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fēng)。國破山河落照紅。
詩詞注釋 【注釋】:
這首小令是作者少有的用典佳作 ?;酥?,自然貼切,如同己出,實為妙筆。
詞的開頭兩句用了兩個典故。首句用唐詩人劉禹錫《重游玄都觀》詩中的“前度劉郎今又來”的“劉郎”自謂。當(dāng)年劉禹錫寫這首詩,是在兩次被貶南方之后,已經(jīng)步入老年,有許多感慨。而朱敦儒寫這首詞也是在南渡之后,也老了,同有劉郎已老、暗傷懷抱之意。次句是用唐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中的:“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這個典故,在詞里多次出現(xiàn)過,例如晏幾道《 御街行》的 :“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這是改用。袁去華《瑞鶴仙》的:“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這是實用。而朱敦儒此處則是活用,他截去崔護詩句末尾的“春風(fēng)”兩字,和詞的前一句“劉郎已老”緊密相連,語意有如一氣呵成。這兩句是說,自己老了,“不管桃花依舊笑”,當(dāng)然更不管“人去樓空 ”,大有“萬事不關(guān)心”之慨。
接著兩句說自己沒有歌兒舞女,要聽琵琶,就只有到歌妓家去。
下片開頭一句“曲終人醉 ”。接著上片的“聽琵琶”而來,說琵琶彈奏完了,人也醉了。我們從上片表達的詞人的思想感情來看,下面接著出現(xiàn)類似“醉向花間倒”(《點絳唇》)、“我自闔門睡,高枕笑浮生”(《水調(diào)歌頭》)的內(nèi)容,是順理成章的。但是,詞至此卻筆鋒急轉(zhuǎn),突然出現(xiàn)了又一個典故 :“多似潯陽江上淚 ”。老詞人哭了,而且是哭得那么傷心,和當(dāng)年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潯陽江上聽琵琶后有感于天涯淪落而掉的淚一樣多 。當(dāng)我們還來不及思考為什么時,詞又以直下之勢告訴我們 :“萬里東風(fēng),國破山河落照紅 ?!痹~人面對東風(fēng)萬里,落日映照的河山,想到中原失地,恢復(fù)無望。這對于身遭國破家亡之難、輾轉(zhuǎn)流離南方的朱敦儒來說,心中悲慨又勝別個。
這首詞風(fēng)格明快,感情濃烈。是一首動人的小令。
溫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醫(yī)藥內(nèi)容的,請及時到醫(yī)院就診或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使用。
減字木蘭花·立春原文:春牛春杖,無限春風(fēng)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fēng)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減字木蘭花·立春翻譯及注釋 翻譯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fēng)無限,來自海上。于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fēng),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注釋 1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diào)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2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nèi)。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3春牛:即土牛,古時農(nóng)歷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nóng)耕,并象征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zhí),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4丐:乞求。春工:春風(fēng)吹暖大地,使生物復(fù)蘇,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nóng)作物催生助長的農(nóng)工。5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6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農(nóng)家戶戶掛春旗,標(biāo)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7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8楊花:即柳絮。
減字木蘭花·立春賞析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托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xí)俗發(fā)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fēng)」。上片曰:「無限春風(fēng)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fēng)海上來」。風(fēng)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fēng)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fā),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fēng)」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diào)。接著上、下片對應(yīng)著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覆凰铺煅?,卷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發(fā)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此詞禮贊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fù)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xué)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fù)。《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quán)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jié)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shù)效果,不但音調(diào)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diào)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fēng)」),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fù)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fā),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減字木蘭花·立春賞析二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對異鄉(xiāng)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贊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fēng)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rèn)同。他當(dāng)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fēng)」,寫溪風(fēng)習(xí)習(xí),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游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xiāng)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詞上、下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xí)俗發(fā)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后漢書·禮儀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習(xí)俗后,第二句都是寫「春風(fēng)」:一則曰「無限春風(fēng)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fēng)海上來。」風(fēng)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二則曰「一陣春風(fēng)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fā),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fēng)」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diào)。以后都出以景語: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紅。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寫楊花句,卻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詩云「新巢語燕還窺硯」,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云:「海南人日,燕已來巢,亦異事?!乖瓉碓谥性?,燕到春分前后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以此知海南物候之異,楊花、新燕并早春可見。而早春時節(jié),中原時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發(fā)出「不似天涯」的感嘆了?!@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詞內(nèi)容一是禮贊海南之春,在中國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二是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中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 北宋 之交的朱敦儒的兩首詞來對讀,朱的《訴衷情》也寫立春:「青旗彩勝又迎春,暖律應(yīng)祥云。金盤內(nèi)家生菜,宮院遍承恩。時節(jié)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風(fēng)遲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這里也有「青旗」、「彩勝」、「惠風(fēng)」、「柳眼」、「醉尊」,但一派宮廷的富貴「升平」氣象,了解南 北宋 之交政局的讀者自然會對此詞產(chǎn)生遺憾和失望。比之蘇詞真切的自然風(fēng)光,遜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說:「萬里飄零南越,山引淚,酒添愁。不見鳳樓龍闕又驚秋。九日江亭閑望,蠻樹繞,瘴云浮。腸斷紅蕉花晚水西流?!惯@是寫南越的重陽節(jié)。但所見者為「蠻樹」、「瘴云」,由景引情者為「山引淚,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見鳳樓龍闕」的流落異鄉(xiāng)之悲。朱敦儒此詞作于南渡以后,思鄉(xiāng)之愁含有家國之痛,其思想和藝術(shù)都有可取之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顏持約詞不減唐人語」條也稱贊此詞「不減唐人語」。但此類內(nèi)容的詞作在當(dāng)時詞人中不難發(fā)現(xiàn),與蘇詞相比,又迥異其趣。二詞相較,對異地風(fēng)物有排斥和認(rèn)同的差別,從而更可見出蘇詞的獨特個性。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fù)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xué)書上稱為「類字」。(如果接連使用稱「疊字」,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云:「《玉臺新詠》載梁元帝《春日》詩用二十三『春』字,鮑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謂此體實起于淵明《止酒》詩,當(dāng)名之曰『止酒詩體』?!贡緛?,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fù)?!段男牡颀垺ぞ氉值谌拧诽岢龅乃捻椌氉忠?,其中之一就是「權(quán)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來獲得別一種藝術(shù)效果:音調(diào)增加美聽,主旨得到強調(diào)和渲染。而其間用法頗多變化,仍有高下之別。陶淵明的《止酒》詩,每句用「止」字,共二十個,可能受了民間歌謠的影響,畢竟是游戲之作。梁元帝《春日》詩說:「春還春節(jié)美,春日春風(fēng)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jié),春結(jié)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fù)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构彩司渚褂枚齻€「春」字,再加上「日日」、「處處」、「不見」等重用兩次,字法稠疊,頗嫌堆垛。再如 五代 時歐陽炯《清平樂》:「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fēng)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干春夢無憑?!惯@首詞也寫立春,為突出傷春之情,一連用了十個「春」字,句句用「春」,有兩句用了兩個「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蘇軾此詞卻不然。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fēng)」),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其實,蘇軾在寫作此詞時,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fù)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fā),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詞人中也不乏擅長此法的, 南宋 周紫芝的《蝶戀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殘紅,不忍抬頭覷。假使留春春肯住,喚誰相伴春同處?!骨昂笥盟膫€「春」字,強調(diào)「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望君頻向夢中來,免教腸斷巫山雨」,共用五個「君」字,突出留君之難。這都是佳例。
減字木蘭花·立春創(chuàng)作背景此詞作于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zé)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的命令,于紹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詩詞作品: 減字木蘭花·立春詩詞作者:【 宋代 】 蘇軾詩詞歸類: 【春天】、【習(xí)俗】、【寫景】、【抒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91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