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欣然規(guī)往
。未果
,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
,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
、散文家
。一名潛,字元亮
,私謚靖節(jié)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fēng)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
,像一座里程碑標(biāo)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
。陶淵明又是一位創(chuàng)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
;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
,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
,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過應(yīng)當(dāng)強調(diào)的是
,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
,而不是神仙
,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
、寧靜
、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
,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
,只有一片農(nóng)耕的景象
。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jīng)不限于個人
,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guān)。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
,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
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賞析
班級:21中文2班? ??姓名:陳夢柔? ?學(xué)號:2021410124? ??聯(lián)系方式:18486580169
? ? ?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桃淵明集》
。文章借用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
,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安寧和樂
,自由平等的生活的描繪
,表現(xiàn)了詩人對理想社會的無限向往以及對當(dāng)時現(xiàn)實生活的厭惡與不滿。
? ? ? ?全詩二十七句
,寄真情于敘述描繪之中
,寄至味于平淡自然之內(nèi),引導(dǎo)讀著徜徉于桃花源仙境而怡然自得
,從詩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來說
,開頭是緣起,中間各個句是描述核心結(jié)尾末句則是余韻
。對于詩的藝術(shù)手法來說
,陶淵明作詩擅長使用白描,文體省凈
,語出自然
。《桃花源記》就具有這種藝術(shù)風(fēng)格
。桃花淵雖然是詩人虛構(gòu)的世外仙境
,但是詩人用寫實的手法,虛景實寫
,給人以真實感
,仿佛身臨其境,確遇其事
,更顯得詩人情真意切
,把詩人想要表達的向往之情升華到更高境界。
? ? ? ?第一段中以“忘
、忽逢
、甚異、欲窮”等詞
,其間是層層遞進的關(guān)系
,生動形象地揭示出捕漁的武陵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
、路之遠近”表現(xiàn)出漁人一心只想捕漁
,無心計算走了多遠,專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境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昂龇晏一帧焙蜐O人甚異之”兩句則是相互照應(yīng)
,先是漁人忽然到了桃花源,后來感奇怪并且好奇
,想要進入一探究竟
。寫出漁人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的神情,又突出桃花林的絕美景對漁人有無窮的吸引力
。文中“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則是詩人寫景的點睛之筆
,色彩絢麗景色優(yōu)美
,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空氣中散漫而來,詞藻華麗而不失端莊
,造句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表現(xiàn)詩人手法運用何其順暢,仙境隨即從筆端而出
。
? ? ? ?接著進入文章第二段
,也是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整個過程及進入之后的所見所聞。先從數(shù)句描述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兩句就點明漁人已到達幽靜之地
,并且此地并非尋常地方,從漁人的視角突出桃花源的隱蔽深邃
。漁人息切地通過狹窄小洞之后
,寫到“豁然開朗”,有“山重水復(fù)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更表現(xiàn)出桃源的仙境之氣。漁人進入桃花源之后
,對源中一切事物一一進行道來
,使讀者通過漁人的眼睛見到了桃花源中的良田、美池.桑竹
、阡陌
、雞鳴狗吠的景象,其所見所聞
,歷歷在目
。隨后由遠及近,由景及人
,描述了桃花源中往來種作
?“怡然自得”的生活
,勾勒出一幅理想田園生活的藍圖。隨后又介紹了村里人對漁人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
,由起初的“見漁人
,乃大驚”到接下來的“問所從來”再到最后“便邀還家,設(shè)灑殺雞做食”
。一整個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過程也表現(xiàn)出桃花源的人們熱情好客
,這才是詩人理想的大同社會吧.
? ? ? ?最后描寫了詩人離開桃花源的過程,在返回途中漁人“處處志之”
,說明漁人還想要重來
,并且“詣太守,說如此”
,回去之后就跟太守說了這件事
,違背他臨走時源中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囑托,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外人”的進人只會打破仙境祥和的生活狀態(tài)
,所以最后無論是何人去尋找桃花源
,皆不可得,時間久了
,便無人問津了
。但是對于詩人陶淵明來說,他對世外桃源的向往從沒有中斷
,那種遠離塵世的生活才是詩人一生的心之所向
。并且詩人能想象出桃花源的生活情景,他所想的不僅僅是局限于個人的生活
,而整個社會和人民的幸福
。他希望的是大同社會的出現(xiàn),所有人的怡然自然
。
? ? ?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藝術(shù)構(gòu)思非常精巧
,一條線索就連接了理想與現(xiàn)實,其中還廣泛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
,增添文章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并且文章洋略得當(dāng),中心更是明顯突出
,語言簡綠
、生動,看似輕描淡寫
,但是其中描述的景物歷歷在目
,讓人恍若身臨其境,令人神狂
。使人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存在
,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shù)寫作才能
。
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原文與賞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shù)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
,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從口入。初極狹
,才通人
,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
,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要還家
,設(shè)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
,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嘆惋。馀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數(shù)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
,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
,高尚士也,聞之
,欣然規(guī)往
,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fù)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
,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
,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穆窌峤煌ǎu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
,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
,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
。雖無紀歷志
,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馀樂
,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fù)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
,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fēng)
,高舉尋吾契
。
〔注〕 太元:晉孝武帝年號(376-396)。 武陵:今湖南常德
。 黃發(fā):指老人
。垂髫(tiáo條):垂發(fā),指小兒
。要:邀
。扶:沿。向:舊
。南陽:今河南南陽
。劉子驥:名驎之,好游山澤,見《晉書·隱逸傳》
。規(guī):謀
。
《桃花源詩并記》,表現(xiàn)高尚美好的人類社會理想
,是淵明晚年的代表作品
。了解傳統(tǒng)文化,這是必讀之作
。
先讀《記》文
。從“晉太元中”到“豁然開朗”,可謂引子
,敘述桃花源之被發(fā)現(xiàn)
。此節(jié)文字已帶出傳奇色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巴分h近”
,“忽逢桃花林”,“仿佛若有光”
,“豁然開朗”等語
,尤能狀出奇異之感。間或?qū)懢耙嗪軆?yōu)美
,“夾岸數(shù)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頗能引人入勝。從“土地平曠”到“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中心段落
,描寫漁人與桃源人之接觸,通過漁人之眼呈示桃源世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拔萆醿叭唬辛继锩莱厣V裰畬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啟示著桃源世界的人間性
。“便要還家
,設(shè)酒殺雞作食”
,“馀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則意味著桃源人之富于人情味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fù)出焉
,遂與外人間隔”,“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更表明桃源人對自由之酷愛
,對傳統(tǒng)之忠誠。這些意義
,自然不是世間漁人所能理解的
。“問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桃源人與世間人的這一番對話
,實無異為桃源與世間的一種文化比較
。但其深刻意蘊,則有待《詩》中闡發(fā)
。從“既出”到“后遂無問津者”
,可謂尾聲,交待漁人之背約
,桃源之不可再尋
,愈增撲朔迷離之傳奇色彩。這便令人更加向往
,渴望更多了解桃源
。《詩》
,于是順著讀者此種心理推出
。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起唱六句
,揭示桃源產(chǎn)生的歷史
。自從秦始皇悖逆人道,賢者便紛紛避世隱居
。人道出于天道
,故曰“天紀”。這是先秦儒道兩家的共同思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百t者避世”是孔子的話(《論語·憲問》),這也是儒道相通之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包S綺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睘楸芮貋y
,夏黃公、綺里季等四人到商山隱居
,稱“商山四皓”
。那時候,桃源的先民們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队洝肥菑奈萆崃继飳懭胩以矗对姟穭t從歷史根源寫入
,但是都說明著桃源世界的人間性
。“往跡浸復(fù)湮
,來徑遂蕪廢
。”初來桃源的足跡漸漸湮沒了
,那道路漸漸荒蕪消失
。比較《記》語“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此二句詩尤具歲月綿邈
、桃源渺茫之感。以下便正面展開桃源世界
,揭示其文化特質(zhì)
。“相命肆農(nóng)耕
,日入從所憩
。”桃源人相勉努力耕種
,他們?nèi)粘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日落各歸所居休息。此二句
,暗用《擊壤歌》“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用得到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吧V翊光攀a
,菽稷隨時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鄙V癫捎锚q有馀蔭
,五谷能夠及時種植。這暗示著沒有橫征暴斂
、徭役
、戰(zhàn)亂的干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拔瀹€之宅
,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不違農(nóng)時
,谷不可勝食也”,古人的理想
,在這里是實現(xiàn)了
。“春蠶收長絲
,秋熟靡王稅
。”此二句詩互文
。春收蠶絲
,秋收糧食,沒有官家征稅
,這里壓根兒就沒有什么君王
!桃花源,是沒有壓迫
、沒有剝削的社會
。“荒路曖交通
,雞犬互鳴吠
。”雖說荒草掩路
,可是阻隔的實在只是與外界的交通,桃源人之間
,卻是常來常往
,交情至為淳厚
。上文“相命肆農(nóng)耕”,下文“斑白歡游詣”可證
。雞鳴狗吠
,其聲互答,是暗示著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友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百薅躬q古法,衣裳無新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辟薅故枪糯漓胗玫亩Y器,衣裳即上下裝
。上文“秋熟靡王稅”二句是揭示桃源政治經(jīng)濟之特質(zhì)
,此二句則是揭示桃源民俗文化之特質(zhì)。禮法
、服制猶保持古風(fēng)
,這意味著古老的美德之保持。所以:“童孺縱行歌
,斑白歡游詣
。”孩兒們在天真活潑地唱著歌
,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們哪
,在歡歡喜喜地往來游玩。這豈止是“斑白者不負載于道路矣”
!不言而喻
,古人所理想的“幼有所長”,比較容易做到
,而“老有所終(善終)”恐怕就不那么容易辦到
。這里是全都實現(xiàn)了。從敬老愛幼的全幅落實
,最能透視桃源道德文化之特質(zhì)
。不過,桃源人對科學(xué)知識則不感興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安輼s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
。雖無紀歷志
,四時自成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以慈藦牟菽镜陌l(fā)榮與凋落
,便知道春秋之變化
。雖說沒有歲歷的推算記載,一年四季那是清楚的
。下文點出此中真意:“怡然有馀樂
,于何勞智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焙啒愕纳羁鞓酚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智巧尚且不存在
,欺詐權(quán)謀就更談不上
。桃源文化之特質(zhì),乃是道德與自然兼尚
,二者并行不悖
。“俎豆猶古法”與“于何勞智慧”二句
,可證
。“奇蹤隱五百
,一朝敞神界
。”從秦到晉
,六百多年
,此舉大概。桃源的奇跡一直隱沒了數(shù)百年
,今日卻向世人顯露了她似乎是神仙般的境界
。然而,“淳薄既異源
,旋復(fù)還幽蔽
。”桃源風(fēng)俗自淳厚
,世間風(fēng)俗自澆薄
,道不同又何能相謀?所以桃源只能顯露一下便又深深隱蔽起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爱愒础倍謽O可注意,深刻揭示出桃源與世間在文化根源之地的異質(zh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氨 敝蛔郑菍ΜF(xiàn)實社會的根本批判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敖鑶栍畏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焉測塵囂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畏绞浚从斡诜絻?nèi)之士
,指世間俗人
。試問世人,你們又怎能了解塵世之外的人間呢
?不能的
。你們與他們屬于兩個世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霸秆攒b輕風(fēng)
,高舉尋吾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蔽叶嗝丛敢獬酥p風(fēng)高飛遠舉
,尋找那些與我志趣投合的人們啊。詩人自我的最后出現(xiàn)
,是詩人全幅真性情的自然呈露
。
桃花源的理想社會,以沒有壓迫
、沒有剝削
、人人平等、熱愛勞動
、富于人性
、酷愛自由、忠于傳統(tǒng)為特質(zhì)
。這一理想
,是對當(dāng)時現(xiàn)實社會的根本否定。當(dāng)時的社會
,充滿陰謀
、篡奪、屠殺
、戰(zhàn)爭
,廣大農(nóng)村,民不聊生
。淵明躬耕便難得溫飽
,一般農(nóng)民狀況可想而知。沒有對時代的感憤
,對社會的反省
,對人民的同情
,絕不可能有這一理想的產(chǎn)生。桃源理想社會的人間性(非仙非佛
、非彼岸世界)
,實是對當(dāng)時盛行的佛教思想的根本否定。淵明所居附近的廬山
,是當(dāng)時佛教一大中心
。元興元年(402),名士劉遺民等百馀人與廬山僧人慧遠
,在佛像前建齋立誓
,共期西方。影響極大
。(《高僧傳·慧遠傳》)西方
,彼岸世界也。桃源則是人間世界
。淵明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理想
,真正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人間品格,亦是對當(dāng)時中西文化沖突的有力回應(yīng)
。
桃源社會理想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
。從漢末至東晉,戰(zhàn)禍頻仍
,各地人民往往逃入深山險境聚居避難
,有的形成堡塢社會。但其中仍是等級制度森嚴
。桃源則與之根本異趣
。桃源理想,作為一種文化理想
,更重要的成因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她吸取了《禮記·禮運》大同社會“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等思想
,而揚棄了其“選賢與能”之成分;她吸取了《
老子》“小國寡民
,雖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等思想
,而揚棄了其“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及“絕仁棄義”之成分(桃源尚有古禮)。她可能還吸收了魏晉以來從阮籍
、嵇康到鮑敬言的無君論思想
。終于是自成一新天新地、新境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短一ㄔ丛姴⒂洝罚胺Q《禮記·禮運》以降
,中國文化之一大瑰寶。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珠聯(lián)璧合
,又相對獨立
,讀來并無重復(fù)之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队洝芬詽O人之眼示現(xiàn)桃源
。漁人背約,足見其為一俗人
,故不可能對桃源有同情之了解
。《記》中故事
,可視為桃源文化與世間文化之一次碰撞
。《詩》則以詩人之眼觀照桃源
,對桃源作深入揭示
,并表達出對桃源之認同與追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队洝犯挥趥髌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小說情調(diào),《詩》則直湊單微
,意蘊深遠
。《記》與《詩》為一整體
,《記》是緣起
,《詩》才是本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队洝芬姟笆凡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詩》則見“詩筆”、“議論”。作品的結(jié)構(gòu)
,是“文備眾體”
,顯示了藝術(shù)上的獨創(chuà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短一ㄔ丛姴⒂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對后世同類體裁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如元白敘事詩
,實已導(dǎo)乎先路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91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桃花仙人種桃樹是誰做的詩
下一篇:
李白的詩桃花山種桃樹,有誰知道李白的···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