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xué)《諂之忍第三十二》譯文與賞析諂之忍第三十二
諂之忍第三十二
上交不諂,知幾其神。巧言令色,見謂不仁。
孫弘曲學(xué),長孺面折,蕭誠軟美,九齡謝絕。
郭霸嘗元忠之便液,之問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車之履溫,都堂拂宰相須之丁渭。書之簡冊,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歟!
【譯文】
《易·系辭》中說:“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諛奉承,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也不盛氣凌人?!边@樣的人就領(lǐng)會了與人交往的關(guān)鍵?!墩撜Z》曾說:“那些會說漂亮話善于裝扮自己的人,實際是放縱本能,喪失仁德的人。”
西漢轅固教導(dǎo)公孫弘,要用正直的道理來說話,不學(xué)歪門邪道來欺世盜名。西漢汲黯,字長孺,性情倨傲,很少講情面,當面指責(zé)漢武帝的過失。唐代張九齡剛正不阿,因蕭誠柔美善言,不再和蕭誠交往。轅固的正學(xué)、汲黯和張九齡的正直,成為后世的榜樣,真令那些諂媚者汗顏。
唐代郭弘霸探視生病的御史中丞魏元忠,用手指蘸魏的小便來放在口里嘗,以判斷病勢輕重,但魏元忠相當厭惡他的諂媚;唐代宋之問極力巴結(jié)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甚至在張易之大小便時,宋之問都給他端便器,但在張易之失勢時遭貶謫。唐代趙履溫脫下朝服當繩子,用脖子為安樂公主拉牛車,以此來討好公主;宋代的丁渭在都堂上為宰相寇準擦拭胡須上的湯漬。以上幾個人的諂媚之舉,都被載入史冊,遭受后世的恥笑和唾棄。唉!諂媚之人遭世人唾棄,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諂媚之心而以此為戒呢!
【評析】
這個世界上阿諛小人確實有,他們見風(fēng)轉(zhuǎn)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很有一套讓人聽了以后感覺良好的本事。而大多數(shù)的人也是喜歡聽贊美自己的話。殊不知,正是這些頌詞贊歌,讓人麻痹,陶醉其中,而不再奮進,尤其耐不得不同之聲,聽不得不同的意見,久而久之,則會意志渙散,聽不進忠言。阿諛之聲害人不淺,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視啊。
典例闡幽 投其所好,阿諛奉承
公元3世紀中葉前后,河南溫縣司馬氏號稱大族。從司馬懿起,至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斷曹魏國政。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承襲王位,終于完全控制了魏國朝政。咸熙二年,司馬炎以接受禪位的形式,和平篡奪了魏國政權(quán),正式稱帝。司馬炎改朝換代后將國號改為晉,建都洛陽,開始了西晉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半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
司馬炎在位二十六年,死后謚號武帝,史稱晉武帝。他登基踐位之際,少不了要按照禮制行皇帝登位的典禮,其中一項就是在群臣拱圍之下“探策卜世”。
舉行儀式的這一天,司馬炎和君臣上下都是一副虔誠的樣子,在莊嚴、低沉的樂聲中開始探策典禮。司馬炎一心想著探取一個吉祥的竹簽,揖拜天地,祭奠山岳,煩瑣的儀式行完之后,司馬炎將手伸入方壺探策而出。他急忙低頭一看,策上一個“一”字躍入他的眼簾。如果把這個“一”字看做王業(yè)傳世之數(shù),那么司馬家族的天下就是一世而盡。司馬炎雙眼瞪著這不吉祥的“一”字,心中老大不快,慍怒之色頓時布滿龍顏。群臣一見卜出如此結(jié)果,都驚得呆若木雞,不知講什么是好。
黃鐘、大呂之聲余音宛在,繚繞著棟梁不去,大殿內(nèi)靜得讓人難以忍受,這隆重的探策大儀真不好收場。這時,只見吏部郎中裴楷從班中站出,面對司馬炎朗聲奏道:“臣下聽說,天能得一則天清,地能得一則地寧,侯王能得一則天下為正?!迸峥@一番話,是依據(jù)漢魏之際王弼的《老子注》第三十九章說的,原文是:“往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五行得一以豐盈,天地間萬物得一則能生,侯王得一則天下為王?!崩锨f學(xué)說在魏晉之際頗有影響,因此裴楷這番話有很大的權(quán)威性。
裴楷奏對中所說“侯王得一則天下為正”,把司馬炎認為不祥之兆的“一”改成大吉之兆的“一”。所謂“正”即是不邪,不邪則不傾,天下能正而不邪,就是天下穩(wěn)固,這就意味著司馬氏的江山可以傳于萬世而不傾。這在邏輯上是移花接木,也是裴楷聰明過人之處。經(jīng)過他這一解釋,司馬炎慍怒的臉上漸漸露出喜悅。
“探策卜世”是一種近乎巫術(shù)的政治游戲,預(yù)卜所得的結(jié)論也必定是荒誕無稽的。司馬炎探策得“一”,經(jīng)過機智的裴楷一番巧妙釋對,雖然暫時轉(zhuǎn)憂為喜,但終未能使司馬氏的江山傳之萬世。從晉武帝司馬炎到晉愍帝司馬業(yè),西晉歷五十二年,四世而亡,然裴楷巧對的敏智佳話卻傳至于今。
忍學(xué)《三十二 酒流滿路》譯文與賞析 三十二 酒流滿路
三十二 酒流滿路
王文正公母弟,傲不可訓(xùn)。一日過冬至,祠家廟列百壺于堂前,弟皆擊破之,家人懼駭。文正忽自外入,見酒流,又滿路,不可行,俱無一言,但攝衣步入堂。其后弟忽感悟,復(fù)為善。終亦不言。
【譯文】
王安石的舅舅,性格桀驁不馴,難以教導(dǎo)。一年過冬至,王家人在自家祠堂前擺了上百壺酒來祭祀祖先,王安石的舅舅卻將這些酒壺全部打碎,因而家人都十分害怕。突然王安石從外面進來,見酒流得滿地都是,路都沒法走了,但是他沒說一句話,只是提起衣服走進了堂屋。后來,他舅舅忽然醒悟過來,變好了。王安石也始終不再談起擊壺的事。
【評析】
王安石的舅舅真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竟然將用來祭祀祖先的上百壺酒都打碎,的確讓人氣憤。面對這種頑劣之徒,王安石真應(yīng)該好好教訓(xùn)教訓(xùn)他,但王安石卻沒有沖他舅舅大發(fā)雷霆,而是讓他舅舅自己去悔悟,最終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社會的正常運行需要確立一定的規(guī)則和契約,這主要表現(xiàn)為通行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在這些心理契約的控制下,人們才能講求信譽、正義,維持正常的社會運行。很顯然,一個作惡多端、不行仁義的人是為人痛恨的,會失去別人基本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我們要注意維護自己的信譽,不做一個頑劣囂張的人。
典例闡幽 克制是一種美德
有一個婦人對布道家畢利桑戴說:“我雖然脾氣不好,常常發(fā)火,但是我生氣永遠不會超過一分鐘?!?/p>
畢利桑戴說:“手槍開火也是需要一秒鐘而已,但你知道手槍的殺傷力有多大!人生氣時,最大的傷害,就是從你口中發(fā)出的。所以雅各才說,若有人在言語上不犯罪,他就是一個完全的人了?!?/p>
在美國阿拉斯加,有一個年輕人的妻子因難產(chǎn)而去世了,他忙于生活,沒有多少時間來照顧孩子,就訓(xùn)練了一只狗。那只狗聰明聽話,懂得照顧小孩,會咬著奶瓶給孩子喂奶,還會耐心地看護著小孩爬來爬去,但不讓他爬出門口。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留下狗和孩子在家里。因為突降大雪,他在別的地方無法即時趕回家,第二天才回來。聽到主人的聲音,狗就跑出來迎接他,他看見狗的嘴里有血,心中不由一驚。沖進家門一看,到處都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而那只狗還搖頭擺尾地向他撒嬌。
他以為是這只狗狂性大發(fā),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抓起墻邊的斧頭砍在狗的腦袋上,當場把狗殺死了。這時候,他忽然聽到孩子咿咿呀呀的聲音,接著就看到孩子從床底下爬了出來。他抱起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是并沒有受傷。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再仔細看看被殺死的狗,狗的一條腿上缺了塊肉。他在房后發(fā)現(xiàn)了一條被咬死的狼。原來,在他不在家的時候,狼跑進來想吃掉小孩,是狗和狼殊死搏斗救了小主人。
這時,恍然大悟的主人才感到后悔莫及,面對無辜慘死的狗懺悔不已。
如果他能多忍一分鐘,不被怒火蒙蔽住眼睛,那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誤會了。
誤會常常是我們在日常生活里和別人發(fā)生糾紛的一個主要原因,而誤會的事,往往是在不了解、缺乏理智,缺少耐心,不能體諒對方、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下發(fā)生。誤會一起,就會只想著對方千錯萬錯,使得誤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收拾。
忍學(xué)《忤之忍第三十六》譯文與賞析 忤之忍第三十六
忤之忍第三十六
馳馬碎寶,醉燒金帛,裴不譴吏,羊不罪客。
司馬行酒,曳遐墜地。推床脫幘,謝不瞋系。訴事呼如周,宗周不以諱。是何觸觸生,姓名俱改避?
蓋小之事大多忤,貴之視賤多怒。古之君子,盛德弘度,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噫,可不忍歟!
【譯文】
唐人裴行儉的下人私自騎皇上賞賜給裴行儉的寶馬并摔壞了珍貴的馬鞍,裴行儉并未責(zé)怪他;又有一次,裴行儉的手下軍士在宴會上不慎摔碎了所展示的珍貴的瑪瑙盤,裴行儉也沒懲罰他;南朝梁人羊侃設(shè)宴,客人張孺才醉酒導(dǎo)致失火,損失不計其數(shù),羊侃并沒有怪罪于這位客人。裴行儉和羊侃對他人的過失如此的寬宏大量,確實難得。
晉人裴遐在周馥家下棋,周馥的司馬勸酒,不慎把裴遐拉倒在地,裴遐慢慢爬起來,舉止如故,表情安詳,繼續(xù)下棋;晉人謝安和蔡系因一個座位發(fā)生爭執(zhí),被蔡系從座位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頭巾都弄掉了,謝安慢慢站起來又回到座位上,并沒有怪罪蔡系。北魏度支尚書宗如周曾作過如州官,有人上訴時呼其“如周官”,他并沒有介意;而五代人石延郎因自己姓石而將石昂的姓改成了右,以避諱。是什么產(chǎn)生了觸犯忌諱這一說法,而使人的姓名都要改換呢?
小人物在侍奉大人物的時候經(jīng)常會不小心發(fā)生一些意外,高貴的人對待卑賤的人也常常會生氣。如果大人物能為人寬宏大度一些,那么他就有君子之腹了。正如晉代衛(wèi)蚧所說:“別人有沒達到要求的地方,可以憑人情寬恕他?!卑?!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犯了錯都希望別人能諒解。面對別人的過失,怎能不忍一忍自己的不滿之心呢?
【評析】
有話叫做“得饒人處且饒人”,這話很有道理。當別人不小心做錯了事,或違背了你的意愿,或是打亂了你的計劃時,如果你不善加處理,不能忍受別人無心的過失,大發(fā)其火,只能是加劇對方的恐懼,事情越辦越糟。要不然就是對方由此記恨在心,成為以后沖突的隱患。實際上,只要你胸懷寬廣,不斤斤計較,在寬容他人的同時你就獲得了理解和信任。
典例闡幽 忍耐心中的不滿,才能與人為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所謂的戰(zhàn)國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據(jù)記載,這四個人的門客有時多達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即可投到門下,四公子對他們一視同仁,不分貴賤。他們以養(yǎng)士而著名,也因養(yǎng)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國家。在這一方面孟嘗君容人、容才的度量就不是一般人能學(xué)得來的。孟嘗君的一個門人與孟嘗君的小妾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這事告訴了孟嘗君:“作為您的手下親信,卻背地里與您的小妾私通,這太不夠義氣了,請您把他殺掉?!泵蠂L君說:“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歡,是人之常情。這事先放在一邊,不要說了?!?/p>
過了一年,孟嘗君召見了那個與他小妾私通的人,對他說:“你在我這個地方已經(jīng)很久了,大官沒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衛(wèi)國的君主與我是好朋友,我給你準備了車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帶著這些禮物去衛(wèi)國,與衛(wèi)國國君交往吧。”結(jié)果,這個人到了衛(wèi)國受到重用。
后來齊國、衛(wèi)國的關(guān)系惡化,衛(wèi)君很想聯(lián)合天下諸侯一起進攻齊國。那個與孟嘗君小妾私通的人對衛(wèi)君說:“孟嘗君不知道我是個沒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薦給您。我聽說齊、衛(wèi)兩國的先王,曾殺馬宰羊,進行盟誓說:‘齊、衛(wèi)兩國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運就和牛羊一樣?!缃衲?lián)合諸侯之兵進攻齊國,這是您違背了先王的盟約,并且欺騙了孟嘗君啊。希望您放棄進攻齊國的打算。您如果聽從我的勸告就罷了,如果不聽我的勸告,像我這樣沒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熱血灑濺您的衣襟?!毙l(wèi)君在他的說服和威脅下,終于沒有進攻齊國。
齊國人聽說了這件事后說:“孟嘗君可以說是善于處世、轉(zhuǎn)禍為福的人了。”
孟嘗君被逐出齊國以后又被“平反昭雪”,再次返回齊國任相,他的政敵都很害怕,擔(dān)心孟嘗君會報復(fù)。孟嘗君的好朋友,著名辯土譚拾子到齊國的邊境上去迎接孟嘗君。譚拾子直言不諱地對孟嘗君說:“您對齊國的士大夫是不是有怨恨呢?”孟嘗君也不加掩飾地說:“是的?!弊T拾子又問:“是否把他們都殺掉您才滿意呢?”孟嘗君說:“是的?!弊T拾子說:“事情總有其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總有其發(fā)生的原因,您明白嗎?”孟嘗君說:“我不明白,請先生指教。”
“人總有一死,這就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人在有錢有勢時,別人就愿意去接近他,如果貧窮低賤,別人就會離開他,這是事物的本來規(guī)律。就讓我舉一例子吧,早市上人滿為患,而夜市上卻冷冷清清,這并不是因為人們喜歡早市,厭惡夜市,而是因為早市上有人們喜歡的東西,而夜市上則沒有。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本來如此,您還是別往心里去吧!”孟嘗君聽信了譚拾子的話,把他所怨恨的人全都從冊子上刪掉,從此不再提起此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90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