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志根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代脫脫、阿魯圖等纂修,是一部比較完整、比較系統(tǒng)地記載金朝歷史的重要史籍。
《金史》作為“二十四史”之一,與其他“正史”一樣,采用紀傳體。全書分《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末附《金國語解》一卷?!侗炯o》首卷是《世紀》,記載了金始祖函普到康宗烏雅束的世系,簡敘了世居白山(長白山)黑水(黑龍江)間的女真族由原始社會末期跨入階級社會,由各部紛爭的混亂局面到趨向統(tǒng)一,逐漸強盛的過程。從中可以了解到:女真族“舊俗無室廬”、“隨水草以居”,到后來“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初無文字,“無書契,無約束”,到后來“稍以條教為治,部落浸強”;“舊無鐵”,到后來“得鐵既多,因之以修弓矢,備器械,兵勢稍振”等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情況。從第二卷起,記載了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衛(wèi)紹王、宣宗、哀宗等九朝的歷史。其中太祖本紀記載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各部,置猛安謀克之制,建立金朝奴隸制國家,頒行女真文字,戰(zhàn)勝并攻滅遼朝等史實。太宗本紀主要記載:金太宗繼續(xù)開展對遼、宋的戰(zhàn)爭,擒遼天祚帝,滅北宋,擄徽、欽二宗,并進一步南下侵掠南宋。在繼續(xù)擴大侵掠戰(zhàn)爭、拓展金朝領土的過程中,金朝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制度也隨之改變和發(fā)展。熙宗本紀反映了廢除女真舊制(勃劇烈制),采用漢制等政治改革,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爭斗、政變,各族人民的反金斗爭等。海陵王本紀,主要記載了金朝進一步改革政治制度,任用漢人,采用漢制,推行封建化,并再次發(fā)動侵掠南宋的戰(zhàn)爭,鎮(zhèn)壓各族人民的起義等。世宗本紀和章宗本紀是《本紀》中最詳?shù)模d有:金朝統(tǒng)治者爭取各族貴族的支持,鞏固統(tǒng)治,完成向封建化的過渡;農(nóng)、牧、手工業(yè)、商業(yè)等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封建剝削的加強和農(nóng)民起義;民族間的融合和斗爭;金宋、金蒙間的戰(zhàn)爭;章宗時黃河三次大決堤,土地兼并,社會經(jīng)濟的衰落等材料。衛(wèi)紹王本紀,宣宗本紀和哀宗本紀主要記載金蒙戰(zhàn)事,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互相傾軋誅殺,紅襖軍等各族人民反金抗蒙斗爭等。
《志》是《金史》較詳?shù)牟糠郑纭妒池浿尽繁容^詳細地記載了女真族在中原實行猛安謀克屯田的情況,又記金末鈔法混亂,濫發(fā)鈔幣的情形。《地理志》記載了我國北方各州縣的建置沿革。《河渠志》記金朝修治黃河和北方的水運交通情形。這些,都是有參考價值的。此外,《百官》、《選舉》、《兵》、《刑》等志也都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列傳》部分,有些傳記敘事較詳,可補本紀的不足。例如《窩斡傳》專記撒八和移刺窩斡領導的契丹部族起義,比世宗本紀要詳細得多;《仆散安貞傳》、《國用安、時青傳》、《完顏仲元傳》等詳載了紅襖軍起義情形,又可補章宗本紀的不足。書末附《金國語解》,分官稱、人事、物象、物類、姓氏五類,對書中音譯的名詞注明漢義,對讀者很有幫助。
《金史》的材料來源,主要是金各朝的實錄和王鶚編修的《金史》。金世各朝都有實錄,金亡,元朝的元帥張柔收存金實錄,于元初送歸史館。后來,先仕于金后又仕于元的王鶚“置局纂就實錄,附修遼、金二史”(《元史·王鶚傳》)。他所修的《金史》有帝紀、列傳、志書等,是一部比較完整的史書。阿魯圖在《進金史表》中說:“張柔歸金史于其先,王鶚輯金事于其后”,張柔保存的金實錄和王鶚修纂的《金史》成了元修《金史》的主要根據(jù)。此外,元好問的《野史》、《壬辰雜編》,楊奐的《天興近鑒》,劉祁的《歸潛志》等也是元修《金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有些書今已不存,賴《金史》保存了其中的一些材料,所以《金史》仍是有較高史料價值的。
但是,一方面由于元朝修史的目的是從歷史上尋找統(tǒng)治經(jīng)驗,加強他們的統(tǒng)治地位,另方面修金史的時間也比較倉促(元至正三年三月,即公元1343年4月開局,次年十一月成書),所以《金史》也存在不少嚴重的錯誤和缺點。一是語多掩飾、虛妄,例如,《紇石烈牙吾塔傳》記其為侵宋戰(zhàn)爭的主帥,所向無敵,戰(zhàn)功卓著,而實際上他是“無功而還”。二是體例編次失當,有些該立傳的不立傳。例如,金初大將韓常,與另一名將宗弼共事,累有戰(zhàn)功,《金史》卻無傳。金太祖阿骨打抗遼建國,賴楊樸的幫助,楊出力甚多,事見《遼史》,而《金史》無傳。崔立殺宰相、劫后妃等,以汴京降蒙古,按舊史家的觀點應列入《金史》叛、逆臣傳中,而元末修史官卻把他與完顏奴申等“功臣”同卷,這是編次失當。三是人名錯訛,互相歧異。例如,宗杰,太祖子,目錄列本名木里也,而卷六十九傳作沒里野。宗望,卷七十四作斡離不,又名斡魯補,《禮志》作斡里不。宗翰,卷七十四說本名粘罕,又名粘沒罕,而《禮志》作粘哥。阿忽帶,《馮璧傳》中作阿虎帶,《完顏訛可傳》中又作阿祿帶,等等,這種譯名上的不統(tǒng)一,造成了混亂。而且,常與《遼史》、《宋史》、《元史》相互歧異。清代施國祁作《金史詳?!?、汪輝祖撰《遼、金、元三史同名錄》,今人陳述作《金史拾補五種》,均可參考?!督鹗贰放c《遼史》、《宋史》之間,由于各自的立場不同,互相脫節(jié)矛盾之處較多,在史事評論上,更是各不相同,所以閱讀時三史應互相參照。
《金史》的版本,有元至正刊本,明朝的南監(jiān)本,清朝的北監(jiān)本、殿本。百衲本影印的是元至正刊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元末以后的復刻本)。中華書局以百衲本為底本,參照其他各本進行點校,于1975年出新標點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91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