng)也,必有為之:陶弘景注:“言既揣知其情所趨向
[7]“故微而去之”四句:陶弘景注:“君既欲為事必可成,然后從之
[8]“摩之在此”四句:陶弘景注:“此摩甚微
譯文
“摩”是揣術(shù)的一種
古之善摩者
,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1]。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2]。所謂主事日成者注釋
[1]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
[2]“圣人謀之于陰”四句:陶弘景注:“潛謀陰密
,日用不知,若神道之不測,故曰神也。功成事遂,煥然彰著,故曰明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3]道:通“導(dǎo)”
。[4]而天下比之神明也:陶弘景注:“圣人者,體神道而設(shè)教
,參天地而施化,韜光晦跡,藏用顯仁。故人安德而不知其所以利,從道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比之神明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5]“主兵日勝者”五句:陶弘景注:“善戰(zhàn)者
譯文
古代的那些善于使用“摩”的人
,就好像拿著釣竿蹲在深淵旁邊垂釣一樣,裝上釣餌,投到水中,就一定能夠釣到魚。所以說,這種人主持政事每天都會有成績但別人并不知道,指揮戰(zhàn)爭每天都能打勝仗,士兵相信統(tǒng)帥的謀略而不懼怕敵人。圣人便是這樣在隱秘中謀劃,所以被稱為“神妙”;他的成績?nèi)巳硕寄芸吹剑越凶鳌笆ッ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其摩者,有以平
注釋
[1]“有以平”十句:陶弘景注:“凡此十者
[2]名者
[3]行者
[4]諂:諂媚
[5]獨用:獨自使用
[6]其用之非也:陶弘景注:“言上十事,圣人獨用以為摩而能成功立事
譯文
圣人在實施“摩”時有很多種
故謀莫難于周密
注釋
[1]“故謀莫難于周密”五句:陶弘景注:“謀不周密則失機而害成
[2]“故謀必欲周密”三句:陶弘景注:“為通者說謀,彼必虛受
[3]數(shù):技術(shù)
[4]故曰道數(shù)與時相偶者也:陶弘景注:“夫謀成
譯文
所以謀略最難的是做到周詳嚴密
,游說最難的是做到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意見,辦事最難的是讓所做之事一定成功。在謀略、游說、辦事這三個方面都做得正確,只有圣人才能夠達到。所以要想謀略一定周詳嚴密,必須選擇與自己親密結(jié)交的心意相通的人一起謀劃,這就像給繩子打結(jié)一樣緊密而沒有縫隙。要想辦事成功,必須要符合游說所要求的技術(shù)說者聽必合于情
注釋
[1]說者聽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聽:陶弘景注:“進說而能令聽者,其唯情合者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2]濡:浸潤。
[3]勢:形勢
。[4]內(nèi)符之應(yīng)外摩也如是:陶弘景注:“言內(nèi)符之應(yīng)外摩
,得類則應(yīng)。譬猶水流就濕,火行就燥也。”內(nèi)符之應(yīng)外摩,指自己從外部出發(fā)去摩對方,對方內(nèi)心的反應(yīng)一定會表露出來。[5]獨行之道:指“摩”是唯一能夠通行的方法。陶弘景注:“善于摩者
,其唯圣人乎!故曰獨行之道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6]“夫幾者不晚”三句:陶弘景注:“見幾而作
,何晚之有?功成不居,何拘之有?久行此二者,可以化天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譯文
游說時所說的話要使對方聽從
,就一定要合于對方內(nèi)心的真情,只有內(nèi)心情感切合的才會聽取。所以物都是以類而聚,抱著柴薪走向火,干燥的會率先燃燒;平坦的地面注入水,濕潤的地面先積水。這就是物類相應(yīng)的道理,在形勢上必然如此。這里說的內(nèi)符回應(yīng)外摩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說,運用“摩”的手法,就是要用同類去感應(yīng),如果不感應(yīng),就改用滿足對方欲望的辦法來引誘,這樣對方怎么會有不聽從的呢?因此說“摩之術(shù)”是唯一能通行的方法。見到了事物的微小征兆便毫不遲疑地采取行動,這樣就不會錯失良機。事情成功了卻不保守居功,默默地退出。長此以往,便能夠獲得最后的成功。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87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